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獵明

湊點字數,勿看

第一卷暴風前夜

第一章金家大院

赤塘關。

正南一百九十里便是河東重鎮太原,龍城太原山圍三面河阻一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五胡亂華以來,已成北方蠻族南下的咽喉要道。

天門關、石嶺關和赤塘關曾經無數次的成功拱衛太原,并稱太原三關,尤其是石嶺關和赤塘關相距僅三十里,中有官帽山連接,呈犄角之勢,為三關之中最重要的一環。

大盂鎮在關南六里處,約莫有千余戶人家,這樣的規模足以相當于一個小縣治下的的人口數量。因為地勢低洼,更是這一帶少有的良田之所,故此,大盂鎮是這一帶繁華所在。

卻說鎮子里有戶金姓人家,說起金家真個是無人不知無人,實乃最殷實的富戶,幾乎占據了這一帶半數的良田,更是經營著一家油鹽鋪和一家車馬鋪,大盂鎮第一富戶的名頭實至名歸。每當收獲季節,給金家繳租子的佃戶都不知有幾。

大盂鎮靠近大宋邊界,金家祖上原本是流竄與邊界的山賊草寇之流,想是打家劫舍的營生也不好過,便在幾十年前落戶于此,過起富家翁的逍遙日子。

想是改不了那股子草莽之間的匪氣,金家人初到大盂鎮的時候也沒有少做欺男霸女的勾當,惹得鎮子里罵聲一片。只不過金家人手段強橫,又財大氣粗的使了許多銀錢,和縣里的老爺們稱兄道弟暗通款曲,眾人也奈何金家不得。

如今的金大老爺已經是金家的第二代家主,單名一個虎字,生的五大三粗膀闊腰圓,豹頭環眼的模樣活生生就是再世的張飛。這位金虎金大老爺和他的先輩不同,總是盡力的修補和村民之間的緊張關系,也時不時的拿出些銀錢來做一些修橋補路的善事。明明是霹靂火爆的莽漢卻總是要扮作儒雅的模樣,大字也認不下一籮筐偏偏刻意的以文人自居,最是喜好召集鎮子上同樣認識幾個字的家伙,弄些以文會友附庸風雅的勾當。

年關將近,眼瞅著已是臘月二十二,明日就是祭祀灶王的日子,照例金虎金大老爺要宴請鎮子上幾個“志趣相投”的“文雅之士”,共商“詩詞盛宴”。

金大老爺絕早起來,特意把頭發梳理的一絲不亂,還有模有樣的帶上文士綸巾,白襪青鞋,穿上水藍滾白邊兒的斜襟子長袍,完完全全就是衣服儒生的打扮。

金大老爺綸巾齊齊,青鞋方方,還特意將一柄水墨畫的湘妃竹扇拿在手上,按說應該有幾分文采風liu的模樣才是。奈何金大老爺年紀已過四旬,又生的形容丑惡樣貌兇頑,怎么裝也不象是個讀書人。尤其是此人的言行舉止沒有一星半點的斯文之氣,一說話就泄露出他粗魯莽撞的真面目。

金大老爺肥碩的身子把地皮踩的山響,土匪進村一般的滿院子亂竄,口中更是大呼小叫:“李三,李三,你這吃貨還不曾起床么?”

“起了,早便起床了,水缸都挑的滿滿,柴火也劈了不少……”盡管已經是隆冬時節,李三也不過是劈了件小夾襖子,紐襻也敞開幾個,正揮動斧頭劈柴。

這李三身材極是高大,比魁梧的金大老爺還要高出小半個腦袋,尤其是身子健壯的好似一頭猛牛,干起活來能頂三個好后生。

這個牛一般的家伙本是前些時候餓倒在村口被金大老爺撿了回來。這年頭朝廷里的稅賦多如牛毛,北邊又有女真蠻子搗亂,餓殍遍野還談不上,但是路倒兒還是不少。

金大老爺把餓昏過去的李三撿回來之后,兩碗黃麋子糊糊灌下去之后就成了李三的救命恩人,金家大院兒也理所當然的多了一個不用工錢的下人。

李三這后生人老實,又不偷懶兒,眼里總是能看到活兒,別人不愿意干的營生他總是爭搶著去做。一想到這里,金大老爺總是暗自得意:那兩碗黃麋子糊糊真是物有所值,輕易的就換來一個不花錢的好長工。這樣的下人不僅老實還能當牛馬一樣的使喚,要是多幾個李三這樣的一年怕是要省下百十吊錢吧……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這個家伙太能吃了,說他是吃貨也不算冤枉了李三,插筷子不倒的稠米飯每頓都要三四碗,還要再加三個大碴子高粱餅。

不過金大老爺也不在意這樣,不能吃飯哪里來的力氣干活?大騾子大馬的牲口還要添幾聲黑豆才拉得動磨盤呢。只要能給我金家干活,就不怕吃飯!

“李三吶,一會子早飯罷了,你就去文家一趟,請文老先生來過來吃酒,再商議一下修葺牌坊的事情。”金大老爺把那柄很是花俏的擅自插在后脖領子里,歪著腦袋想想:“文家的光景過的恓惶,怕這年關不好過,你去的時候去賬房支兩吊錢,再拿五升黃米過去,對了,還有那個豬頭也送過去吧!”

