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阿膩太太婆一輩是個有福氣的女人。從小家境好,嫁得也好,雖只生養一子,又孝順,還兒孫滿堂。
古時無其他娛樂,逄年過節或神誕日,或祭祖或過壽等好事,有請戲班做戲。當地雖少,十里八鄉,林林總總,一年也做不少戲。我小的時候還有做戲,后來就看電影了,看戲慢慢就少了。給我的感覺是:
1、各類小吃趁機裝在桶里掛在脖子上,賣花生,瓜子,糖果,香煙,長一聲短一聲叫賣不絕。
2、未等戲開,臺下坐的、站的人頭攢擁,臺兩邊階上立的趴的鉆來鉆去的一群頑童。
3,只見唱戲的人還沒上臺,下面卻坐滿了人。大人們聚集在一起,有的在吃瓜子,有的在聊天,有的站著。
鄉村文化生活極為貧乏,因此看戲成了上世紀農民最大的娛樂??磻蛞话闶堑届籼?,簡陋的戲臺,幾乎沒有任何背景。現在知道大體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我當時看不懂,是屬于看戲看熱鬧的,看戲吃零食,看戲可和小伙伴們玩。不明白老戲迷場下潸然淚下和哄堂大笑,
不管是入戲的專業戲迷還是想湊鬧熱玩的業余孩子,俗謂演戲的瘋看戲的呆,這呆子做的不冤,反正都能高高興興,當得起一句民族傳統文化根植于民眾。
太太婆是資深戲迷每場必去,坐最高椅最前排,后面的嘈雜聲蓋不住的,聲線直入耳膜,或歡喜或悲傷,或沉重或輕松,配合著演員的唱腔和面部表情,把戲曲里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直接塞進耳朵,時不時哼上幾句,時不時和戲友評上幾句,看演員的服飾、演戲動作、聽唱腔,有時會比較現在的劇情與以前的劇情是否有刪減,經典劇情或唱腔或會心一笑。這算是當時最高級的文化熏陶和享受了。
近的不用說,早早就叫孫子搬大高靠椅號位子,開戲前老太太才過去。有戲必看,一場不落。太太婆是小腳老太太,出行不方便,稍遠點戲,中午晚上要送飯或帶飯過去吃。還有標配炒貨,茶水。遠的太公要推車送去看,看后再去接。遠的地方都是戲友幫號位子,近的太太婆也幫戲友號位子。跟現在和閨蜜追劇一樣。太太婆看戲遠近有名,落現在也是妥妥追星族一枚,不,也是一群。太公孝順也遠近有名。大家人都說太太婆有福氣。
外公七歲那年,有次宜山做戲,太太婆去看戲,位子是戲友號好的。外公去給太太婆送飯,剛好碰到楊士溪先生為其母送飯(我想應該是約好的,其母與太太婆是資深戲友好閨蜜)。
楊士溪先生見外公大頭大臉,又有規距,聰明又識字,就答應收外公為徒了(前面兩老太太己講過多次,楊士溪先生也知道)。
外公為老尾,有一技在身即可!
1912年楊士溪先生在宜山開有德壽藥店,并坐診,在宜山有大名。太太婆為外公這己謀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