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在宜山做學徒,勤學不綴,不懂都問。發現產地不同炮制方法不同,藥效都不同。
有天看藥書中生姜有很多炮制方法,就問先生:生姜怎么炮制的藥性最好呢?先生講:他老師告訴他溫州地區用九蒸九曬方法炮制最好。但因制作工藝復雜,民間少有用九蒸九曬姜粉入藥。
外公又問為什么藥書中沒有記載九蒸九曬生姜制法?先生說:這工藝是溫州特有的。溫州的先民都是北方遷徒過來,到溫后水土不服,即濕氣重,又易上火。就用生姜克之。
古時物資匱乏,遷徒又困苦,古人又節儉,就把用過生姜曬干,想以后再用。為了存放住,就多次蒸曬至干。后發現這蒸曬過的姜,不但有效,不上火,還方便存放,使用方便。后來慢慢就形成了九蒸九曬姜。
關于移民我查了些資料摘錄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北方人民避亂南遷。溫州的這次移民潮,是受到全國大勢的影響。
衣冠南渡實際上指的是北方士紳階級的向南轉移,也被理解為中原文化的向南轉移,對南方開發起了很大作用。
有趣的是,歷史上的這次衣冠南渡又被稱為“永嘉南渡”,因為時間始于晉懷帝永嘉年間。
魏征等《隋書·食貨志》云:“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謂之僑人。”其中不少人遷入永嘉。
相傳,連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后人,也移居永嘉。《光緒永嘉縣志》記載:“謝康樂守郡,愛永嘉有東山之勝,且山水尤美于會稽,乃創第,鑿池于積谷山下,迎母太夫人來養,欲定居焉。未幾,升臨川內史,遂攜其子風及長孫超宗以行,而留其次孫越祖侍祖母太夫人于永嘉之第。至臨川為有司所劾,謫廣州,尋死于誣。太夫人憂患而卒,葬于所居第之城東飛霞洞之左。不復有東歸之志,于是遂為永嘉人”。
溫州著名的文化郡守、東晉永嘉太守孫綽曾追憶他的家世道:“播流江表,已經數世,存者長子老孫,亡者丘垅成行,植根于江外,數十年矣。”
南朝亦有不少官宦因永嘉安定而留居。一代名臣、南朝陳的宰相毛喜,曾出任永嘉內史,是繼謝靈運、顏延之之后又一位謫守永嘉的名臣。溫州古城三十六坊中,遺愛坊有一說便是因為毛喜而得名。弘治《溫州府志》記載毛喜離任后,將子孫留在永嘉,“豐和坊:傳名遺愛坊,以郡守毛喜子孫居此,故名。”至今,豐和坊所在處豐和巷,尚有“馬家橋”(諧音毛家橋)的俗稱。
還有些人因為不堪沉重的賦役負擔或因犯罪受到官府追捕,逃到當時交通較為閉塞的浙南山區,如《梁書》卷五三《良吏傳?范述曾》記載,逃犯編入橫陽(今平陽、蒼南)戶籍的有二百余家。
到南朝劉宋順帝三年(479),據《宋書·州郡志》載:永嘉郡轄松陽、永寧、樂成、安固、橫陽五縣,轄境相當于今溫州、麗水兩市,人口只三萬六千余口,比東甌撤離時尚少百分之十。更何況六百年里還有大批移民遷溫,可見,當時東甌先民已基本遷走,此后的居民基本上是移民及其后裔。
第二次人口遷移
○
唐、五代移民避亂,北方移到福建的移民大批遷往溫州。唐代安史之亂后,外地遷入溫州的大宗族甚多。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黃巢義軍從仙霞嶺入,閩北居民大批流入溫州。五代時期福建內戰,居住在閩地的人民為避亂又大批遷溫。
蘇伯衡《乎仲集》中,稱孔教授夫人汪氏“五季時,避亂來居平陽。至夫人父,始徙居郡之墨池坊,遂為郡人”;稱郭府君為“唐汾陽忠武王之后也。遠祖太初避黃巢之亂來居平陽之錢浦”。
溫州人熟悉的英橋王氏,也是這個時期遷到溫州的。王叔果在族譜中稱:“我王氏世居永嘉華蓋鄉英橋里,舊傳五代唐時自閩來徙”。到了明代,英橋王氏所在永嘉鹽場地處海防前沿,屢有倭匪侵襲,抗倭首領王沛、王德叔侄犧牲。王叔果、王叔杲兄弟會同族中父老修建成永昌堡,是當時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
唐、五代大規模的遷入,使溫州戶口劇增。樂史《太平寰宇記》中記錄,北宋太平興國間(976—983),溫州所屬永嘉、瑞安、樂清、平陽四縣主、客戶40740戶,與南朝宋大明八年相比,僅過了500多年,溫州戶數增加5倍多,如剔除當時松陽縣數,實際增加倍數當在6倍以上。
