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胸懷——教育約束的力度
太陽的胸懷是博大的,巨大的質(zhì)量既有引力,也不缺乏約束力,引力與約束力之間的尺度把握得非常好。既能讓它的成員不脫離軌道,又給其成員足夠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可以自東向西順時針轉(zhuǎn)、也可以自西向東逆時針轉(zhuǎn),可以直立著轉(zhuǎn),也可以躺平了轉(zhuǎn),他們不影響彼此,能和平共處。
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是這樣,應該在適度的引力范圍內(nèi),允許學生各種才能的發(fā)展。BJ三十五中學前校長朱建明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是把本來天生不一樣的孩子,通過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十二年的時間完全變成一樣的孩子。高考不考的老師不教,高考不考的學生不學,本來都是優(yōu)秀的學生,最后很多孩子卻成了犧牲品。
歷史證明,很多近代歷史名人都曾經(jīng)是偏科的學生,但并沒有因為偏科,影響他們一生卓越的貢獻。這正是教育的影響力與約束力的辯證關系的微妙的變化產(chǎn)生的奇妙的結(jié)果。
家庭和學校教育應該回歸正源,全社會不可能都是文化教育的精英,如果全社會的力量都在這一條路上奔跑,會造成多大的社會資源浪費和擁堵,這是造成社會焦慮和社會內(nèi)卷的主要思想根源,我們應該回歸大花園的思維模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有所長,各司其職,這才是健康的社會。
老師和家長應該像太陽一樣把握好引力和約束力之間的辯證關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因材施教,及時調(diào)整教育的引力和約束力,培養(yǎng)出具有鮮明特色的各色新人。
1、特立獨行的天王星
太陽系里的八大行星,每個行星都有著自己的特色,不僅在形狀、大小、組成等方面的不同,就是自身的色彩也有很大的差別,有的灰黑色、有的蔚藍色、有的呈現(xiàn)出火紅色,有的佩戴上大大的光環(huán)。而天王星更是一個獨特的行星,天王星繞日公轉(zhuǎn)的傾角98度,是八大行星中唯一躺著自轉(zhuǎn)、公轉(zhuǎn)的,真有點天王老子的架勢呀。雖然不是距離最遠的行星,卻是八大行星里最冷的行星。很多的不一樣讓它的吸引力和關注度有增無減。當然,它可不關心我們的關注度,依舊是我行我素,超然自在是它的本性。而天王星躺著轉(zhuǎn)的秘密是,來自一場災難性的撞擊。
太陽允許它的成員在它們的軌道上自由的發(fā)揮,充分展現(xiàn)自己獨特的魅力。教師和家長也應該有太陽般的胸懷,允許孩子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人類社會和太陽系的所有成員一樣都是獨特的,這種獨特性不應該是被父母剪掉棱角后的趨同性的獨特,而應是健康的獨特性。注重保護孩子獨特性的父母太少,尊重孩子獨特性的父母更少。
我們來看一下龍應臺對兒子的教育,龍應臺對兒子說:“如果我們不是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么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
“攀比是最沒意義的較量,這世界何來的一把量尺統(tǒng)一的標椎呢?誰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攀比忘記了自己本來的航行,那才是徹頭徹尾的平庸。”
多么偉大的母親,才能讓孩子做自己。可是世間能有幾個母親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要求活著?世界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家長往往有著強烈的控制欲,我曾經(jīng)也是這樣的,所以,我深有體會,把自己的孩子當成父母人生的延伸,讓孩子去完成父母自己的遺憾,是父母和時代的悲哀,更是孩子的悲哀。
女兒曾經(jīng)嚴正地對我說過:“我不要復制你的人生,我也不用你安排我的人生,你認為的好,不是我認為的好,我的人生我做主。”
女兒沒有在我的重壓下屈服,是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呢?可是以前因為她不聽父母的話,我發(fā)動過多少場戰(zhàn)爭,雙方流過多少次眼淚,經(jīng)過了多少次的痛苦才領悟了今天的結(jié)論。慶幸女兒沒有因為我無理的撞擊躺平而成為一個另類。像天王星這樣的另類雖然也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它受撞擊的痛苦,以及療傷的艱難,還有它的心灰意冷或者是萬念俱灰,誰愿意承受呢?這樣的另類還是不要人為地制造出來。
有多少父母在“別人家的孩子”對照下,產(chǎn)生焦慮感和緊迫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又讓多少父母產(chǎn)生奮斗的壓力,然后把壓力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
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家孩子相比,就是典型的攀比心理在作祟,特別是越熟悉的“別人家的孩子”,對我們的神經(jīng)刺激的就越大,我們做父母的總有一個普遍的心態(tài),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優(yōu)秀,當這個愿望不能實現(xiàn)時,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焦慮心理,會嚴重影響親子關系。為什么不換個角度,看看“別人家的家長”呢?你能容忍自己的平庸,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呢?即使父母優(yōu)秀,孩子也不一定和父母一樣優(yōu)秀,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不是對孩子太不公平?是因為我們太愛我們的孩子了,太愛,就失去了約束力公正的力度,太愛,就亂了方寸,自亂了陣腳。不要讓愛的引力和約束力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演變成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阻力。
孩子和父母不是從屬關系,我們要接受這個本來就存在的事實,因為出生時是一張白紙,所以需要我們的教育引導,但絕不應該是命令和服從。讓孩子的獨一無二,更加特色鮮明,不要把他的棱角按照你的標準打磨。在給他必要約束力的同時,給他充分的尊重和自由。
心理學研究表明,過于順從和懂事的孩子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有心理咨詢師這樣說過: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懂事的孩子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不敢表達,不愿表達。我不是很理解這個觀點,但我知道,孩子不是面團,怎么可能放在統(tǒng)一的模具里,制作出統(tǒng)一的形狀呢?孩子不可能像工業(yè)品那樣批量生產(chǎn),孩子怎么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和要求呢?別再讓“別人家的孩子”焦慮了你的家庭。
讓太陽給你靈感吧,看看太陽系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甚至放眼浩瀚的宇宙,連一粒塵埃也不盡相同,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存在價值,并不會因為誰創(chuàng)造了誰而改變。
父母或老師對孩子或?qū)W生的教育是一種約束力,這種約束力是正常軌道上的約束力,還是扼殺力,區(qū)分點就是對人性的敬畏和尊重。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知道約束力是有上限值的,如果無視約束的力度,就會出現(xiàn):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