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二十二年六月,甲子,晦。
詔河東王即日返京賞功。李客上疏請緩行,檄滄海械送喬翎,言及義兄華子西為奸人喬翎所害,不懲惡祭靈,不堪立身。皇太子度其必與滄海惡斗互傷,矯飾曰感其情,壯其意,遣王繼恩至滄海督蔡才追捕喬翎。
蔡才,祖琮敏,父稟,蔡稟領(lǐng)兵十萬滅臧氏收滄海,籍民量地,分劃新州縣,表其子蔡才滄州馬步軍都總管、滄州宣撫使,節(jié)制恩德棣濱州。今上順水推舟以滄州為食邑,晉李竣齊王,以觀之內(nèi)斗。蔡才素與李竣不和,果忿怨不能平。
喬翎領(lǐng)親兵五百叛歸滄海,滑佞承順,得才歡心以庇之。繼恩至,諭以太子深意,又言太子素知蔡稟大志雄才,將委以重任。翎亦重賂蔡才繼恩求保全。
淳熙二十二年,八月,滄海匿喬翎于濱州,以貌類之人替之,梟首函送河東王,稱翎聚飲時為其下當眾斬殺,傷面。有印信佩刀可證。
梅韻按驗回稟曰:“所送之首級面色痿黃,口有涎末且齒硬。更以酒醋洗,加熱氣,則兩腮紅,面如芙蓉,口有涎末出,其涎不粘,乃凍死證。(宋慈沈冤集錄)為人死后傷臉梟首。”李客以此上告。
王繼恩彈劾河東王無理生事,不識臣體。客不應,遣梅韻暗查。
或勸李客:“大軍壓境,一展軍威,無有不從。”
客:“無興師之名,此私仇,私了之。”
郭方自碣石山出航,從十六騎入濱州治所,以毒箭傷喬翎,左右奮力相救,方手殺數(shù)百人,眾愕懼莫敢前,后皆言無常鬼入濱勾喬翎,時遂呼方為“郭無常”。吳麟言華子西死于蜂毒。趙梅韻按查尋得喬翎一專養(yǎng)毒蜂之莊園。蜂毒契合。李客閉喬翎于毒蜂木籠三日,梟首挫骨揚灰以悼子西。
事聞,王繼恩失顏面,斬濱州令以自解,猶因滄海之行勞而無功心生憤懣。蔡才暗告齊王通齊地劇匪葉義文、魯川,蔡家軍方得以借路齊地以收滄海,又佐以書信人證。繼恩得“齊王與盜匪沆瀣一氣”之罪證喜不自勝,匆匆返京。
淳熙二十二年九月,福王“沈疴愈急”,李客“日夜親侍湯藥不敢離”。上請罪書請寬宥抗旨不能赴闕之罪。帝遣中使問疾,賜藥。
九月,甲午。秦王府。
齊王李竣親衛(wèi)蔡乙橫沖秦王府,哭叫呼救:“齊王忤逆君上,正于福寧殿外受家法。”
秦王緊蹙眉,瞠怒目,問曰:“何罪?”
蔡乙:“勾結(jié)齊地匪盜葉義文、魯川。”
秦王輕舒氣,稍霽,又問:“何罰?”
蔡乙:“杖二十,然……然……王繼恩監(jiān)罰!”
秦王臉色煞白,屏息抑怒,稍定心神,問:“今上宣令之后,去側(cè)殿亦或入內(nèi)殿?”
