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轉變觀念
在最痛苦的前三年里,我不斷地尋找著教育的真諦與答案,我經常問自己:“為什么我的好心會被當做驢肝肺?我的問題出在哪里?”尋找的路上缺少方向,但我仍固執地尋下去,根源在于自己想要早日結束由此引發的內心痛苦。
除了對藝術生的首次接觸帶來的不了解,以及與原先學校和原先學生的巨大落差所產生的不適感以外,痛定思痛,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我對教育理論和心理學不重視、不實踐造成的。以前形成的思維定式不能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迅速做出調整。實際上,我的斗爭只是我和我自己固執堅守的過去在作斗爭,是對自己過去的否定的不甘心,是自己和自己和解時的沖突掙扎,是自己跟自己內心的較量。
長期的調整和反思,讓我逐漸意識到我的問題,我意識到應該從改變自我的溫度做起。
面對新來的高一新生,我決定首先從“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做起,根據前一屆的經驗教訓,我知道居高臨下不能讓學生重視你,也收獲不到學生的尊重,高壓之下的反彈更強烈。雖然在與上一屆學生的拉鋸戰中,我已經開始改變了自己的教育觀,但是一開始就形成的矛盾并不容易化解,一開始形成的劍拔弩張式的師生關系也不容易改變。新一屆的學生是我實施新的策略的契機,我試著與學生平視,教學經歷開始慢慢發生了變化。
首先我在學生面前的身體語言發生了變化,第一次走進課堂時是面帶微笑的、腳步輕盈的,在學生面前總喜歡一板一眼很少有情緒起伏的我,要試著從高高的講臺上走進學生的心里,試著從自己禁錮的觀念里走進學生的世界里。
還有我與學生的交流語言也發生了變化,上課的時候當我發現有的學生不遵守紀律時,不再是直接制止和批評了,而是在講完課后來到學生的眼前,學生一開始以為我是要批評他,馬上做出反應,就像一個隨時可以反擊的刺猬,看得出他的身體是緊繃的,眼神是警覺的和挑釁的,這些學生可能在初中就久經沙場,他們有著豐富的與老師對抗的經驗和決心,你看,現在他已經拉出了與老師對抗時的架勢了。可是我卻問了他一些其他的問題,譬如:初中哪個學校畢業的?喜歡新來的學校嗎?家距離學校有多遠?等等一些日常問題,剛開始雖然有點沒話找話說的感覺,但是你會發現,學生的眼神明顯的柔和了,身體明顯的放松了。
只有當他放下防御的時候,才能聽進去老師的提醒,是的,這時我采取的方式是提醒,而不是劈頭蓋臉式的批評,語氣親和地說出我的上課要求,而且感情交流是我們之間的必要課,結果是我們的皆大歡喜。小試成功后,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動力,不把違紀的學生作為懲治的對象,而是用情感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快樂學習,我把這一行為準則一直堅持到現在。
新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讓我終于領悟到了教學上的變通,學著換一種方式來達到教育的要求,就像苦苦的藥片上裹上一層甜甜的糖衣,以學生愿意接受的一種方式來實施。領悟到在人生的路上,有時向右拐彎,就是在向前行進,而一味的向前、向前,有時可能會遇到高墻攔路。雖然我的感悟和變化,來得有些漫長,但還是值得慶幸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學生的交流,從開始的刻意找話題到后來的順其自然,交流不再是干巴巴的,里面注入了雙方豐富的情感,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從學校到家庭,從學習到生活、從地理到音樂、繪畫,甚至我們的交流會從當今社會流行的化妝觀說到服飾觀,從戀愛觀談到就業觀。我們隨心而動,交流內容無所不有。這些交流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師生之間彼此的距離,教育在潤物細無聲的氛圍里悄然滋長。
原來困住我的不是學生,而是我自己,困住我的不是社會現狀,而是我的智慧和觀念,困住我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我的內心。
我走出了心的牢籠,看到的是一個精彩的世界,這是戰勝自我的一大勝利。是不是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有很多無形的牢籠,需要我們找出心魔,一一解鎖,而最可怕的不是牢籠,可怕的是我們甘愿被牢籠所困,不愿為之努力,一輩子都不想走出來。
教學觀念的轉變,讓我的教學工作做得越來越順暢,越來越自然,越來越發自內心。我發現一些小動作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喜愛和關心,不需多言,只要一個小小的動作,學生就能自覺地回歸到正常的上課狀態,如輕輕地摸摸頭、柔柔地拍拍肩、淡淡地彈一下腦門或手背來提醒他們的行為,言語的鼓勵當然也是不可缺少的。
這些文化課成績不好的學生在以前的初中學校,可能得到老師的關注比較少,大道理他們都懂,只是因不容易做到而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就放棄了。每個人都有表現美好的愿望,所以我對他們的寬容、關注、鼓勵,學生捕捉地格外敏感,感受得格外深刻,我對他們的關愛起到了激發他們內心潛藏能量的作用,而他們巨大的變化,以及他們對我的感情回報程度遠遠超出我的想象。
