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太陽的東升西落——一張一弛之道
太陽每天在東方升起,然后會夕陽西下,周而復始,從沒改變,太陽的東升西落,保證了晝夜溫差的小幅度變化,保證了萬物生靈的休養生息,為我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自然界的張弛有度,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彈性很大的空間,而在教育領域也需要一張一弛之道。
1、學會示弱
作為教育者,應該懂得知識的學習最終是需要學習者自己去獲取的,老師和家長不可能替代。
有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就是往往特別能干的媽媽,培養不出同樣能干的孩子,而相對無能的媽媽,孩子的能力往往很高。
一個能干得媽媽,可能因為不需要孩子的幫忙,從而讓孩子失去了增長技能的機會。我搟餃子皮是在姨家學會的,原因就是我媽媽不愿意浪費時間教我,有教我的時間餃子早就包好了。而在姨家就不一樣了,示范主要的操作要點以后,姨就讓我拿一塊面團自己操作,在過去面粉金貴的年代,也不怕我浪費,還一個勁地夸我比她搟的餃子皮好,在毫無心理壓力的情況下,一個下午就學會了搟餃子皮。至今還會記得學會以后喜悅的成功感,并從此成為了家里包餃子的主要幫手,強勢的指導是不會有這樣的教學效果。
很多次女兒主動幫我搟餃子皮,看著她搟出來的餃子皮大小不一,厚薄不均,還沒搟上幾個,就被我轟走了。但是只要是我不愿意為她做的事情,她干得都比我好,比如旅行時打包行李,每次都準備得東西俱全,井井有條。
我想起了美國教育權威詹姆斯說過的話:“家長和孩子好比一個100分的組合,當你做滿了90分,孩子只有10分;一個滿分的家長,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家長。”能干的媽媽,把孩子鍛煉的機會剝奪了,只有學會主動示弱,才能更好地鍛煉孩子的能力,才會無形中減輕孩子的壓力,那種被需要感對孩子的情感培養太重要了,責任感、成就感在孩子被需要時不知不覺被喚醒,然后在心中慢慢立了起來。教學方面也是這樣的。
學會示弱,得到的教育效果有時意想不到,我向學生請教音樂和美術方面的專業知識,學生都會非常樂意告訴我,給我耐心指導。我讓學生輕松感受到,地理老師的弱項正是他們的強項,他們在我面前就會大大地提升自己的信心,有時會主動表演自己的專業給我看。
在音樂班有一個男生,平時地理課上,學習不是特別積極,有點懶散,特別是做練習的時候,基本不動筆。有一次我們的談話讓我對他有了新認識,這個在地理課上表現不佳的學生,專業卻非常好,用他自己的話說:“專業是學校第一名。”后來和他班主任交流,確認了他說的真實性,并且有了更深的了解,班主任介紹說,這個男生的聲音非常有特色,非常難得。有了這些了解,再一次地理課堂上,我專門留下10分鐘時間,征求他的意見,讓他在班里唱首歌,讓我欣賞一下,他欣然同意了,并且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他還特意在電腦里下載了伴奏曲,然后在講臺前認真地唱了起來,歌曲是我以前沒有聽到過的,所以歌曲的名字我沒有記住,但是聽歌的感覺真的很好,確實是意料之外的驚喜,背景音樂配上他具有穿透力又柔和的聲音,在我眼里他瞬間變得圣潔和高雅,仿佛不食人間煙火般的遙遠,和學習文化課的狀態相比判若兩人,讓人刮目相看,我毫不保留地,不遺余力地把我的贊美表達了出來。我的羨慕和欣賞的眼神也極大地鼓舞了這個男生,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個男生在后來的地理課上的表現也有了新的起色,做練習時,經常早早就能交上作業。在他這里我的專業欣賞代表了示弱,這是對學生的極大鼓勵,更重要的是你能看見他們的眼里多了一種自信的光彩。
在我們學校的藝術生,高考選科一般選擇文科科目,理科對他們來說有點像天書,我教過一個表演班的男生,高考選科之一是生物,問起原因,他告訴我,生物老師有時不講課,讓他這個生物課代表來講課,生物成績就是這樣練出來的。這就是示弱與成長的辯證關系,這就是示弱與成長的相互轉化,如果師生之間,母子之間實現了這個良性轉化,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師和家長在學生和孩子的眼里絕對是強者,會成為他們的榜樣,也會無形中成為他們的壓力。適當地學會示弱,讓孩子能有機會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潛能,對他們精神上的促進和暗示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更能培養他們關心、關注別人的美好情感,還能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增強他們的責任心,我們有時表現得越“弱”,孩子們就會表現的越“強”。孩子沒有逆反情緒的家庭,大多都是父母實施了適當的示弱,不強勢,自然沒有劍拔弩張的氛圍,也自然就給了孩子自我發展的空間。
