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以沒有叛逆期
現在有很多書籍和觀點都在普及青春叛逆期的知識,以及在叛逆期里怎樣和孩子、學生相處等等相關問題。給人一個錯覺: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必經之路,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我原來也接受了這個觀點,把女兒的叛逆期視為其成長中的一個必然的階段,直到認識了一位母親,才發現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被社會上一些言論和觀點裹挾,不知不覺陷入其中,并深受其害。
這是一位有兩個女兒的普通母親,兩個女兒年齡相差4歲,當時兩個女兒一個已經過了青春叛逆期,一個正值青春叛逆期期。姐姐是班級里的三好生,妹妹曾經被評為全國好少年,二人都很優秀,是一個人人羨慕的好家庭。說到女兒的教育問題,這個媽媽曾經很平淡的對我說:“我的兩個女兒都沒有叛逆期。”
這句話讓我很驚訝,顛覆了我以前的認知,但我沒有過多的詢問,沒有繼續詢問的原因是因為我相信她說的話,同時還有深深的慚愧。在這樣的母親面前我無言以對,也可以說我感到無地自容。因為我從她說出這句話時,就已經知道了為什么她們家的女兒沒有叛逆期,因為這個媽媽的不強勢,媽媽尊重女兒的感受,和諧的家庭氛圍在我們一起吃飯時就明顯地感受到了,雖然這個媽媽是再普通不過的人,卻用理解、尊重、疼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我參透這其中原委不是因為我睿智機靈,而是因為我與女兒之間長期的戰爭,讓我悟到了其中的玄機,這個母親的形象在我眼里突然就高貴了很多,在她的面前我強烈的自責起來。
我突然一下子就醍醐灌頂:原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要面臨著叛逆期的教育問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沒有壓迫,哪里來的反抗?所謂的青春叛逆期不過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罷了,不過是孩子對爸媽專制的反抗罷了。
現在的孩子所處的年代信息發達,他們接收的信息比自己父母的同時期要多得多,他們維護權利的意識覺醒得也早,所以反抗就開始的早,當矛盾不能通過正常渠道解決時,所謂的叛逆期就產生了。這就是為什么這個年代才突現出青春叛逆的普遍性和突出性,而以前的時代沒有過多的提出來的原因。
家庭民主的孩子,因為平等,沒有很多的家庭矛盾,所以沒有叛逆期,或者說,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爸爸媽媽覺得和自己的意見相左很正常,能夠平靜地和孩子溝通,能夠冷靜地幫助孩子處理,所以爸爸媽媽就不會認為孩子有叛逆。
爸爸媽媽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不把孩子的天真當做無知,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人,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感情,這就是與孩子建立了一定的距離感,適當的距離感是必需的,這樣民主家庭出來的孩子一般情商較高,和父母處理好關系,是處理好其他人際關系的基礎,所以這樣家庭的孩子往往情商較高。
我遇到許多相反的例子:我有一個學生,他把學習視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我們交流時,他和我說起他的媽媽。他的媽媽是一個名校的特級教師,從小就嚴格要求他努力學習,由于要求過高,導致孩子厭學,用他自己的話說初二后就徹底“躺平”“擺爛”了。高中沒有如媽媽所愿考上名校,只好來到我們學校,“擺爛”原因,是因為不論他怎么努力都達不到媽媽的要求,最后徹底“躺平”,反正媽媽對他永遠都不會滿意,努力還是不努力結果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個學生,他的媽媽是知名的優秀律師,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名望,高高在上的氣場離著很遠就能感受到,她希望孩子也成為她驕傲的一部分,卻又忙于自己的事業,對孩子關心不足,卻想讓孩子達到她的標準,致使孩子叛逆異常,在家視父母如無物,在學校視規章制度于無形,基本和任何人都不交流,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沉迷網絡不可自拔,曠課對他是家常便飯,這位優秀的媽媽只能低下高傲的頭向老師求救,可是老師做的永遠彌補不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個媽媽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
優秀的媽媽沒有教育出她們心目中優秀的孩子,我們能想象出她們心中的不甘和無力,孩子向著她們不希望的方向快速奔去,離她們越來越遠,甚至讓她們深深懷疑,這個叛經離道的逆子是她們的孩子嗎?為什么自己的噓寒問暖,一切為他著想卻換來的是他們冷漠甚至仇恨的眼神?為什么,為什么自己可以出人頭地,而自己孩子的表現卻是這樣不盡人意,甘于人下?讓父母在眾人面前顏面掃地。現在橫亙在他們之間的鴻溝,這短暫的一輩子可能有填平的時候嗎?不!這漫長的痛苦的一生還有機會架起溝通的橋梁嗎?
