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壓力與反彈
對于孩子的成長,父母的焦慮和過度的擔憂,必然會施加到孩子身上,日積月累孩子必然會做出相應的反應。施加的壓力越大,孩子的反彈就越厲害。
女兒小時候對零食的熱愛,因為很難實現而變得極度渴望,原因在于我禁止她吃零食,因為我知道很多的小零食是三無產品,或者是添加劑超標,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我基本不給女兒買零食,上幼兒園時別的小朋友拿的餅干、膨化食品等一律在我家找不到,我給女兒拿得是香蕉,考慮的是扒皮就可以吃,干凈衛生,并且成為長期不變的習慣,最后的結果就是女兒看到香蕉就反胃。
女兒想吃冰糕,買過幾次后,為了健康我就試著自己做。自己做的冰糕沒有那么多的花樣,也沒有賣的口感好,過了新鮮勁后女兒就不愿意吃了,還是心心念念外面賣的冰糕。
對于游戲,相信所有的家長都視游戲如洪水猛獸,特別是中學備考階段的孩子,因為沉迷網絡不能自拔的孩子也聽過很多報道。我也不例外,為了防止孩子玩游戲,不給孩子買手機。
可是這樣的嚴防死守,在孩子離開家住到學校后,就分崩離析了,離開了家長的視線,家長控制的一切也就失控了。
特別是女兒上大學后,給的生活費相對較多,學校也管理得很松,以前我對她所有管制都開始失效了,女兒開始大量地購買膨化食品、冰糕等各種小零食,可以不吃飯,把零食當作主食吃,也不再擔心被我發現,好像要把這些年的缺憾一下子都補回來。
大學期間也開始打游戲,因為這時手機和電腦她都已經擁有,深夜還會不停地敲擊著鍵盤,或者手指快速地在手機上點擊,有分秒必爭的趨勢。好像把以前對她的控制量要找補回來,而是要超量的占有才能有滿足感。你看,長時間過度的控制,導致的是近乎變態的反彈。
現在看看,我所做的這些努力,在孩子小的時候,還能看出效果,但是過了壓制期后一點效果也沒有,反而是變本加厲,堵得了一時,堵不了一世。無數事實證明,簡單粗暴的壓制孩子的天性,只能扭曲孩子的天性,讓正常的天性在長期的壓抑下,在失去壓力的情況下,就會適得其反地瘋長,甚至失去控制。
治水“堵”與“疏”的道理在此體現地淋漓盡致。女兒對小零食偏愛的程度遠遠超過正常的人,房間里經常堆放著過期的零食,用她的話講,大量儲藏讓人有安全感。小食品對身體的危害,孩子不是不知道,但越控制食欲就越強烈,如果小時候加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偶爾吃一點,而不是一味的強壓,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反彈現象,因此疏導才是一勞永逸的好方法。
我認識的朋友里,有兩個家庭的情況很相似,父親有嚴重的家暴行為,結果就是孩子長大后的強烈反彈,且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而這兩個父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同事朋友對他們的評價都很高:對人熱情、不笑不說話、朋友有事兩肋插刀,工作積極主動。可他們在家里完全放松時,卻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脾氣暴躁,一點就著說火就火,對自己的妻子還好,但是對孩子卻動輒就拳打腳踢。無論是父親的性格還是人格問題,無論是什么原因,但絕不會是因為父親恨自己的孩子,本意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可是只因為他們隨心所欲,不把自己的小孩作為獨立的個體,而把小孩當做自己的一部分,就不講究方法,不注意自己行為的約束,采用了簡單粗暴地“堵”的方式,結果是事與愿違,引發了洪水的泛濫。
其中一個男孩在爸爸的努力下有了一個好工作,但是他自己不珍惜,得到的越容易就越不知道珍惜,他到處欠債,爸爸一直在為他還賬,好在他家庭條件很好,賭博、揮霍不是全部,還以戀愛的名義到處約女朋友,被別人舉報,最后被單位勸退,這時的爸爸已無能為力了,可是男孩還是一臉的無所謂,他認為爸爸永遠可以為他兜底,這一定不是爸爸打孩子的初衷,卻在家庭暴力中喪失了上進的初心。