看金大老爺滿臉虬髯,卻穿了文士袍,尤其是袍子上還繡了一多栩栩如生的牡丹花,這樣的裝扮要是穿在一個儒雅的秀才身上,自然是平添幾分風liu。可是金大老爺穿了,企業是說不出的滑稽可笑。

“叫花子穿龍袍也不象皇帝……”李三微笑著念叨,徑自去廚房領取吃食。

金大老爺的脾氣確實是火爆了些,也經常擺大老爺的臭架子,不過這人還算不錯,小事情上雖然屢屢犯錯,大義卻從不曾虧過。尤其是一改祖上欺負村民的作風,時常的接濟鎮子里的貧苦人家,屬于那種典型的貪小利不忘大義的人物,勉強還算不錯。

李三掰著老大黑瓷碗,起勁的啃手上的高粱餅子。作為一個穿越過來的省摔跤隊主力隊員,李三實在不能適應這樣粗鄙的伙食。

當初在摔跤隊的時候,那伙食可是經過無數專家的論證,再由營養師搭配,比這金家的高粱餅子強了千百倍也不止。

作為一個穿越者,李三總是極力掩飾自己的與眾不同,盡量使得自己和這個時代更加的融合。通過種種旁敲側擊的手段,李三才知道了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大宋宣和七年的年尾,現在的金家大院就在太原以北。

對于宣和七年,李三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印象,也不清楚這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個時代,只能從地理位置上判斷這是北宋的某個時間段。具體在這個時間段里有些什么樣的大事發生就不得而知了。

待到前些日子聽說女真蠻兵犯境的消息之后,李三才明白自己是在北宋的末年,畢竟女真人作為北宋掘墓人的角色登上歷史舞臺的。

在李三的心目之中,北宋曾經代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文明,無論是科技和經濟,還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都達到了當時世界其他民族拍馬難及的絕對高度。偏偏就是這樣一個輝煌的時代,在趙宋的治理之下,以十倍的兵力百倍的國力,居然被女真蠻族打敗,使得中華文明開始墮入苦難的深淵。從此來自北方的蠻族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接連崛起,肆意踐踏中華大好山河,輝煌的華夏文明和淳樸的炎黃子孫在外族的鐵蹄之下逐漸日薄西山……

既然女真韃子已經開始南侵,那么距離靖康之恥——這個炎黃子孫心頭永遠也揮之不去的恥辱也不遠了吧。

整個北方盡落胡虜手中,人口減少半數,這是一場災難。

不光是大宋帝國的災難,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災難。

“巍巍中華,浩蕩河山!”一想到即將到來的未來,李三再也掩飾不住深藏在骨子里的熱血氣概,惡狠狠的咬一口手上的高粱餅子……

無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都需要保持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隨時準備在中華需要的時候把滿腔的熱血拋灑出去。

第二章幽會大防

李三拎了個毛也不曾褪盡的豬頭,懷里揣著兩吊錢,褡褳里是五升黃燦燦的精米,徑直去往村口的文老先生家中。

說起這文老先生,可是大盂鎮方園幾十里家喻戶曉的人物,和金大老爺一樣是鎮子里影響力最大的人物。

金大老爺財大氣粗又zhan有許多良田,能叫許多人為金家牛馬一般的勞作,又和官府有許多往來,提起金虎金大老爺的威名還真是罕有不懼的。

文老先生卻是不然,聽說這文老先生的祖上曾經出過狀元郎,曾經官至什么什么大學士,反正就是很大的官老爺。文家祖上為官清廉,治家嚴謹,尤其是文家子弟都是彬彬有禮的儒雅之士,絕對算是書香門第。

聽鎮子里的人說,文家的那個狀元郎祖上因為太清廉了,好像是得罪了哪個權貴,終于沒有落下好結局,最后罷官丟命,就葬在老家大盂鎮。

到了文老先生這一代,家道中落的厲害,然文老先生依舊保留了文人的風骨,雖有滿腹經綸卻不求聞達顯赫,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辦義學,不要一文錢不拿一粒米的免費教授附近的孩子們識文斷字。

大盂鎮這樣的偏遠地方,能夠認識字的就有好幾百人,能夠達到一成的入學率,這在當時絕對是個了不起的事情,就算留名于方志之上也不為過。

以大盂為中心方圓十幾里之內,識文斷字之人都是直接或間接拜文老先生所賜,只要是個認字的,都可以尊老先生一聲:師傅。

而且老先生為人平和,從不于人爭搶甚么,名聲好的不得了,在鎮里鎮外算是最德高望重之人,說話也是最有權威。

文老先生和金大老爺是鎮子里當之無愧的頭面人物,只不過人們對金大老爺最多是敬而遠之或者說是純粹的畏懼,而對于文老先生卻是實實在在的尊敬。

文家不經商不務農,只是守著一點祖產過日子,自然是愈發的拮據。每到農閑時候,老先生就給孩童啟蒙,到了農忙就到村頭的墓地之中為那狀元郎老祖宗守墓。

天氣干冷的厲害,李三縮著頸項來到村口的文家老宅。所謂的老宅準確的來說就是幾間守墓人的破敗小屋,干打壘的院墻堪堪及腰,門楣處的石頭栓子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歲月,早就風化的看不出原來的模樣。只有門帽子上石雕的飛云紋路仿佛在訴說著這個院落曾經的輝煌。

雖然文家的院子已經破敗的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卻沒有人會小瞧生活在這里的文姓一家。院后埋葬的就是文老先生的祖宗——那曾經輝煌一時的狀元郎;文老先生本人的威望在大盂鎮也是無人能及,何況文老先生還有兩個兒子,長子是鎮上的鐵匠,也沒有什么過人之處,次子卻是個了不得的人物。

文家次子生的眉清目秀十分俊朗,最難得的是此子從小就博聞強記熟讀百家,經史子集無一不通。十三歲過縣試(人們習慣于把宋時候的州試用唐時候的縣試來稱呼),十六歲以第一名的成績過府試(省試),是當地唯一功名在身人物,素有才子之名。

過了這個新年又是大比之時,以文家次子的才學高中頭魁如探囊取物一般輕而易舉。鎮子里的人都說文家的這個公子是文曲星轉世,再現當年文家的輝煌指日可待。也不知道有多待字閨中的大家閨秀小家碧玉托人來提親,都被文大才子給回絕了。