這就是母子彼此距離太近,欲速則不達的效果,母親沒有和孩子建立好距離感,沒有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個體,而是把孩子當成自己人生的延伸,逼迫孩子沿著父母規劃的人生之路行走,結果卻是讓孩子對你敬而遠之,對你視而不見,對你厭煩甚至厭惡,這個過程與母親的愿望適得其反。
青春叛逆期實際上是孩子的覺醒期,是孩子對父母不滿的表達方式,偶爾的叛逆行為很正常,孩子沒有叛逆期,并不代表孩子沒有叛逆行為,偶爾的叛逆行為,家長不必緊張,這是孩子的正常表現,人與人之間有分歧是必然的,即使是父母與子女這樣親密的關系,但我們應該注意及時調整,不要讓孩子偶爾的行為演變成長期的行為。
如果孩子存在長期的叛逆行為,就意味著叛逆期的到來,孩子的叛逆期來得越猛烈,說明家庭教育的問題越嚴重,孩子的問題實際是家長的問題,看似桀驁不馴、油鹽不進的孩子,實際上他們受傷害的程度遠遠高于父母,這些堅不可摧的外殼只是他們自我保護的自然反應罷了,傷害嚴重時,這些孩子的心理也會出現嚴重的問題,抑郁、精神異常的病例這幾年越來越多,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需從家長的改變開始,只有家長找到自身問題的癥結并加以改變,孩子才可能發生根本的改變,如果家長意識不到自身的問題,那么孩子的問題永遠也解決不了,最后即使把心生重病的孩子推給專家和醫生,也只能治標不治本了。在孩子的心還沒有硬到堅如磐石時,請家長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給孩子,也給自己一個重生的機會。
我們家長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千萬不要因為教育的方法不當,反而成為這個世界上傷害孩子最嚴重的人。
還有一些家長和老師與孩子看似有溝通,但是溝通的方式方法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不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都是他們一直在講,講千篇一律的大道理,孩子們卻是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根本引不起共情,而引不起共情的溝通是無效的溝通,同樣也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最后叛逆。
人類社會有一種循環怪圈:人長大了就會忘記,忘記小時候自己的情感需求。忘記自己也犯過大人眼里不可原諒的錯,而那些錯只不過是小時候的自己的好奇或無知,當時因為家長不理解自己而黯然神傷過,苦悶不已過,忘記了自己小時候曾經暗暗下過的決心:如果我長大了,一定不要和媽媽一樣霸道,一定要讓自己的小孩痛快地玩個夠......而真的等我們長大了,卻忘記了我們曾經也是一個淘氣天真的小孩,忘記了小時候的情感渴望,好像失憶般地幾乎復制了我們的父母,做事風格和父母如出一轍。
孩子開始反對父母,是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形成獨立個體的開始,我們如果能正確對待,欣賞和引導并進,將為自己和孩子都創造了成長和發展的機遇。
近代教育學之父夸美紐斯說過: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教育上操之過急和緩慢滯后,都會摧殘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野性難馴的馬兒,只要合適地加以訓練,是可以成為駿馬的。
家庭教育也是遵循這樣的規律,是啊,“合適”二字多么重要,也多么不好把握,關系越親密,期望越高,把握的尺度就越難。只要你掌握了這個尺度的訣竅,你的孩子一樣可以沒有叛逆期。我參悟的結論就是青春叛逆期不是人類必經之路,處理好父母與孩子的距離關系,就可以幫助孩子繞過叛逆期,順利度過敏感且多愁善感的青春期。
我也在這條濃霧彌漫的路上不斷地尋求自我突圍,有時沖出濃霧,然后很快又被濃霧包圍,一會意識明朗,緊接著又思想迷茫,拉鋸般撕扯著,彷徨著、痛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