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寫到小鎮十年,這一章繼續描述。題目起的感覺有點像三年高考五年模擬,但內容其實是小學跟初中的故事。在東北,大多數的小學一般都是五年制,初中是四年制,也就是九年義務教育,后來才知道有些地方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學渣算是名副其實,小學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學習有啥用,每天除了要寫完作業外,剩下時間的就全都是玩兒,學霸就多少有點夸張了,畢竟是小鎮,也就是自己當時的成績比其他同學好了一點。
剛搬到鎮上,媽媽就幫我聯系學校,校長還是因為我年齡小,想讓我等一年再入學,當時跟我這種情況類似的還有其他幾個小孩子,耐不住家長們的軟磨硬泡,校長決定先讓我們跟著聽課,隨后舉行考試,超過90分合格才行,幸運的是我考了98分,成功上小學。上學第一天的記憶仍舊很清晰,我穿著粉紫色的小紗裙,前面還別了一個小熊玩偶,腳上穿著走一步就會響一下音樂的小涼鞋,背著空書包,被牽著去到了學校。學校的大門是朝東面開的,在門口的房間里住著一個看門的老大爺,整個學校的面積不大,三排房子與一面大墻圍城了一個大操場,操場上有雙杠單杠籃球筐等一些簡單的運動設施。東面靠近大門的是老師們的辦公室,北面一排房子連著是高年級的教室。學生人數不多,每個年級只有兩個班級,自西向東年級由低到高,一年一班,一年二班一直到五年一班,五年二班。班級的牌子是白色的,字是用紅色油漆刷寫的,掛在教室的門框上,下課鈴聲是最初版的鈴鈴鈴。我被領到了西邊那排房子的一間屋子里,這邊是學前班,待夠一年才能去北面的教室里讀一年級。
我一個人怯生生的站在教室門口的墻邊,背著手老實的倚靠在墻上,沒有很害怕,也沒有哭著喊要回家。房間的門是朝東開的,屋子里面看起來很大,寬敞又涼快,地面能看出來由是紅色的磚鋪成的,但是有很多的泥土覆蓋在上面,黑板位于北面,有一張破舊的講臺,上面有幾盒白色的彩色的粉筆,它斜對面的一個角落里堆放著打掃用具。靠近講臺的附近有一個大爐子,由一些生銹的鐵片組成。屋子的中央是一些老舊的桌椅,只一列,但是記不清有幾排了,很多個黑色的小腦瓜在那邊看著我起哄。忘了老師當時是怎么介紹我的了,就記得當時她按照身高把我安排在了第一排的位置,本來一個桌子坐兩個人,瘦小的我就擠在了兩個小孩的中間,老師還讓他倆好好照顧我。他們也真的把我照顧的很好,讓我打消了對陌生環境的所有不安。他們主動熱情的跟我說話,介紹他倆是堂兄妹,上課借給我鉛筆,橡皮,書本,下課還帶著我一起玩兒,不讓我干重活幫我值日打掃衛生,跟其他小孩說不許欺負我,哥哥還換到了后面排的座位,我跟妹妹在一起坐了五年的同桌,被她罩了五年。現在想起來仍然是滿滿的感動與溫暖。
妹妹的名字叫小月,她是我小學時光里最好最親密的玩伴,形影不離。我倆的爸爸在同一個單位工作,每天放學就一起去小賣店買辣條辣片,買冰棒雪糕,回家的一路上打打鬧鬧歡聲笑語。晚上要么去她家玩兒,要么來我家寫作業,有時候太晚了就留在家里吃飯,兩家的父母都很放心。我小時候還是有一點女孩子的樣子的,起碼在媽媽的打扮下還過穿裙子,小月就把我當成妹妹照顧。她小小年紀就很厲害,會騎自行車,把我安排在后座,載著我從高崗上一路騎下來,兩個人摔的四仰八叉,她站起來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沖到我這邊關心我有沒有受傷磕壞。還有一次,我得了水痘不能去上課,她就幫我把所有的課堂筆記和作業都記下來,每天放學后送來我家,也不怕傳染,就坐在我的旁邊安慰我,陪我嘮嗑。長大以后她去了邊境城市讀大學,往返于俄羅斯當導游,一如既往的厲害。我們再見的時候,她已經從小時候的短發丫頭變成了亭亭而立的大姑娘,她還調侃我活成了假小子的模樣,還是原來姐姐般熟悉的口吻。
