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沒有價值的文章。
同理,不存在沒有價值的人。
文字或許沒有意義。
絕非沒有價值。
即便是有某個不知名或知名無趣的家伙評判:喂喂,你寫的東西毫無價值可言。我也一概置之不理。
我的作品,價值由我自身衡量,輪不到別人指手畫腳,我賦予其意義,它便是最大的價值。
反之,人生亦如此。
人生本無意義,源于每個自身,才具有意義。
一句話概括:我的世界,因我而存在。
******
人類發展過程,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是人與人連接溝通的橋梁。
稱其或許沒有意義。
只是作為假設,假設某一天我們擁有了心靈感應。
文字是否喪失了它原本的意義。
語言也就同樣失去了作用。
誠然,語言和文字,曾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的作用,說拋棄便拋棄,是否太過冷血,雖然但是,這就是歷史的軌跡。
如此一想,我的這些文字,也就失去了莊重感,倒多了一絲輕松。
也許有人會說:倘若真擁有了心靈感應,語言退場,文字還可繼續保留,用于記錄和傳承。
不錯不錯,文字也許不會消失,那也只不過是茍延殘喘的存在而已,人們會寫下欺騙自身或他人的文字,可以篡改歷史,也可以誤導他人,這便是文字存在的最大弊端,語言就更不必說。
誠實的人會寫下誠實的文字,只是到那時,謊言或真誠,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人與人之間沒有了猜忌,也無法互相蒙騙時,文字的真假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人類的科技必定也相當高超了,保護自身的文明方式方法更多,也許移民其他星球,也許有更厲害的方式,靠留下石碑文字來敘述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如此想來,若亞特蘭蒂斯文明真的存在過,并且科技與精神文明足夠發達,這就是找不到文字的原因,他們也許早在災難到來之前去到了什么地方,痕跡固然遺留下來,只是愿意相信的人始終相信,不愿相信的人也始終有的。
對于相信與否,我自身并不執著。
只是作為假設來把玩文字而已。
1.
近來多了不少空閑時間。
每天除去吃喝的功夫,時間好像大把的有。
偶然看到網上的視頻,說時間原本不存在。
不看還好,一看便一發不可收拾。
這樣那樣的奇怪想法便不斷往出冒。
時不時想起曾經看過的那本《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書。
看時總有種大家都好正常的想法。
看完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才是神經病吧。
這怕是此書的魅力所在。
結合時間就是空間這樣的理論深入后,整個人時常看起來怪怪的,要么盯著樹發呆,要么看著石頭陷入沉思。
家人則對我此類表現,一詞以蔽之:閑的。
于是催促我出去找個工作干干,無論什么都好。
我心想,我這樣的行為,在王陽明的時代,可不就是格物致知嘛,我如此廢寢忘食的格物,王陽明創立了心學,也許我能創立別的學派呢。
這種話我自是不能說,說了他們也只會一笑了之。
因我在他們眼里,永遠是搞笑派。
原因不得而知。
我每次向他們訴說嚴重的事情時,他們都覺得我是在講笑話,我所認為的事情越是嚴重,他們就越是覺得搞笑,我時常反思,是我行為搞笑還是語言搞笑了,難道是長得搞笑而不自知?
罷了罷了,起初我是義憤填膺的,漸漸地也就習以為常了,我所認為的嚴肅事情,至少是搞笑的結果比是悲傷的結果要好得多。
聽從家人勸說,我在家附近找了個事務性的工作。
所謂事務性,就是不動腦子,按部就班的重復干同類事情的意思,如:整理服裝。
起初了解這個工作時,我是驚訝的。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簡單的工種,將顧客試完的衣服掛到衣架上完事,期間無需有任何溝通交流,顧客如有疑問,可向一旁的工作人員來詢問。總之我的工作就是將堆積如山的衣服,不斷的掛好即可,不用動腦子思索創新掛法,簡直就是讓腦子休息的最佳工種。
不過件數多了,手也會疼是真的,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外,再無任何缺點。
將衣服整個提起,衛衣的話直接從頭部進去將雙肩撐起,褲子的話用褲夾左右夾住即可,簡單的很,根本不需要過腦子,手完全可以自發的去做,只需全神貫注,腦子竟然什么也不想,真是神奇。
越發覺得人還是要多做點事務性的事情,防止思慮過剩。
同事跟我說,還有更為簡單的工種,稱其朋友就是在一個單位食堂分發餐券,一日三餐,僅飯點時向每個人發餐券即可。
我說:“為什么不放在那里讓大家自行領取,不是少一個人力。”
“可能是怕有誰多拿吧,誰知道,反正公司有錢,不差這一個人頭吧。”
此工作,僅僅只做每天的三餐飯點,其余時間可回家睡大覺,早7點,中12點,晚5點,這三個時間段分發完畢一天的工作也就結束了,匪夷所思。一番探討下來,我才發覺自己對世界的了解,知之甚少,實乃孤陋寡聞之至。
見我這般反應,同事又向我訴說:“不止,我還有一個朋友,前幾年在她爸爸的電力公司,只需要掛個名兒,人常年在外旅游,工資每個月照發,簡直不要太爽?!?/p>
實在實在,這個世界確實五花八樣,在自身理解范圍外,存在著太多令人想象不到的事情。
不僅不了解這個世界,我恐怕連自己都不甚了解,我是個怎樣的人,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好像也越發吃不準了,以前篤定的東西,現在也開始松動,所謂三觀的建立,又轟然倒塌,似乎也在頻繁上演。開始懷疑,我是否真的確信什么?想來貌似不止我一人如此,曾經的流行語是百分之百確定,如今大家常用百分之九十九吧,后面要加上一個‘吧’字,以示嚴謹。
近來總是莫名其妙想起以前的人和事,我不是個容易后悔的人,近來卻總有懊悔的感覺,實在是想不通,我就自己所后悔的事情一一回顧,發覺都是在曾經的選擇上而執拗,會設想如果選了另一個會怎樣云云。
諸如此類的事情變多,我便陷入沉思。怕是因為對現實稍存不如意,便有此設想吧,如此,豈不可怕,稍有不滿,全盤否定,想想也確實可怕的很。
或許只是年齡大了,感觸多了。人總是回憶過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向往曾經那個一往無前的自己,偶爾會嘲笑一下那個想快快長大的自己,驀地,長成了自己不認識的樣子。
三十歲以前,我絕不后悔曾經的選擇,因那些被選中的都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后所得,而三十歲以后,很多選擇看到了阻礙,遇到了麻煩,才會因此感慨不止,若被長輩得知,又會語重心長的教導:“哎哎,莫要追悔,眼下還足夠年輕,不看腳下,以后怕是要后悔更多的?!辈诲e,不錯,的確如此,我心知肚明,可過往的事情像是黏上我的眼皮,怎樣都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