另一個男孩更過分,高中在讀,可是已經不再上學校了,爸爸媽媽沒有辦法,只能替孩子辦休學,希望有一天孩子能重返學校,媽媽也為了他辭去了工作,在家里看著他。這時候的爸爸已經不敢打孩子了,這不是他反省的結果,而是孩子長大了可以反過來揍他了。有一次孩子因為不順心把他爸爸揍了一頓,但還是覺得自己的氣沒出夠,就騎上摩托車堵在他爸爸單位的門口,要繼續揍他爸爸,整整堵了一天,嚇得這位爸爸躲在外面好幾天不敢回家。不回家住賓館花錢事小,關鍵他覺得在同事、朋友、家人面前抬不起頭來。而孩子這時候已經擺脫了任何心理約束,沒有任何心理負擔,晝伏夜出,騎著昂貴的摩托車到處招搖,找女朋友,泡夜店。摩托車說換就換,家里不給錢,就用死來威脅。其他親戚都看得很明白,替他們著急,都勸說:他是嚇唬你們的,他才不會舍得去死,不用理他,他沒滿十八歲,去告發他,不讓他騎摩托車。可是可憐的爸爸媽媽不敢大意,乖乖地湊錢給他再去買一輛更貴的摩托車,現在的摩托車已經是第四輛了。現在這個爸爸已經打不動孩子了,反過來還要時刻提防著孩子打他,多么可憐的一對父母,孩子對他們抬手就打,開口就罵,全憑自己的心情而定,沒有任何道理可講。
家暴和溺愛在這個家庭里無縫銜接,孩子的扭曲已經達到了反人類的結果。這個孩子的惡讓外人都恨得牙癢癢,可這真是孩子的天性不好嗎?仔細梳理,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為都是家長行為的反射,家長自己釀的苦酒只能自己喝,家長自己一手制造的家庭悲劇只能自己扛,可這又不僅僅是家長的行為,長大以后成了孩子的行為,這是家長手把手教壞了孩子,孩子實際上是最大的受害者,盡管現在他是家里最大的破壞者。可能你并不能接受,認為這樣的孩子更應該存在于影視劇里,現實生活里不應該有這樣的孩子,這樣的家庭不應該有這樣的孩子,我也多么希望這只是我的杜撰。
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英)斯賓塞
孩子小時候的默默承受是因為自己的弱小,在家庭的重壓下不可能正常生長,長大后他有了反抗的力量,可能就成了家長的翻版,或者是升級版,驗證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只是在這里比喻的是反面。因為是家長教會孩子用暴力這個方式對待家人,是家長教會孩子用暴力這個方法解決問題,是家長手把手用無數個事例教會了孩子,只是孩子比你更粗暴而已,這樣的處世模式是家長一手建立起來的,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父母都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個領路人,不管你認識沒認識到,孩子都是家長的影子,一切的一切皆有因果,孩子是毀在家長的淫威之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惜有些家長一輩子也不清楚自己錯在哪里,只會罵:“不肖子!”
家庭就是一個最小的社會,家庭里的暴君,武力征服只能是暫時的,武力永遠征服不了的是人心,最后一定是在某個時候激發家人的揭竿而起,暴君會被推翻或取代,這應該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社會法則。如果家長不知道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當彼此的力量發生反轉時,高壓就成了催化劑,會使愛變成恨,會讓善變成惡,會讓孩子脫離了正常的運行軌跡,這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哀。
家長要正視你的專政和高壓,給家人以充分的尊重,因為壓力和反彈成正比,有作用力必然會有反作用力。家長更沒有必要對孩子的錯誤,像秋風掃落葉般的無情,因為糾偏的方法有很多,只會征用暴力只能證明家長的無能和無知,對孩子溫暖以待才會收獲春天一樣的人生。
大家都知道溺愛孩子是家長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可是人們往往忽視了暴力也和溺愛相伴而生,因為暴力后的愧疚讓家長反過來用溺愛來彌補自己的過失,這就是家庭里暴力與溺愛的無縫銜接,這就是暴力直接可見的副作用。家庭暴力真的不能正確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之路,更大的可能是把孩子打得偏離軌道,暴力不僅讓家庭收獲冷漠和仇恨,還會讓社會增加不和諧。
作為家長或者老師,最容易不經意間成為重壓的來源地,所以更應該時時反省、時時不忘提升自身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