很明顯,文家的這個大才子前程遠大,出將入相紫綬金章雖不敢說,封妻蔭子金冠玉帶定然不在話下,自然不把鎮子里的這些尋常女子看在眼中。久而久之,人們也就斷了和文家聯姻的想法。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文家的西廂正傳出孩童朗誦之聲,正是杜工部的傳世文章。文老先生捧了書本抑揚頓挫的領誦,二十幾個蒙童清脆脆的嗓音極是清明。

“國破山河在……”這聲音直擊李三心田,仔細的品味了這其中之意,想到不久之后就要到來的靖康之恥,真是感慨良多。

當年杜工部面對的還是叛軍和李唐之間的爭斗,而自己即將看到外族對中華的ling辱。大宋攜帶著中華文明和億兆的炎黃子孫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已經近在咫尺的女真蠻族對大宋是一個致命威脅,可惜沒有一個人能夠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

倚仗山河險要雄關壁壘為屏障的大宋王朝上上下下早已經沒有了建國時候的雄風,如今的宋帝再也不是如同當年太祖皇帝一般,已經忘卻了如何使用鑌鐵盤龍棍去征戰殺伐,一心一意的躺在美酒佳麗堆中做著盛世千年的春秋大夢,殊不知外族的兵戈已經殺到了家門口,如今的三萬里河山已經是狼煙四起。而朝廷里那些所謂的國家棟梁們懂得的只有阿諛奉承和互相壓榨。就在大宋君王沉醉在瘦金體的文字時候,他名下的江山也和他的字體一樣越來越瘦;就在大宋的臣子還在想著如何再踢出幾腳花俏的球藝之時,女真人的刀鋒已經接開始切割大漢民族的千年文明。

只有李三一個人明白靖康之恥的嚴重后果,不僅僅是把趙家子孫驅趕到了江南,更嚴重的是以血腥暴力屠殺北方近乎半數的同胞,使得和自己血脈相連的同胞們在面對外族入侵的時候再沒有了應有的血性。女真人的屠刀和趙宋的懦弱無能斷送的不光是半壁河山,而是閹割了中華民族的血勇之氣,使得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從最高的巔峰急速劃入低估,為以后中華民族的苦難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自從知道自己身處靖康前夜以后,作為炎黃子孫,身體內流淌的中華熱血使得李三自覺不自覺的處心積慮的為即將到來的劇變作著準備。

然而在這個過分崇尚文治的時代,整個社會都以趙氏一族為核心運轉的時代,李三這樣一個連來歷也說不清楚的人物力量實在弱小到了極限。

由于沒有戶籍,更說不清楚自己的來歷,就算去應征到軍中做一小卒也沒有可能,李三只能以身遭巨變再也記不起自己的出身為托詞,暫時在金家做一雜役,除了保持自己的體魄,就只能時時刻刻注意時局的變化。

李三也不是沒有想過去到江南避刀兵之亂,但是腦海中每一出現這樣的念頭,骨子里澎湃的中華熱血立刻就否定了這懦弱的念頭。

身為中華之一份子,豈能在危難之際抽身事外?

“金大老爺請文老先生過府議一議修繕狀元牌坊的事情……”看文老先生終于得了空閑,李三急急的說明來意,把帶來的豬頭精米卸下:“這些東西是金老爺送予先生……”

狀元牌坊是大盂鎮的標志性建筑,代表了文家的輝煌和所有村民對文家的崇敬。畢竟無論哪朝哪代,狀元郎都是幾年才出一個。

“金老爺善舉,文家謝過!這便去金家登門道謝。”文老先生淡淡的表達了謝意:“這些個吃食你還是拿回去的吧,我文家雖是清貧,尚可度日……”

其實李三也知道文老先生拒絕金家接濟的真正原因,并非是文老先生不缺這些東西。文家雖然沒落,終究是世代書香,確實有些瞧不上金價這樣的暴發戶,何況金家不過是漂白了的山賊草寇之流。而那狀元牌坊是文家的精神支柱,早就破敗不堪,若不是因為修葺所用的花銷太大,估計文老先生會連金家幫忙修葺的建議一并回絕。

李三也聽說過文老先生的風骨,他拒絕金家的接濟也不是什么十分意外的事情,既然文老先生已經同意拜會金家,李三傳話的任務也就算是完成,施個淺禮徑自離去。

歸去途中,路過那高大的狀元牌坊,不由多看了幾眼。

這狀元牌坊高約兩丈七尺,三門兩拱,光是最上面的石梁就有三尺的方徑,在這小小的鎮子上,可以算是十分的宏偉的建筑,尤其是正中“狀元及第”四個顏體大字,據說是哪位名臣手書,足以見證文家世代書香的繁華。這牌坊已歷百十年的風風雨雨,基層的石柱早就磨損的厲害,只怕再過不了多少年月,石柱就再也支撐不住巨大的石梁隨時都有可能轟然倒塌,所以文家才著急的修葺。

聽金家的下人們念叨,金大老爺有意和文家交好,一來是為了借助文家的好名聲來提高自己的威望,最主要還是想用修葺牌坊來為兩家的親事做鋪墊。

金大老爺有兩個女兒,長女嫁給了石嶺關一個從九品的承節郎,小女兒待字閨中愛如掌上明珠,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歲,自然是要尋個滿意的夫家。而文老先生的次子,也就是文大才子是金家最理想的女婿人選。

李三暗暗發笑,金大老爺終究是個土匪出身的粗人,根本就不能明白文老先生這種人的心思。如文老先生這樣的書香門第,雖已是家道中落,骨子里的那股文人傲氣卻是不墜,雖然文老先生表面上和任何人都客客氣氣,內心深處恐怕還是看不起金家這樣的暴發戶。何況文大才子的前程似錦,金大老爺想和文家結成兒女親家的想法只怕是要落空的。

一陣微風拂過,牌坊右手傳來低低人語之聲,仿佛是有人在刻意的壓低了嗓音說話。

李三身處這個大變將至的時代,此處北去不足十里就是宋金交戰的最前線——赤塘關,時時刻刻都保持高度的警戒心思。此地民風極是淳樸,在如此隱秘的樹叢之中竊竊而語,顯然不是做正經的勾當,莫非是女真軍的細作?

