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晚上,隨著晚讀結束的鈴聲打響,教室里騷動了起來。
學生們結束了手上正在做的事情,紛紛帶上筆和本子,前往各類競賽教室。
李文要前往的當然是數競教室。
在數競學生里,率先出發的是高高瘦瘦的葉遜。只見他緩緩從座位上站起,昂起頭,手上隨意拿著一本【奧經】,就往教室外走去。
其余的數競生,不自覺的就跟在了葉遜的身后,也許這就是來自學神的威壓。
數競成績第二的李毅軍卻是數競生里最后出發的——他顯然是不想放下剛才手里正在做的題目。
李毅軍的身高比葉遜低了一頭,但是身板卻很挺直。走在路上,拿著書,他的手里依然在寫寫算算著什么......
混在人群當中,李文跟隨著他們一起到了競賽教室。
“李文,你先坐在這個位置上。”競賽老師來的很早,“連你一共有16個學生,復賽直通名額3個,到時候總會有混日子的被刷下去。”
“好的。”李文點點頭,坐在了教室里一個偏后排的教室上。
不過,雖然坐在后排,但位置還是不錯的。畢竟一個班只有16個學生,有的是位置。
“我們今天來講一講一試內容中的函數與方程.......”
結合著題目與PPT,數競老師開始了今晚的教學。
第一節晚自修的時長畢竟有將近兩個小時,老師能講的內容還是很多的。但是,相對于之前的教學,速度還是慢了很多。
每一道題目開講前都要給學生預留一定的思考時間,每道題目中間都有復雜的步驟,講完一道題目要回顧總結一遍.......
學競賽,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大家都先休息個五分鐘吧。”喝了口水,數競老師宣布道。
一些快要跟不上老師節奏的學生,悄悄松了口氣.....下課了,除去上廁所的學生,沒有人在休息。大家都在抓緊消化老師上課講的內容。
葉遜和李毅軍的表現比周圍的人要好一些,他們在比較輕松的解答著別人不懂來問的問題。
李文跟得還是有些吃力的,畢竟有很多在其他學生看來是理所當然的步驟,他之前都沒有接觸過,自然在聽課時會有點小卡頓。
一遍聽下來,聽不懂的地方倒是沒有,但是還是有很多需要仔細琢磨的細節。
“怎么樣,還適應嗎?”數競老師走下臺,詢問道。
“還行.....就是感覺和自己看書時不太一樣,好像多了很多東西。”李文思索道。
“看書和上課確實是會有很大區別的。”數競老師解釋道,“一道題目,書上只會告訴你是這樣做的,但是競賽老師能告訴你為什么是這樣做的。”
“一道題目,只知道解題步驟,和最終結果,雖然不能說沒用,但總歸是差了點什么。”
“競賽老師的作用,除了系統講解專題知識之外,還在于給你分析一道題目以外的東西。如果不分析這些,下一次,題目換一層皮,你們就看不出來了。”
........
“我們繼續剛才的內容。”看到教室里剛才上廁所的學生都回來了,數競老師也繼續開始講課了。
數競課上,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極少!老師賣力的教,學生努力的學,僅此而已。
學數競,就是如此的艱苦,這是由競賽試卷的難度決定的。
如果說,面對高考卷,學會了某個知識點,就能做出相對應的基礎題。
那么,面對一試難度的試卷,并不存在什么基礎題。題目難度雖然會有差異,但是基本難度都很高。
一試試卷的總分為120分,很多競賽進省隊的大佬,也就能考九十多分罷了。
由此,足以看出,一旦遇上題目難度與風格的克制,即使水平很高,也會有做不出來的題目。
一個人,只能無限提高自己的實力,但是對于一道題目,依然存在一個做不出來的概率。
又是將近一個小時過去,隨著【既a=b=c時,取.......】老師在黑板上寫下最后一行,競賽課結束了。
但對于李文來說,今晚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競賽課結束了,李文的腦袋也有點暈了。老師上課講的內容,還需要自己重新梳理一遍。
兩個小時高強度的學習,穿插著題目和各種知識點,以及各種在數學上類似【常識】的小步驟,李文接受了大量的信息。
這兩個小時中,李文學習知識的速度,比自己看書,主動學習時還要快。
當然,整天看書,李文還是受的了的。但要是讓李文整天接受數競老師的【摧殘】,他就吃不消了。
“這兩個小時就受益匪淺了,別人參加競賽已經這么久了,不知道水平會比我高出多少。”李文在心中暗暗感嘆,
“如果放在小說中,我只是剛從【外門】進入了【內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普通競賽生關于一試的成績,就是六十分到九十分,看似只差了三十分。但是其中每十分,甚至每五分,都代表著實力上的巨大差距!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想著這些,李文的眼神又堅定了起來。
第二節晚自修,李文仔細鞏固了競賽老師講解的知識,并且對應老師講的內容,補充學習起了《奧數教程》。
學習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的,也許對于一道難題,仔細考慮一下,三十分鐘就過去了。
一些難以想到解法的題目還好,只要看過答案,就能立即明白這道題怎么做。
真正讓李文苦惱的是一些怪題——這類題目,李文能上手做,并且也有一定思路,但在做的時候總感覺怪怪的。
并且往往做到一半,就暈頭轉向,找不到方向了。
看答案,答案開始的步驟還是和自己一樣的,但是從某一步開始,就出現了某種奇怪的解題過程。
李文能理解這種解題過程,自己卻寫不出來。他很明白,這就是競賽【底蘊】不足導致的。
只要在數競班里,系統學習,補足【底蘊】,再輔以大量的刷題,那么一試的內容一定不會再有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