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炒貨隨時隨地可見可買,不稀罕了。古時都要自已炒年貨,大都在過年前進行,因為炒貨是正月要招待客人的。有人會說,古時也有賣炒貨,是有賣,問題是舍不得買阿!自己地里種的,炒下就可以吃了,也是小孩子的零食。外公最喜歡吃炒貨。
撣新后,太太婆和太婆從一個個袋子里把花生、豌豆、黃豆、香瓜子等一樣樣取出來排在桌上。灶膛的火生起來,太婆在灶后添柴燒火。外公裝作給太婆湊柴,心里卻想著炒貨的味道,總是不停地起身站在灶邊看大舅媽炒作。
鐵鍋燒熱了,大舅媽先在鍋中加了好多白鹽翻炒,鍋中發(fā)出鹽開爆的聲音,又把上次剩下的灰紫鹽沙倒進去,一起翻炒。太太婆說,雖然用沙也可以炒,但鹽干凈,還可消毒,而且炒出來的貨品更酥松。鹽粒開爆聲消盡了,大舅媽就開先倒進黃豆炒,然后依次是香瓜子、花生、豌豆等等,一樣一鍋地炒。當淡淡的焦香飄溢時,就可出鍋。連鹽沙一起都鏟到一只鐵絲朗朗的籃子,再把籃子使勁搖幾下,鹽沙就從朗朗的籃眼漏到鍋中,籃中就是炒熟的貨品了。大舅媽翻炒時,鏟子與鹽沙細碎摩擦,鏟子與鐵鍋強力滑動,物品互相輕微觸碰和遇熱發(fā)出的開爆聲,年味就在這樣的樂聲中飄起來、漾開來、濃起來。香氣遠飄門外,鄰居小孩聞到香味都跑來趴在門外,大人叫也叫不走,實在是太香了!
而最先品嘗了炒年貨美味的是外公。每一鍋炒好,太太婆總會給外公品嘗幾顆。黃豆的草香,瓜子的油香,花生的酥香,豌豆的淡香顯示著各種不同的味道,讓舌尖豐富。大舅媽炒的豌豆特別的酥松,不會硼牙。早兩天先泡豆,再晾干,再泡,再晾后再炒的。
別人家都是過年炒一次,外公家經常要炒,一個是家里孩子多,一個是做生意當伴手禮。練的大舅媽的炒貨功底非常高。
炒出后,太太婆每樣打一勺,放盆里,端出去,叫鄰居過來吃,外公也就有樣學樣,給鄰居小孩也都抓一把。往后的歲月外公有好東西都會分享,從不吃獨食。
外公從小家境就好,又是家里最小的兒子,老祖母很寵小孫子。所以他很小就開蒙,又幫他謀劃學徒,出師后,又讓他去溫州、青田金華等地深造。
外公就是一直在外面。然后他祖母就特擔心他在外面吃不飽,肚子餓,每次都要給她帶很多很多的零食過去。就是一些炒花生,炒豌豆。在宜山時,經常送炒貨糕點過去。到溫州這些遠地,一次就背一袋過去,和大家分享。外公說他到哪都人緣最好,好家風也造就外公豪爽的個性。
以前學徒管制又很嚴,他祖母就在他的蚊帳上面縫了幾個兜子,把零食就放在他那個蚊帳兜子里面。外公晚上回來睡覺時,就從兜子里面拿零食吃。
他這兩個習慣就保留了一輩子,喜歡吃炒貨和縫蚊帳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