李三高抬腿輕落足的小心靠近,果然見到兩個人影隱在樹后小聲的說著甚么……

“嘎巴”一聲,李三腳下踩中枯枝弄出聲響,那二人見有人來,驚呼一聲拔足就跑,恍如受驚的鳥雀一般。

“哪里跑……”唯恐是女真派遣的細作,李三撇開大長腿幾步追上,利落的將那二人堵住,剛要動手擒拿卻是愣住:“二……大姐(*注),怎是你哩?”

逃跑的二人不是別個,正是文大才子和金大老爺的愛女!

那文大才子看李三愣住,急急的落荒而逃,只剩下金家小姐瑟瑟發抖的站立在李三面前。

這情形,就算是傻子也看得出是金小姐和文大才子這一對小情人在此幽會。李三可沒有心思看別人談情說愛的惡趣味,淡淡一句“天冷,二大姐早回”就要離去。

“李……三,你……”金小姐怯怯的呼喚。

這金小姐本就是柔柔弱弱的體態,又是多病的身子,此時受到驚嚇早就面色慘白,抖的如同風中黃桑葉,顫的活似雨里綠浮萍,活生生就是西子捧心黛玉皺眉的可憐模樣。

李三回頭見到金小姐的這般模樣,頓時明白,口氣平淡的如同白開水一般:“二大姐放心,此事從未發生,李三甚么也不曾看見。”

仿佛聽到金小姐輕輕的舒了一口氣。

在這個時代,封建禮教最是盛行,最講究的就是男女大防,對于人性的束縛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未婚男女偷偷私會,可不僅僅是傷風敗俗這么簡單,一頓痛打逐出家門名譽掃地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可算是最輕的處罰,就算是沉塘浸豬籠也被看成是合情合理而且合法的處置方法。

以金小姐這樣的女子,與男子幽會被人撞見,若是張揚開來最好的結局也就是一杯鴆酒或者丈二白綾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然,就算是死也未必能夠洗刷名節有虧的恥辱。

“李三,你……你可千萬不要說出……”金小姐哀求的語氣之中帶著明顯的顫音。

“小人甚么也不曾看見,今日就不曾見過二大姐!”

在原來的那個時代,眾目睽睽之下當街熱吻都已經司空見慣,這種找個僻靜的所在說幾句貼心話兒,說不準連手也不曾拉一下呢,絕對算是最最純潔的男女關系了。

李三暗暗發笑:老子滿腦子想的是如何抵御外族入侵,哪里有心思理會你們這些兒女情長的勾當!

*注:在兩宋時候,小姐這兩個字是有特俗含義的,其實只有青樓女子才被稱為小姐(和現在的含義一樣)。若是稱呼良家女子為小姐,就是對人的侮辱。很多古裝電影電視見到未婚女子就稱為小姐的情節是不對的。當時對未婚女子正確的稱呼是大姐而不是小姐,哪怕對方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也是稱其為大姐的。如果某家有好幾個未婚的姐妹,長女稱為大姐,次女成為二大姐,以此類推。

第三章

文老先生和金大老爺自在大堂之中商議些事情,在外面亦是隱約聞得。

對于金文兩家是否能夠聯姻,金家的二大姐是否能夠如愿的嫁給她心目中那個如意郎君,李三真的半點也不關心,幾乎所有的念頭都用在鎮子以北不足十里的宋金戰場上。

記憶中的女真人很迅速的南下,是在年初兵圍汴梁的,如此算來,大盂鎮這一帶的淪陷已經是迫在眉睫。

女真人南下之后大肆有組織有目的的殺戮漢人,“尸積盈野”“血可漂杵”等觸目驚心的詞匯是史書描述這一時期用的最多的形容,根據史書的統計,整個北方損失的人口數量達到三千六百萬。

三千六百萬這個叫人毛骨悚然的數字僅僅的是直接死于女真人屠殺的數字,至于淪為女真奴隸而被折磨致死的漢人同胞究竟有多少已經無從得知,想來也是一個叫人戰栗的天文數字。

作為中華民族微不足道的一份子,既然來在這個時代,就要傾盡全力改變這場悲劇發生,即便是無法改變也要勉力一試,李三雖不是什么經天緯地的大人物,采用鴕鳥政策無視中華的這場浩劫而逃去江南這種背叛自己民族背叛自己血統的的事情也做不出來。

“娘的,歪好也要和韃子拼一回,大不了灑出胸中一腔熱血把這一百多斤丟在這里也就是了,之多是給三千六百萬這個數字添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零頭罷了!對抗韃子說起來不過是一句話,到底應該從何處入手……”

“李三,二大姐說你干活賣力,這是賞你的……”金家的丫鬟以葦葉綁了半只蒸鴨遞給李三,站在廊下的金家二大姐卻不過來,只是遙遙的注視。

稍微一個愣怔,旋即明白這是二大姐的“封口費”,想是唯恐自己嘴巴不嚴,把她與文大才子幽會的丑事說出去。

李三本不把這樣的事情放在心上,不過這柔柔弱弱的二大姐總是有些不放心。不過事關這女子的名節,她如此的謹慎也是可以理解。

第一卷暴風前夜

第一章金家大院

赤塘關。

正南一百九十里便是河東重鎮太原,龍城太原山圍三面河阻一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五胡亂華以來,已成北方蠻族南下的咽喉要道。