我發現,越是大多數老師都對其失望的學生,他的師生情感的敏感度就越高,我的關心和關注越能引起他的感應,所有我不會輕易地對一個學生下結論,一視同仁地關心每一個學生。
我還是會遇到在課堂上照鏡子化妝的女生,但是我不會再用命令的口吻,而是先贊美,再建議,女生一般都會很愉悅地收起手中的各種工具。
以前我總是把提高學生成績作為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把課堂上學習以外的其他行為視為無用而過度排斥,這一偏頗的教育理念阻礙了師生感情的正常交流,而現在我仍然把提高學生成績作為重要目標,但是已經不再只是糾結于學習成績了,而是轉向關心學生情感方面更多一些,我更能深刻理解“親其師、信其道”的含義了。
一切成功的教育活動都應該建立在良好的師生感情互動基礎之上,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礎時,老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能被敏感脆弱的學生曲解,被這些學生放大,在老師這里的“為你好”到了學生那里成了“找我茬”。在老師這里的“一視同仁”到了學生那里變成了“只針對我”。可是一旦師生之間建立了牢固的感情基礎,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老師偶爾的不恰當也能被學生理解,學生知道老師是“為我好”,人無完人,老師也不是神,不可能處處正確,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理解萬歲在這時不再是奢望。這么多年的實踐讓我領悟:作為一名教師千萬不能低估了學生的心智。
情感上的接受真的能包容很多、很多。這個接受度是雙向的,只要有一方關閉心門,此路就不通。
在教學探索的路上,我越來越能體會到成績與教學之間不是只有一條直直的通道可以到達,兩者之間的通道可能是起伏跌宕、彎彎曲曲,更大的可能是成績與教學兩者的通道不止一條,條條大路通羅馬,迂回一下、轉折一下,可能慢一點,但最終效果卻可能是事半功倍的,這也正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而一味的追求課堂上的直達效果,有時可能會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難,在遇到困難難以解決時學生就會被阻礙在其中,教師也會被困擾在其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可能就提前夭折,教師的教學熱情也可能就此減退。
轉變教學觀念后的教學工作,師生關系逐漸理順,課堂紀律、課堂效果整體上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生對我的態度親切又尊重,有的學生對老師的熱情超乎我的想象,能掃除一切心理陰霾。終于我戰勝自己從痛苦中走出來了。
轉變教學觀念以后的師生關系,欣賞的角度也不同了,我發現藝術生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要比普通學校的學生豐富、熱烈得多,大老遠就大聲熱情的打招呼:“老師好!”,還伴有手勢和豐富的表情。在教室里他們非常擅長表達自己對老師的喜愛:“老師,今天你穿的衣服非常fashion”,“老師,今天你的發型非常酷。”,假期回來他們會問我:“老師,我特別想你,你想不想我。”“老師,這次考試我地理及格了,我很棒吧,快表揚表揚我。”“老師,下次我一定為你考好,你一定要相信我,必須的。”有的學生還會給我一個猝不及防的大大的擁抱,會讓我快樂的同時,還會讓我這個不善于與別人親密接觸的人有一些不好意思。
我會隨時被他們的熱情感染,不知不覺中也變得年輕、愉悅。師生之間更有趣味,更有生機,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冷冷的老師,學生在我眼里也不再是恨鐵不成鋼的倔強模樣,我們成為了彼此眼里被欣賞的模樣。在感情交流和表達方面,我們也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音樂班的小王同學,在高考前夕試探地問過我:“老師,高考時考得不好怎么辦啊?”
我說:“不會的,會考好的,要對自己有信心,就是考不好,也沒關系,成績不會影響我們之間快樂的回憶。”
小王同學聽后,快樂地說:“老師,你說的太對了,我們的快樂永遠都在!”
然后小王同學還是一如既往,快樂輕松又積極地學習,是啊,結果重要,過程也很重要,享受過程,不把結果視為全部,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教育觀念的轉變,變得不僅僅是教育效果,同時帶來的還有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學生的被重視感和成就感,像打開了一個快樂的魔盒,不斷有新的美好體驗誕生。
雖然我的轉變過程時間有一些長,但還好我沒有在迷霧中迷失方向,方向正確了,速度才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