南宋:
宋室南渡與移民補籍
南宋初年,浙江成為四方移民的中心,“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時”(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八)。
宋室南遷后,大批移民進入溫州,其中較為集中的,一是建炎四年(1130)宗室臣僚余部留居溫州;一是乾道二年(1166)強臺風登陸帶來暴雨和大潮水,溫州受災后,福建移民補籍,閩人相繼遷溫。葛劍雄主編的《中國移民史》據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等資料統計,宋代遷入溫州四十三族,三十五族來自福建。
據王存等《元豐九域志·兩浙路》,元豐間(1078—1085),溫州郡主、客戶達121906戶。短短100年間,溫州戶數又增加了兩倍。
到淳熙間(1174—1189),《萬歷溫州府志》記載,溫州府戶170035,口910657,又有大幅度增長。移民中有不少宗室宦族。如葉適《水心集》云:“自余為高氏婿,頗得聞外舍事。始在京師,名南宅者宣仁后家也,王侯貴盛冠天下。逃亂轉客留居永嘉。”
王叔杲《玉介園集》亦云:大理寺副趙性魯“宋南渡,宗室多徙溫……寄居樂清,公廿九世孫也”。樂清《趙氏宗譜》稱:“當兩宮北狩,宗室徙溫者二十八人”。
南宋乾道二年(1166)溫州遭遇大水災,八月十七日,臺風挾帶大暴雨,山洪暴發,夜潮倒涌入城,幸存者什之一。至今民間尚有“乾道二年,水滿炎亭坳,江南只留十八家”之語。
溫屬沿海各縣溺死兩萬余人,稻禾無收,大災之后還出現了大疫。
鑒于此,溫州知州傳檄福建移民。以后數年,大批閩人移溫補籍。王氏、池氏、鄭氏、應氏、繆氏、楊氏自長溪,何氏自福鼎,曾氏自晉江,蔡氏自興化,單氏、周氏、尤氏、戴氏、程氏、蘇氏、張氏、陳氏、郭氏、徐氏、胡氏、柳氏、邱氏、鄒氏、季氏、呂氏、林氏、施氏、鐘氏由閩,包氏由合肥,馬氏由河南遷入瑞安。
明代:
抗倭士兵戍守留溫
明代抗倭,大批士兵戍守溫州。明朝時期,溫州沿海一帶是常遭倭寇侵擾的地區之一。明代開國勛將湯和為永固海防之計,親自規劃、督導,在浙東、浙西沿海修筑衛所59座,并募兵6萬守之,史稱“海上長城”。
59座衛所中,溫州有金鄉衛、溫州衛、盤石衛和蒲門、錢倉、平陽、海安、寧村、盤石后、蒲岐等千戶所,有力地防御了倭寇的竄犯。
戍守溫州的士兵當中,后來有不少在駐地定居,如溫州市郊的寧村(當年的“所”),竟有上百個姓氏。據說,今蒼南縣金鄉鎮內的人使用的金鄉話,是明朝金鄉衛所駐軍傳留下來的話,屬北部吳語系統而夾雜官話成分。
結論:
徐定水先生的《溫州歷代遷入人口姓氏考述》,在列舉了大量遷入人口姓氏之后,得出結論認為:溫州歷代遷入人口,以宋代為最多,其次五代,再次為唐代、明代。各地遷入人口中,外省以福建為最多,幾占半數以上,次為河南、安徽、江西等。
可見,溫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移民之鄉。大批移民之所以遷居溫州,不但因為溫州是個“溫潤之州”,生存環境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還有溫州開發較晚,相當長時期內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便于移民墾荒種植的原因。加上溫州地處東南一隅,較少受戰亂影響,社會安定,移民之鄉也就應運而生了。
溫州文化也正是在不斷受到南北文化的交流、沖擊和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具有多樣性的文化特征,因此,溫州人骨子里也有“闖天下”的基因。
參考資料:《溫州歷史年表》沈克成
外公說他不怕麻煩,于是他和先生研制九蒸九曬姜粉,用于中藥配伍,并制成姜粉,姜丸,還制出姜膏,姜酒,姜汗等。并在手札中記錄:治療產后傷食癥和腸胃不適甚佳。
外公的中藥配伍中的姜,都是九蒸九曬的。用他的話說,下藥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