蔡乙略略遲疑,答:“似即刻起身回寢殿。”
秦王:“老四救不得,得了齊王之號,未曾固辭,是我疏忽了。今上是棄了老四給戲臺子太子王繼恩。今日這番我且記下。王繼恩可以舍身就戮了。”
側(cè)身吩咐道:“二匹駑馬,三個疲瘤老奴,請尤醫(yī)者,同去宮外等老四。”
齊王自劾,請降爵還滄海食邑。不允。詔齊王閉門思過三月,奪俸一年。責深而罰輕。
初帝頭疾愈厲,蔡妃引薦方士靈凌道長,靈凌以秘術(shù)舒緩帝之疼痛,帝甚賴之。靈凌言于帝曰:西方有高僧攜佛骨舍利自高昌來,已過濮陽南下。聽聞佛骨神光驅(qū)萬魔,愈百病,使長生,不若遣使迎奉,請高僧做法為社稷祈福。”帝大悅,下禮部籌辦。
淳熙二十二年,九月,齊王府。
齊王李竣傷重,尚不能起身,俯臥仰首,秦王李翊側(cè)坐榻邊。
李竣:“蔡才小子害我,哥哥為蔡氏謀利,此蛇蝎歹人竟害哥哥折損實力。”
李翊:“無妨。此小事。魯川乃我秦王府死士,埋于葉義文身側(cè)數(shù)年,正好動動棋。”
李竣:“王繼恩狐假虎威,對我下重手,此仇不報非君子。”
李翊聞言嗤笑道:“汝家家小娃娃,仇不急,先養(yǎng)好尊臀。”
李竣羞惱不已,扯褥遮面,哼哼嚶嚶。
李翊湊近李竣壓聲道:“西方有佛來,來者攜佛骨,葉義文去竊,王繼恩去擒,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曲曲折折則有裂痕,裂了,碎了,碎碎卻不得平安,便粉身碎骨矣。”
葉義文,幼喪父,母篤信釋家,日夜繡經(jīng)以供用度,義文至孝。蔡才奉御令南下剿滅劇盜葉義文魯川,繼恩監(jiān)軍。葉義文不能抗,與魯川棄砦出逃,繼恩貪功,上報義文魯川死無全尸,班師。義文一路背負老母,亡奔江湖。魯川與漕幫有舊,暫且與義文藏匿于汴梁。葉母體弱經(jīng)不住顛簸,病日篤,義文日日焚心焦慮。魯川乘機詭言佛骨神效,慫恿義文竊寶救母。
十月,朔。王繼恩迎高僧入洛京白馬寺,有賊人夜入寺盜佛骨,繼恩警覺,擒之。當夜,白馬寺竟走水,幸得高僧無恙,然賊人與佛骨俱失蹤跡!帝震怒,限繼恩三日尋回佛骨。
太子繼恩傾力按查,無果。第三日午時,繼恩別業(yè)仆從忽來報,莊內(nèi)突降袋裝一人,繼恩馳至,果當夜賊人,搜其懷,得佛骨及一匿名便帖,書四字:登極無忘。繼恩度尚有半日期限,馳送佛寶與便帖于太子。太子指尖輕撫佛寶,細細鑒賞,更奉香火,祈私愿。日暮,繼恩攜佛骨押盜賊于御前。今上大喜,盜賊下刑部,厚賜繼恩。
刑部侍郎上密折,言佛骨案大有隱情。請御審。數(shù)日后,今上召太子內(nèi)殿對弈,太子寬袍長袖,袖長遮手。今上問:“何故?”太子答:“手偶有微恙”。今上聞言怒甚,摔杯掀案,斥太子出。召繼恩入殿。
帝:“盜佛骨賊人為何人?汝知否?”
繼恩已知賊人乃“無全尸”之葉義文,惶恐不能答。
帝冷笑萃冰,又問:“盜賊為何人所擒?何處所擒?汝知否?”
繼恩憶起別業(yè)天降賊贓,便帖“登極無忘”之大逆語,驚懼不能答。
帝輕嘆:“何為佛譴怒?汝知否?”
繼恩汗流浸衣,無言對。
帝:“葉義文自言輕觸過佛骨,有罪,手指手掌皆出疹,傳說此乃佛譴怒。太子何罪?何處惹上佛譴怒?”
繼恩唯連連叩首出血,不能答。
內(nèi)侍傳今上口諭:王繼恩私劫佛骨,監(jiān)守自盜,欺君邀功,兇悖忤逆,杖殺鞭尸,皇太子監(jiān)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