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造型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滿漢的分別很大,尤其在女子的服飾發型發面,在清初訂立的十從十不從里就有男從女不從一款,對漢族男子嚴格要求遵從滿族服制,而婦女則放寬,到了清代嘉慶、道光之前,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以衫裙為主。
滿漢婦女的裝扮主要區分在三點:
一.漢族婦女的發型與滿族婦女絕然不同,是在腦后梳髻,俗稱“盤頭”或“挽”。這種平髻多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得低眉順眼的氣質。而滿族婦女則是習慣在頭上梳旗髻,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兩把頭和大拉翅之類。
二.漢女穿裙,從不穿袍,她們仍沿襲舊時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襖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不連屬。穿裙是清代漢族婦女的一大特點,其裙種類繁多,如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馬面裙等。裙前后有裙門,裙內穿褲,也有青樓女子或獨處家中時不穿裙只穿褲的。而旗人穿袍,特別是女性。八旗婦女從不穿裙,一般在隆重場合穿禮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日常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襯衣和氅衣。
三.鞋子,旗人婦女無纏足陋習,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制高底位于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馬蹄,又被稱為“花盆底”、“馬蹄底”。而漢族婦女則個個“三寸金蓮”,著小巧精致的繡花弓鞋,高底則位于鞋的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