在課堂上,我學會了適當的示弱,我不問學生:“你們聽懂了嗎?”我會問:“我講明白了嗎?我表述清楚了嗎?”在家里,我和女兒談話,我會摒棄以前的質問式談話,不會總說:“你為什么不這樣?你為什么要這樣?”而是說:“應該這樣吧?是不是這樣會更好一些?”雖然表述的內容是一樣的,因為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就會讓孩子的接受度提高一些,這就是示弱的效果。
在課堂上,我有時會問學生:“我講課時,你們在說什么呢?”一些性格活潑外向的小女孩,她們不但不承認自己的行為,還會在我面前“據理力爭”:“老師,我們沒有不好好學習,你看我們是在討論這個地理問題,真的老師。”我就會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對她們說:“奧,原來是這樣,對不起啊,是老師錯了,對不對?”“對!”說完她們就歡快的笑了,在笑過之后,她們與老師的心理距離更近了,如果她們上課再說話,只要看到我看過去的微笑目光,就不好意思的笑一笑,然后就是認真聽課了,這也是我示弱的效果。
示弱不僅是善于把“強”隱藏,也應該選擇不在孩子面前藏“拙”,家長真正的“弱”,同樣可以激發孩子的奮發欲和保護欲,還有對家庭的貢獻欲,增強孩子的自信力和執行力。
家長和老師的示弱,是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礎之上,我們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力量,卻能發揮巨大的功力,請選擇相信,請選擇把發展的機會留給孩子。
自然界的張弛有度,在人類的心靈上同樣適用,需要和被需要同樣重要,需要的滿足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被需要的滿足更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和美好的情感。適度的示弱不僅不會影響我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在一張一弛中讓我們和孩子的關系更有張力和韌性。你可以大膽地試一試,看一看是不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晝夜交替與時差
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一個明亮的晝的完結意味著夜的來臨,24小時一個周期,晝夜的長短有變化,而晝夜交替的周期不會變化。人的內心也是有晝夜交替的,一個人的心情不可能總是陽光明媚,迷茫、彷徨猶如白晝里的陰雨天氣,有時我們會迎來自己的黑暗時刻,這時就是人心的黑夜,我們要理智的看待人心的黑夜,不必驚慌,也不必絕望,因為我們應該知道黑夜終將會被白晝替代,周而復始,正確認識了人心的交替規律,就會有戰勝黑暗的勇氣。
地球的南、北極圈以內的地區有極晝、極夜現象,極晝期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上,午夜時分太陽依然懸掛在天空上,雖然變化的周期依然為24小時,但是已經很難分辨這種變化了,緯度不同的地區,極晝期可以從一天到六個月不等,極夜期正好相反,一個地區有多長的極晝期,就有多長的極夜期,極晝期和極夜期是對等的。在極晝期,夏季對人們來說是狂歡的季節,沒有了黑夜,時間都好像變多了一樣,可是這狂歡是用同等的極夜換來的,夏季的狂歡是冬季壓抑的釋放。