小學生活中印象較深的幾件事。一個是運動會,記得當時好像是障礙跑比賽,跑到一個固定的卡點需要穿上一件衣服再繼續跑,直至終點,當時得了第四名,但只有前三名才有獎品,不過重要的是媽媽來看我比賽,她就坐在觀眾席上為我加油。一個是生爐子,冬天的時候,班級的每個學生都會帶一點柴火來,值日生每天需要早到,引燃爐子,這樣等大家來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冷了,猶記得有一回由于柴火潮濕,爐子里一直冒白煙,嗆得大家沒上那節課,可開心了。一個是放電影,學校每個學期都會為學生安排看電影活動,從小培養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拉上窗簾的黑漆漆教室里,關系要好的幾個人就三三兩兩的擠一張墊子坐在地上,大家都很聽話,也不大聲喧嘩,因為老師嚇唬我們說如果吵鬧就上課,咱就說誰想上課呢。原始的放映方式,幾塊黑布白布充當大屏幕,后面的機器打著光,甚至還看到了膠片,放映的都是地道戰,抗日戰爭英雄為了大義犧牲自己的片子,每每看完氣氛都很沉重,被悲壯的精神深深感染。
還有一個是大掃除,班主任老師會選擇一個藍天白云的好天氣,讓我們把屋子里所有的桌椅板凳都搬到外面,下午西邊的太陽光灑在桌子上暖洋洋的。有的同學跳到窗臺上用報紙擦窗戶,手上一邊擦玻璃嘴上還一邊哼著節奏,好不快樂。有的同學被安排去水房打水,水房離教室很遠,那時候我們盛水用的還是水桶,需要兩個人用木棍抬著,由于每個班級只有一個水桶,我們就跑去隔壁班借,大家都很樂意互相幫忙,又長又寬的教鞭也被拿來充當抬水工具。當時還不懂什么是杠桿原理,但是抬水的男同學都會主動的把水桶往自己這面移動,讓那邊的女同學覺得輕一點,有時候調皮的大家還會抬著水桶跑回來,澆濕了一整路。還有一波同學負責最艱難的工作,就是用鏟子把磚上的泥土清除掉,首先將水灑在整個地面上潤濕,接下來大家就蹲下來開始鏟土,還會互相攀比誰清理出的磚塊最紅最干凈,誰干的最快最多,一邊斗嘴一邊干活,期間還可以出去躺在外面的桌子上或者坐在椅子上曬曬太陽休息休息。收拾好一切后,每個人身上都臟兮兮的,幸福的是大家不用接著上課,直接放學回家洗衣服了。那是一種我現在仍然渴望想要體驗的下午。
現在回想當年小學上課都學了啥,完全不記得,論學渣的自我修養。語文寫作文,數學算術題,英語背單詞,體育跑呀跑,仿佛還有幾門課叫自然,社會和微機。主要是對上課需要帶鞋套比較深刻,那個時候連五筆打字都不會。語文作文好像有被表揚過一次,但是數學58分不及格是當時班級里最大的笑話。充滿年代感的眼保健操,還有忘了是第幾套的廣播體操。最多的游戲項目就是跳皮筋,馬蓮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還有丟口袋,一打一個中,一接一個準,好像還打過排球,后來受不了手疼,就不玩兒了,也嘗試過籃球,但是因為身高不夠高,仰著脖子投籃太費勁了,也進不去球,同樣放棄了。琳,琴,燕,廣,歡,超,嬌,慧等等都是那個時候的好玩伴,還在六一兒童節的時候跟大家上臺表演過跳舞的節目,那時候是用錄音機跟磁帶的,屬于90后的年代記憶。
再后來就結束了小學生活,考到了初中,也就是在鎮子里換個地方繼續上課。離開小學的時候,媽媽也沒反對我,允許我剪掉了長頭發,從此以后就再也沒怎么穿過裙子跟涼鞋,幾乎都是長褲子和旅游鞋。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自己身體里的男孩子性格意識覺醒了吧。
以上就是第5章的全部內容啦。今天外面天氣很好,等下約了妹子去逛園子,就先寫到這里啦。2022年12月1日14點3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