天門關、石嶺關和赤塘關曾經無數次的成功拱衛太原,并稱太原三關,尤其是石嶺關和赤塘關相距僅三十里,中有官帽山連接,呈犄角之勢,為三關之中最重要的一環。

大盂鎮在關南六里處,約莫有千余戶人家,這樣的規模足以相當于一個小縣治下的的人口數量。因為地勢低洼,更是這一帶少有的良田之所,故此,大盂鎮是這一帶繁華所在。

卻說鎮子里有戶金姓人家,說起金家真個是無人不知無人,實乃最殷實的富戶,幾乎占據了這一帶半數的良田,更是經營著一家油鹽鋪和一家車馬鋪,大盂鎮第一富戶的名頭實至名歸。每當收獲季節,給金家繳租子的佃戶都不知有幾。

大盂鎮靠近大宋邊界,金家祖上原本是流竄與邊界的山賊草寇之流,想是打家劫舍的營生也不好過,便在幾十年前落戶于此,過起富家翁的逍遙日子。

想是改不了那股子草莽之間的匪氣,金家人初到大盂鎮的時候也沒有少做欺男霸女的勾當,惹得鎮子里罵聲一片。只不過金家人手段強橫,又財大氣粗的使了許多銀錢,和縣里的老爺們稱兄道弟暗通款曲,眾人也奈何金家不得。

如今的金大老爺已經是金家的第二代家主,單名一個虎字,生的五大三粗膀闊腰圓,豹頭環眼的模樣活生生就是再世的張飛。這位金虎金大老爺和他的先輩不同,總是盡力的修補和村民之間的緊張關系,也時不時的拿出些銀錢來做一些修橋補路的善事。明明是霹靂火爆的莽漢卻總是要扮作儒雅的模樣,大字也認不下一籮筐偏偏刻意的以文人自居,最是喜好召集鎮子上同樣認識幾個字的家伙,弄些以文會友附庸風雅的勾當。

年關將近,眼瞅著已是臘月二十二,明日就是祭祀灶王的日子,照例金虎金大老爺要宴請鎮子上幾個“志趣相投”的“文雅之士”,共商“詩詞盛宴”。

金大老爺絕早起來,特意把頭發梳理的一絲不亂,還有模有樣的帶上文士綸巾,白襪青鞋,穿上水藍滾白邊兒的斜襟子長袍,完完全全就是衣服儒生的打扮。

金大老爺綸巾齊齊,青鞋方方,還特意將一柄水墨畫的湘妃竹扇拿在手上,按說應該有幾分文采風liu的模樣才是。奈何金大老爺年紀已過四旬,又生的形容丑惡樣貌兇頑,怎么裝也不象是個讀書人。尤其是此人的言行舉止沒有一星半點的斯文之氣,一說話就泄露出他粗魯莽撞的真面目。

金大老爺肥碩的身子把地皮踩的山響,土匪進村一般的滿院子亂竄,口中更是大呼小叫:“李三,李三,你這吃貨還不曾起床么?”

“起了,早便起床了,水缸都挑的滿滿,柴火也劈了不少……”盡管已經是隆冬時節,李三也不過是劈了件小夾襖子,紐襻也敞開幾個,正揮動斧頭劈柴。

這李三身材極是高大,比魁梧的金大老爺還要高出小半個腦袋,尤其是身子健壯的好似一頭猛牛,干起活來能頂三個好后生。

這個牛一般的家伙本是前些時候餓倒在村口被金大老爺撿了回來。這年頭朝廷里的稅賦多如牛毛,北邊又有女真蠻子搗亂,餓殍遍野還談不上,但是路倒兒還是不少。

金大老爺把餓昏過去的李三撿回來之后,兩碗黃麋子糊糊灌下去之后就成了李三的救命恩人,金家大院兒也理所當然的多了一個不用工錢的下人。

李三這后生人老實,又不偷懶兒,眼里總是能看到活兒,別人不愿意干的營生他總是爭搶著去做。一想到這里,金大老爺總是暗自得意:那兩碗黃麋子糊糊真是物有所值,輕易的就換來一個不花錢的好長工。這樣的下人不僅老實還能當牛馬一樣的使喚,要是多幾個李三這樣的一年怕是要省下百十吊錢吧……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這個家伙太能吃了,說他是吃貨也不算冤枉了李三,插筷子不倒的稠米飯每頓都要三四碗,還要再加三個大碴子高粱餅。

不過金大老爺也不在意這樣,不能吃飯哪里來的力氣干活?大騾子大馬的牲口還要添幾聲黑豆才拉得動磨盤呢。只要能給我金家干活,就不怕吃飯!

“李三吶,一會子早飯罷了,你就去文家一趟,請文老先生來過來吃酒,再商議一下修葺牌坊的事情。”金大老爺把那柄很是花俏的擅自插在后脖領子里,歪著腦袋想想:“文家的光景過的恓惶,怕這年關不好過,你去的時候去賬房支兩吊錢,再拿五升黃米過去,對了,還有那個豬頭也送過去吧!”

