2009年五一節,生活沒有太多的變化。唯一的變化便是,從這一學期開始,錦瑟回宿舍的次數明顯少了許多。她似乎已經習慣了,下課或者醫院的工作結束后,便往清河灣跑。
楊寧問她:“你這是跟江尋同居了?”
“同居不同房。”說這話時,錦瑟臉不紅心不跳。
“看來你這追夫之路還很遙遠啊。”
錦瑟唉聲嘆氣:“沒辦法。都怪我們家美人太君子。”
而這樣明目張膽住進江尋家中的錦瑟,儼然過上了悠閑自得的生活。
餓了,對著江尋吼一聲:“美人,我餓。”
困了,對著江尋張開手臂:“美人,我困了。你抱我回房間。”
或者,直接拉過江尋,靠在他的肩上,或者枕在他的腿上:“美人,我睡了。”
隨后還不忘調侃一句:“我不介意你趁我睡著了占我便宜。”
對于錦瑟得不知羞,江尋早已習以為常:“抱歉。沒這癖好。”
有天深夜,錦瑟剛從醫院出來,便遇上了瓢潑大雨。她看著早已撐著一把傘等在門口的江尋,朝著他飛奔而去,如同往常一樣,直接跳到他的身上,在他臉上親了下:“美人,我太愛你了。”
因為下大雨,江尋將傘遞給錦瑟,就這樣抱著她朝停車場走去:“嗯?比過年回來輕了,看來小朋友學習很用功。”
“當然。我可不能砸了醫科大天才這枚招牌。”
到了車旁,江尋將她放下來,從荷包里面掏出鑰匙,打開了車門:“餓不餓?”
錦瑟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有點。”
“回家給你煮面條。”江尋朝著駕駛室走去,兩人上了車,朝著清河灣而去。
“可我想吃燒烤。”
“小朋友,你貌似生理期快到了吧?”
錦瑟想了想:“還有兩天。”
“那也不行。”
看著江尋如此堅定的決絕,錦瑟只得作罷。回到家,像是賭氣那般,對著正在廚房煮面的江尋:“我要吃兩個煎雞蛋,還要牛肉,調料里面要放兩大勺辣椒油。”
江尋背對著她,直接忽略了錦瑟的言語。故而端到錦瑟面前的面條里面有煎雞蛋,有牛肉,唯獨沒有辣椒油。
錦瑟挑著面,胃口淺淺,一根根的吃著。
江尋看著,伸手想要端走,卻被錦瑟死死地護在懷里:“你干嘛?”
“我看你不是很想吃的樣子。”
“誰說的?我只是想要把我內心大家閨秀的氣質鍛煉出來。”
江尋笑著搖頭,有些無奈地走進廚房,將辣椒油拿過來,往面碗里面加了一小勺。
得到滿足的錦瑟,笑顏如花。她將辣椒油和散,不一會兒滿滿的一碗面,便如數被她吞進了肚里。她坐在位置上,心滿意足的揉了揉肚子:“美人,你的手藝在我挑剔的胃口之下,越來越好了。”
“聽你這么說,我似乎應該好好感謝你?”
錦瑟雙手撐在餐桌上,挑眉眨了下右眼:“不用。我很大方的,大方到可以將我這此生的一日三餐都交到你的手上。”
這話,加上錦瑟此時的模樣,更像是在與他約定終生。
“這么聽來,貌似我賺了?”
錦瑟點點頭:“可不是。一碗面條,就拐騙了我這么一枚如花似玉,還聰明絕頂的女朋友。”
江尋想,拐騙唐錦瑟貌似不只是一碗面條的事?
……
自年前唐瀟躲著不見錦瑟以來,兩人已經有將近半年的時間未曾見過。從海南回T市的前一天,他跟唐明誠一起去商場給親朋好友買紀念品。
唐瀟走進商場的第一件事,便是鉆進了一家積木店。沒有任何思考,便掏出了自己半年來的所有積蓄買下了一盒積木。那積蓄他原本是留著今年給唐脈買生日禮物的。
春節過后,他給江尋打過幾次電話,每次都想要啟口詢問錦瑟。可心底終歸多了一份忌憚。忌憚錦瑟的明媚,忌憚錦瑟會一點點覆了唐脈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那盒積木一直完好無損的放在他的房間里面,上次有親戚家的小孩來,想要拆開來玩。他直接伸手奪過,帶著幾分不禮貌,以至于嚇哭了那孩子。
顧之薇見狀,先是找來了其他玩具,讓孩子停止了哭鬧。待親戚離去之后,她走進唐瀟的房間,本想責問,卻看見唐瀟目不轉睛的盯著那積木,淚水被一根無形的線串聯起來,想要串聯起被自己丟棄的與錦瑟的情誼。
顧之薇走過去,抽出旁邊的紙巾遞給他:“聽江尋說,錦瑟上次還去學校找過你。”
唐瀟抬起頭來,看著顧之薇:“其實,我也知道自己不對。可是她已經搶走了屬于姐姐的江尋哥。我不想讓她再搶走屬于姐姐的家人。”
因為江尋從小長的特別漂亮的原因,唐脈從小便喜歡跟在江尋身邊。不管家人如何讓她喚江尋哥哥,她總是不喚。每次都說:“我長大了是嫁給江尋的。叫了哥哥,我就不能嫁給他了。”
對此,大人只當是孩子玩笑。
顧之薇拍著唐瀟的背:“唐瀟,江尋不屬于任何人。江尋有他獨立的思想,獨立的情感,他有權利選擇與誰在一起。而錦瑟也沒有搶走屬于唐脈的任何東西。”
“可是,姐姐那么喜歡江尋哥。”
“唐瀟,喜歡不是占有,更多的是成全。”
唐瀟看著桌上的積木,沉默良久道:“你說,姐姐要是在,她是不是也會和錦瑟姐姐成為很好的朋友?”
“當然。你忘記了姐姐是很喜歡交朋友的。”
第二日,唐瀟將積木帶去了學校,打算放學之后便直接去醫科大找錦瑟。這一日,他坐在課堂上,是久違的輕松。那是這些時日以來,困擾著自己的云霧全都散去,講臺上的老師是他從未見過的可愛模樣。
放學之后,唐瀟提著積木,剛剛走去學校便被幾位同學攔住了去路。他是認識的他們的,因為這學期以來,他已經不是第一次被他們攔在了校外。
學校原本是這個社會的一片凈地,在這里應該只有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學生的求知若渴,以及那流露在老師與學生之間純粹的情感交流。
然而,這些年來在各色文化的碰撞之下,社會上許多不安分的因子也流竄到了學校。它們穿插著肢體、言語等欺凌與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