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古名畺,造字本義為一種可以祛寒化僵,疆御百邪的草本植物,其塊根可藥用食用。益生性溫和,從溫而補,驅寒除濕。王安石云:姜能疆御百邪,謂之姜。朱熹注《論語》:姜,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民間亦有“姜佐百味”之說。
晉代葛洪就已經對溫州干姜贊賞有加,在書中提到“近世方有主脾胃虛冷,不下食,積久羸成瘵者”,用“溫州白干姜”,“其效如神”。
宋代溫州出產的“網紅貢品”,溫州是道地藥材的產地之一。唐代侯寧極《藥譜》稱干姜為“永嘉圣脯”。北宋名臣、科學家蘇頌在《本草圖經》中提到生姜:“今處處有之,以漢(成都)溫(溫州)池州為良”。將凈生姜曬干,即為干姜。宋時,溫州干姜已大量入貢朝庭,淳熙(1174-1189)《三山志》云:“天圣元年(1023),以州產干姜歲運十萬斤,如溫州例”。又如宣和七年(1125)皇帝下詔,裁減四方歲貢,其中就有“溫州干姜五十斤,減三十斤”。
姜喜溫暖濕潤的環境,北緯27度地帶氣候對小黃姜的生長非常適宜,溫州地區剛好處于北緯27度附近,出產的小黃姜辣味濃郁、纖維細小、姜油豐富、味道鮮美。所以溫州的小黃姜品質優良,成為貢姜。
溫州平陽縣山門、懷溪、順溪、騰蛟等山區由于氣候受山地的抬高作用,降雨較多,旱期較短,溫度適宜,無酷暑,非常有利于生姜的生長。小黃姜以高山姜的品種為主,是姜品種中的佼佼者。平陽西部山區海拔高,環境天然無污染,保證了高山小黃姜良好的品質。
平陽小黃姜切面純黃色,味辛辣濃,肉細嫩,味香,纖細。色澤姜黃色,味鮮,辛辣,每100g生姜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質1.4g、脂肪0.7g、糖8.8g、鈣20mg、磷45mg、鐵7mg、胡蘿卜素0.18g、維生素B0.01mg、維生素C4mg及尼克酸0.4mg等,營養較為豐富,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
九蒸九曬姜粉采用的原料本地溫州小黃姜,對生態環境的要求:
(1)溫度。姜喜溫暖,不耐霜,幼芽在16~17℃開始萌發,但發芽很慢。在22~25℃生長較好,高于28℃則導致幼苗徒長而瘦弱。莖葉生長期以25~28℃為宜,高于35℃以上,則生長受抑制,姜苗及根群生長減慢或停止,植株漸漸死亡。根莖生長盛期要求晝溫22~25℃,夜溫18℃以上,方有利于根莖膨大和養分的積累,溫度在15℃以下則停止生長。
(2)光照。姜喜陰涼,對光照反應不敏感,光呼吸損耗僅占光合作物的2%~5%,為低光呼吸植物。其發芽和根莖膨大需在黑暗環境進行,幼苗期要求中等光照強度而不耐強光,在花蔭狀態下生長良好,旺盛生長期則需稍強的光照以利光合作用。
(3)水分。姜根群淺,吸收水分能力較弱,且葉面保護組織不發達以致水分蒸發快,因此不耐干旱,對水分要求較嚴。出苗期生長緩慢需水不多,但若土壤濕度過大,則發育、出苗趨慢,并易導致種姜腐爛。生長盛期需水量大大增加,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土壤持水量以在70%~80%為宜。若土壤持水量低于20%,則生長不良,纖維素增多,品質變劣。生長后期需水量逐漸減少,若土壤濕度過高則易導致根莖腐爛。
(4)土壤。姜適應性強,對土質要求不很嚴,無論砂壤、壤土、粘壤均可種植。但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有機質豐富、通氣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栽培姜產量高,姜質細嫩,味平和;砂壤土種植的姜塊更光潔美觀。姜對土壤酸堿度的反應較敏感。姜適宜的土壤ph值為5~7.5,若土壤土層ph值低于5,則姜的根系臃腫易裂,根生長受阻,發育不良;ph值大于9,根群生長甚至停止。
(5)養分。生姜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養分,來滿足其生長的要求,養分中以氮、磷、鉀三要素最大。生姜屬喜肥耐肥作物,它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利用具有一定的規律。生姜全生育期吸收的養分鉀最多,氮次之,然后是鎂、鈣、磷等。不同生長期對肥料的吸收亦有差別,幼苗期生長緩慢,這一時期對氮、磷、鉀三要素吸收量占全期總吸收量的12.25%;而旺盛生長期生長速度快,這一時期吸肥量占全生育期的87.25%
姜喜溫暖濕潤的環境條件,不耐低溫霜凍,16℃以上開始萌芽,幼苗生長適溫20-25℃,莖葉生長適溫25-28℃,15℃以下停止生長。
《中國藥典》中記載生姜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溫州五明堂九蒸九曬用平陽小黃姜為原料,通過九蒸九曬炮制成姜粉,味辛,性熱而不上火,有溫中回陽的作用,歷代名醫廣泛用于治療脾胃虛寒者及產婦月子調治,浙南各地農村藥食兩用者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