看金大老爺滿臉虬髯,卻穿了文士袍,尤其是袍子上還繡了一多栩栩如生的牡丹花,這樣的裝扮要是穿在一個儒雅的秀才身上,自然是平添幾分風liu。可是金大老爺穿了,企業是說不出的滑稽可笑。

“叫花子穿龍袍也不象皇帝……”李三微笑著念叨,徑自去廚房領取吃食。

金大老爺的脾氣確實是火爆了些,也經常擺大老爺的臭架子,不過這人還算不錯,小事情上雖然屢屢犯錯,大義卻從不曾虧過。尤其是一改祖上欺負村民的作風,時常的接濟鎮子里的貧苦人家,屬于那種典型的貪小利不忘大義的人物,勉強還算不錯。

李三掰著老大黑瓷碗,起勁的啃手上的高粱餅子。作為一個穿越過來的省摔跤隊主力隊員,李三實在不能適應這樣粗鄙的伙食。

當初在摔跤隊的時候,那伙食可是經過無數專家的論證,再由營養師搭配,比這金家的高粱餅子強了千百倍也不止。

作為一個穿越者,李三總是極力掩飾自己的與眾不同,盡量使得自己和這個時代更加的融合。通過種種旁敲側擊的手段,李三才知道了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大宋宣和七年的年尾,現在的金家大院就在太原以北。

對于宣和七年,李三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印象,也不清楚這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個時代,只能從地理位置上判斷這是北宋的某個時間段。具體在這個時間段里有些什么樣的大事發生就不得而知了。

待到前些日子聽說女真蠻兵犯境的消息之后,李三才明白自己是在北宋的末年,畢竟女真人作為北宋掘墓人的角色登上歷史舞臺的。

在李三的心目之中,北宋曾經代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文明,無論是科技和經濟,還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都達到了當時世界其他民族拍馬難及的絕對高度。偏偏就是這樣一個輝煌的時代,在趙宋的治理之下,以十倍的兵力百倍的國力,居然被女真蠻族打敗,使得中華文明開始墮入苦難的深淵。從此來自北方的蠻族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接連崛起,肆意踐踏中華大好山河,輝煌的華夏文明和淳樸的炎黃子孫在外族的鐵蹄之下逐漸日薄西山……

既然女真韃子已經開始南侵,那么距離靖康之恥——這個炎黃子孫心頭永遠也揮之不去的恥辱也不遠了吧。

整個北方盡落胡虜手中,人口減少半數,這是一場災難。

不光是大宋帝國的災難,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災難。

“巍巍中華,浩蕩河山!”一想到即將到來的未來,李三再也掩飾不住深藏在骨子里的熱血氣概,惡狠狠的咬一口手上的高粱餅子……

無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都需要保持強健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隨時準備在中華需要的時候把滿腔的熱血拋灑出去。

第二章幽會大防

李三拎了個毛也不曾褪盡的豬頭,懷里揣著兩吊錢,褡褳里是五升黃燦燦的精米,徑直去往村口的文老先生家中。

說起這文老先生,可是大盂鎮方園幾十里家喻戶曉的人物,和金大老爺一樣是鎮子里影響力最大的人物。

金大老爺財大氣粗又zhan有許多良田,能叫許多人為金家牛馬一般的勞作,又和官府有許多往來,提起金虎金大老爺的威名還真是罕有不懼的。

文老先生卻是不然,聽說這文老先生的祖上曾經出過狀元郎,曾經官至什么什么大學士,反正就是很大的官老爺。文家祖上為官清廉,治家嚴謹,尤其是文家子弟都是彬彬有禮的儒雅之士,絕對算是書香門第。

聽鎮子里的人說,文家的那個狀元郎祖上因為太清廉了,好像是得罪了哪個權貴,終于沒有落下好結局,最后罷官丟命,就葬在老家大盂鎮。

到了文老先生這一代,家道中落的厲害,然文老先生依舊保留了文人的風骨,雖有滿腹經綸卻不求聞達顯赫,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辦義學,不要一文錢不拿一粒米的免費教授附近的孩子們識文斷字。

大盂鎮這樣的偏遠地方,能夠認識字的就有好幾百人,能夠達到一成的入學率,這在當時絕對是個了不起的事情,就算留名于方志之上也不為過。

以大盂為中心方圓十幾里之內,識文斷字之人都是直接或間接拜文老先生所賜,只要是個認字的,都可以尊老先生一聲:師傅。

而且老先生為人平和,從不于人爭搶甚么,名聲好的不得了,在鎮里鎮外算是最德高望重之人,說話也是最有權威。

文老先生和金大老爺是鎮子里當之無愧的頭面人物,只不過人們對金大老爺最多是敬而遠之或者說是純粹的畏懼,而對于文老先生卻是實實在在的尊敬。

文家不經商不務農,只是守著一點祖產過日子,自然是愈發的拮據。每到農閑時候,老先生就給孩童啟蒙,到了農忙就到村頭的墓地之中為那狀元郎老祖宗守墓。

天氣干冷的厲害,李三縮著頸項來到村口的文家老宅。所謂的老宅準確的來說就是幾間守墓人的破敗小屋,干打壘的院墻堪堪及腰,門楣處的石頭栓子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歲月,早就風化的看不出原來的模樣。只有門帽子上石雕的飛云紋路仿佛在訴說著這個院落曾經的輝煌。

雖然文家的院子已經破敗的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卻沒有人會小瞧生活在這里的文姓一家。院后埋葬的就是文老先生的祖宗——那曾經輝煌一時的狀元郎;文老先生本人的威望在大盂鎮也是無人能及,何況文老先生還有兩個兒子,長子是鎮上的鐵匠,也沒有什么過人之處,次子卻是個了不得的人物。

文家次子生的眉清目秀十分俊朗,最難得的是此子從小就博聞強記熟讀百家,經史子集無一不通。十三歲過縣試(人們習慣于把宋時候的州試用唐時候的縣試來稱呼),十六歲以第一名的成績過府試(省試),是當地唯一功名在身人物,素有才子之名。

過了這個新年又是大比之時,以文家次子的才學高中頭魁如探囊取物一般輕而易舉。鎮子里的人都說文家的這個公子是文曲星轉世,再現當年文家的輝煌指日可待。也不知道有多待字閨中的大家閨秀小家碧玉托人來提親,都被文大才子給回絕了。

很明顯,文家的這個大才子前程遠大,出將入相紫綬金章雖不敢說,封妻蔭子金冠玉帶定然不在話下,自然不把鎮子里的這些尋常女子看在眼中。久而久之,人們也就斷了和文家聯姻的想法。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文家的西廂正傳出孩童朗誦之聲,正是杜工部的傳世文章。文老先生捧了書本抑揚頓挫的領誦,二十幾個蒙童清脆脆的嗓音極是清明。