南極被厚厚的冰雪覆蓋,是一個景色單一的大陸,在這個大陸上,對科考人員最大的威脅是什么?A、冰川B、寒冷C、食物D、極晝,如果沒有前面的鋪墊,很多人是不會選擇極晝這個選項的,因為極晝期的光照有利于南極溫度的提升,也有利于人類活動的開展,但極晝永不落的太陽成了科考人員在南極生存的極大威脅,科考人員為此做了很多的嘗試,如加厚帳篷,在冰川積雪下穴居,結果都不理想,困乏、生物鐘紊亂、睡眠障礙困擾著他們,沒有黑夜的參照,他們還極容易超時工作,心身疲憊,他們渴望黑暗,就像黑夜里的人們渴望光明一樣,黑暗在這里成了生命的急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僅是作為生物人的需求,也是心理人的必需,一個人不可能總是處于亢奮的精神狀態,除非精神出現了問題,一個人也不能總處于抑郁的狀態,除非精神出現了問題。挫折和黑夜一樣增添了我們生命的底色和生命的質量,并且不可或缺。
如果父母喜歡包辦,替孩子掃平一切障礙和險阻,孩子就會像沒有學會本領的小獸和小鳥,會首先被大自然淘汰,而如果家長帶領孩子一同戰勝困難,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在戰勝困難的同時,也是收獲自信的過程,孩子就會成長成一個陽光男孩、陽光女孩,就不會懼怕一時的風風雨雨。
心理上的極晝和極夜都是不可取的,不要期盼一帆風順,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孩子的教育更是需要這樣反復磨合,就像晝夜交替,起起伏伏這是正常健康的表現。沒有教育問題的產生才是最可怕的,這說明你已經沒有發現問題的能力了,或者你只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
教育上的極晝現象對人的傷害會很大,沒有心理的抗壓能力,就相當于沒有夜的歷練,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更不理解,為什么在家里表現的那么乖巧的孩子,會有嚴重的抑郁傾向。
地球自轉產生的時差,讓這世界有的地方依次進入白晝,有的地方漸次沒入黑夜,像呼吸一樣自然,人心何嘗不是呢?同步共振只是人們美好的愿望,授課時,學生接受能力有差別,接受時機就會有時差,交流時,家庭成員也不可能同步,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有這樣的心理建設,才能心平氣和接受孩子之間存在的時差,才不會相互攀比,才不會拿人家的孩子說事,更不會因為嫉妒而喪失本該有的善良和公正,也不會因時差而產生焦慮的情緒。
上課的時候不論講的多么細致詳細的知識,總有學生聽不懂,每當這樣的學生反復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現在總會耐心的講解,就怕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學習信心的打擊太容易了,一句話、一個不耐煩的語氣,一個眼神就能做到,可是要重建他們的學習信心卻難上加難,我們要鼓勵、再鼓勵,多少鼓勵都不為過。
除了耐心,我還會采取讓學生相互講解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之間的知識時差和心理時差要小很多,學生會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來講解,效果可能要好很多,對于講的學生會有教學相長的增進效果,對于聽得學生會因為心神的放松,切入點的平等而收效更佳。辦法總比困難多,不怕反復磨合,不怕存在的時差,老師這時的退場或缺失,正是為了學生自信的上場,一張一弛間,生命得到尊重,這是生命的必然,必是生命的真諦。
學生甲:“老師,這個問題怎么做?”
老師:“學生乙,你來給學生甲講一遍。”
學生乙:“啊?為什么讓我講?”
老師:“這個問題我剛剛和你討論過,正好來驗證一下你理解的程度。”
學生乙馬上熱情地給學生甲講解討論起來。
而我雖然不在他們身邊,但仍然在關注著他們。通常問題會很好地解決。我會表現出很欣慰的表情,教學相長往往會讓學生乙很有成就感,而學生甲也會因平等交流很有收獲,學生甲也不會認為是老師不愿給他講。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收到的效果總是好過事必躬親,原因就是信任與放手,會給孩子更多的自信和力量。
認識時差,順應時差,有效地消除代溝,師與生、母與子就會一起和諧成長。
我今后要對女兒更有耐心和信心,當我遇到和她難以同步的時候,時差過大的時候,要時刻告訴自己不要焦慮,就靜等黑夜離開吧,白晝在下一刻就會到來,倒時差需要時間,生活本就應該一張一弛,總是緊繃著心弦,會讓周圍的人,和你一起感覺辛苦,這是我寫這篇文章時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