“國破山河在……”這聲音直擊李三心田,仔細的品味了這其中之意,想到不久之后就要到來的靖康之恥,真是感慨良多。

當年杜工部面對的還是叛軍和李唐之間的爭斗,而自己即將看到外族對中華的ling辱。大宋攜帶著中華文明和億兆的炎黃子孫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已經近在咫尺的女真蠻族對大宋是一個致命威脅,可惜沒有一個人能夠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

倚仗山河險要雄關壁壘為屏障的大宋王朝上上下下早已經沒有了建國時候的雄風,如今的宋帝再也不是如同當年太祖皇帝一般,已經忘卻了如何使用鑌鐵盤龍棍去征戰殺伐,一心一意的躺在美酒佳麗堆中做著盛世千年的春秋大夢,殊不知外族的兵戈已經殺到了家門口,如今的三萬里河山已經是狼煙四起。而朝廷里那些所謂的國家棟梁們懂得的只有阿諛奉承和互相壓榨。就在大宋君王沉醉在瘦金體的文字時候,他名下的江山也和他的字體一樣越來越瘦;就在大宋的臣子還在想著如何再踢出幾腳花俏的球藝之時,女真人的刀鋒已經接開始切割大漢民族的千年文明。

只有李三一個人明白靖康之恥的嚴重后果,不僅僅是把趙家子孫驅趕到了江南,更嚴重的是以血腥暴力屠殺北方近乎半數的同胞,使得和自己血脈相連的同胞們在面對外族入侵的時候再沒有了應有的血性。女真人的屠刀和趙宋的懦弱無能斷送的不光是半壁河山,而是閹割了中華民族的血勇之氣,使得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從最高的巔峰急速劃入低估,為以后中華民族的苦難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自從知道自己身處靖康前夜以后,作為炎黃子孫,身體內流淌的中華熱血使得李三自覺不自覺的處心積慮的為即將到來的劇變作著準備。

然而在這個過分崇尚文治的時代,整個社會都以趙氏一族為核心運轉的時代,李三這樣一個連來歷也說不清楚的人物力量實在弱小到了極限。

由于沒有戶籍,更說不清楚自己的來歷,就算去應征到軍中做一小卒也沒有可能,李三只能以身遭巨變再也記不起自己的出身為托詞,暫時在金家做一雜役,除了保持自己的體魄,就只能時時刻刻注意時局的變化。

李三也不是沒有想過去到江南避刀兵之亂,但是腦海中每一出現這樣的念頭,骨子里澎湃的中華熱血立刻就否定了這懦弱的念頭。

身為中華之一份子,豈能在危難之際抽身事外?

“金大老爺請文老先生過府議一議修繕狀元牌坊的事情……”看文老先生終于得了空閑,李三急急的說明來意,把帶來的豬頭精米卸下:“這些東西是金老爺送予先生……”

狀元牌坊是大盂鎮的標志性建筑,代表了文家的輝煌和所有村民對文家的崇敬。畢竟無論哪朝哪代,狀元郎都是幾年才出一個。

“金老爺善舉,文家謝過!這便去金家登門道謝。”文老先生淡淡的表達了謝意:“這些個吃食你還是拿回去的吧,我文家雖是清貧,尚可度日……”

其實李三也知道文老先生拒絕金家接濟的真正原因,并非是文老先生不缺這些東西。文家雖然沒落,終究是世代書香,確實有些瞧不上金價這樣的暴發戶,何況金家不過是漂白了的山賊草寇之流。而那狀元牌坊是文家的精神支柱,早就破敗不堪,若不是因為修葺所用的花銷太大,估計文老先生會連金家幫忙修葺的建議一并回絕。

李三也聽說過文老先生的風骨,他拒絕金家的接濟也不是什么十分意外的事情,既然文老先生已經同意拜會金家,李三傳話的任務也就算是完成,施個淺禮徑自離去。

歸去途中,路過那高大的狀元牌坊,不由多看了幾眼。

這狀元牌坊高約兩丈七尺,三門兩拱,光是最上面的石梁就有三尺的方徑,在這小小的鎮子上,可以算是十分的宏偉的建筑,尤其是正中“狀元及第”四個顏體大字,據說是哪位名臣手書,足以見證文家世代書香的繁華。這牌坊已歷百十年的風風雨雨,基層的石柱早就磨損的厲害,只怕再過不了多少年月,石柱就再也支撐不住巨大的石梁隨時都有可能轟然倒塌,所以文家才著急的修葺。

聽金家的下人們念叨,金大老爺有意和文家交好,一來是為了借助文家的好名聲來提高自己的威望,最主要還是想用修葺牌坊來為兩家的親事做鋪墊。

金大老爺有兩個女兒,長女嫁給了石嶺關一個從九品的承節郎,小女兒待字閨中愛如掌上明珠,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歲,自然是要尋個滿意的夫家。而文老先生的次子,也就是文大才子是金家最理想的女婿人選。

李三暗暗發笑,金大老爺終究是個土匪出身的粗人,根本就不能明白文老先生這種人的心思。如文老先生這樣的書香門第,雖已是家道中落,骨子里的那股文人傲氣卻是不墜,雖然文老先生表面上和任何人都客客氣氣,內心深處恐怕還是看不起金家這樣的暴發戶。何況文大才子的前程似錦,金大老爺想和文家結成兒女親家的想法只怕是要落空的。

一陣微風拂過,牌坊右手傳來低低人語之聲,仿佛是有人在刻意的壓低了嗓音說話。

李三身處這個大變將至的時代,此處北去不足十里就是宋金交戰的最前線——赤塘關,時時刻刻都保持高度的警戒心思。此地民風極是淳樸,在如此隱秘的樹叢之中竊竊而語,顯然不是做正經的勾當,莫非是女真軍的細作?

李三高抬腿輕落足的小心靠近,果然見到兩個人影隱在樹后小聲的說著甚么……

“嘎巴”一聲,李三腳下踩中枯枝弄出聲響,那二人見有人來,驚呼一聲拔足就跑,恍如受驚的鳥雀一般。

“哪里跑……”唯恐是女真派遣的細作,李三撇開大長腿幾步追上,利落的將那二人堵住,剛要動手擒拿卻是愣住:“二……大姐(*注),怎是你哩?”

逃跑的二人不是別個,正是文大才子和金大老爺的愛女!

那文大才子看李三愣住,急急的落荒而逃,只剩下金家小姐瑟瑟發抖的站立在李三面前。

這情形,就算是傻子也看得出是金小姐和文大才子這一對小情人在此幽會。李三可沒有心思看別人談情說愛的惡趣味,淡淡一句“天冷,二大姐早回”就要離去。

“李……三,你……”金小姐怯怯的呼喚。

這金小姐本就是柔柔弱弱的體態,又是多病的身子,此時受到驚嚇早就面色慘白,抖的如同風中黃桑葉,顫的活似雨里綠浮萍,活生生就是西子捧心黛玉皺眉的可憐模樣。

李三回頭見到金小姐的這般模樣,頓時明白,口氣平淡的如同白開水一般:“二大姐放心,此事從未發生,李三甚么也不曾看見。”

仿佛聽到金小姐輕輕的舒了一口氣。

在這個時代,封建禮教最是盛行,最講究的就是男女大防,對于人性的束縛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未婚男女偷偷私會,可不僅僅是傷風敗俗這么簡單,一頓痛打逐出家門名譽掃地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可算是最輕的處罰,就算是沉塘浸豬籠也被看成是合情合理而且合法的處置方法。

以金小姐這樣的女子,與男子幽會被人撞見,若是張揚開來最好的結局也就是一杯鴆酒或者丈二白綾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然,就算是死也未必能夠洗刷名節有虧的恥辱。

“李三,你……你可千萬不要說出……”金小姐哀求的語氣之中帶著明顯的顫音。

“小人甚么也不曾看見,今日就不曾見過二大姐!”

在原來的那個時代,眾目睽睽之下當街熱吻都已經司空見慣,這種找個僻靜的所在說幾句貼心話兒,說不準連手也不曾拉一下呢,絕對算是最最純潔的男女關系了。

李三暗暗發笑:老子滿腦子想的是如何抵御外族入侵,哪里有心思理會你們這些兒女情長的勾當!

*注:在兩宋時候,小姐這兩個字是有特俗含義的,其實只有青樓女子才被稱為小姐(和現在的含義一樣)。若是稱呼良家女子為小姐,就是對人的侮辱。很多古裝電影電視見到未婚女子就稱為小姐的情節是不對的。當時對未婚女子正確的稱呼是大姐而不是小姐,哪怕對方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也是稱其為大姐的。如果某家有好幾個未婚的姐妹,長女稱為大姐,次女成為二大姐,以此類推。

第三章

文老先生和金大老爺自在大堂之中商議些事情,在外面亦是隱約聞得。

對于金文兩家是否能夠聯姻,金家的二大姐是否能夠如愿的嫁給她心目中那個如意郎君,李三真的半點也不關心,幾乎所有的念頭都用在鎮子以北不足十里的宋金戰場上。

記憶中的女真人很迅速的南下,是在年初兵圍汴梁的,如此算來,大盂鎮這一帶的淪陷已經是迫在眉睫。

女真人南下之后大肆有組織有目的的殺戮漢人,“尸積盈野”“血可漂杵”等觸目驚心的詞匯是史書描述這一時期用的最多的形容,根據史書的統計,整個北方損失的人口數量達到三千六百萬。

三千六百萬這個叫人毛骨悚然的數字僅僅的是直接死于女真人屠殺的數字,至于淪為女真奴隸而被折磨致死的漢人同胞究竟有多少已經無從得知,想來也是一個叫人戰栗的天文數字。

作為中華民族微不足道的一份子,既然來在這個時代,就要傾盡全力改變這場悲劇發生,即便是無法改變也要勉力一試,李三雖不是什么經天緯地的大人物,采用鴕鳥政策無視中華的這場浩劫而逃去江南這種背叛自己民族背叛自己血統的的事情也做不出來。

“娘的,歪好也要和韃子拼一回,大不了灑出胸中一腔熱血把這一百多斤丟在這里也就是了,之多是給三千六百萬這個數字添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零頭罷了!對抗韃子說起來不過是一句話,到底應該從何處入手……”

“李三,二大姐說你干活賣力,這是賞你的……”金家的丫鬟以葦葉綁了半只蒸鴨遞給李三,站在廊下的金家二大姐卻不過來,只是遙遙的注視。

稍微一個愣怔,旋即明白這是二大姐的“封口費”,想是唯恐自己嘴巴不嚴,把她與文大才子幽會的丑事說出去。

李三本不把這樣的事情放在心上,不過這柔柔弱弱的二大姐總是有些不放心。不過事關這女子的名節,她如此的謹慎也是可以理解。

青銅人頭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曲靖市| 乳山市| 博客| 沂南县| 安丘市| 肥西县| 浙江省| 高邮市| 阜平县| 民权县| 兰溪市| 太康县| 永嘉县| 日喀则市| 邢台县| 龙南县| 邓州市| 古浪县| 黄大仙区| 宕昌县| 龙井市| 勃利县| 左贡县| 东至县| 边坝县| 正定县| 牡丹江市| 桦川县| 旅游| 武定县| 湾仔区| 通榆县| 紫金县| 铅山县| 苏州市| 新乡县| 金塔县| 毕节市| 游戏|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