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札上記載了陳無擇先生很是尊重先賢。張弟子隨師陳無擇先生去過永嘉烏牛和平陽仙壇山緬懷葛洪煉丹遺跡,也去過陶山和大若巖陶弘景陶公遺址。陳師說他們是那個時代的杰出代表,他們的豐功偉績,光照日月,他們的理論成就足以垂范后世。讓弟子們不要驕傲自滿,有點成績,都是因為歷代圣賢的無私付出。
葛洪平陽史料
西晉太康四年(283)平陽建縣。東晉元帝大興年間(318-321),相傳郭璞為溫州城選址以后,又來平陽卜地筑城。城周一里,面對昆山,取名昆陽。不久,葛洪(字稚川)攬勝至平陽,修煉于東山。舊志載其時為東晉咸和(326-334)年間。東山自此稱仙壇山。
仙壇山自此為平陽名勝。明隆慶縣志稱:“仙壇山在東郭,上有平石,方十余丈,相傳葛洪煉丹于此”。乾隆縣志稱:“《永嘉記》云:橫陽仙石山頂有平石,方十余丈,號仙壇。旁有竹林,風來成韻,垂掃壇上,名掃壇竹”。民國時,山上計有景點43處。
平陽流傳很多有關葛洪的遺跡。城南東岳觀現保存有兩口葛井,西門外有葛壇庵,萬全仙口神山有葛仙丹灶。但與葛洪淵源最深還屬仙壇山。舊志載:仙壇山“山頂有石,上有足痕,深寸許。相傳葛洪煉丹于此,有葛仙翁丹灶、石床、小巖棲。又有巾子巖”。唐咸通間建仙壇寺。宋淳熙間,邑令徐似道鑿徑以便登眺。明天啟丁卯,里人呂仲璞建石門山麓,題曰‘仙徑’。還有迎仙庵、葛泉亭、懷仙亭等等。山頂有丹井,又有葛溪發源于此。
陶弘景和陶山
“陶山:山名。在浙江瑞安縣西。南朝齊、梁時,陶弘景曾居此,因名其中。相傳陶弘景在瑞安、當時稱安固的嶼山隱居。平日里,除了讀書著述、修道煉丹外,他還經常自己上山采藥配方,為周邊窮苦百姓治病療傷,從來不收診費和謝禮。當地男女老少無不感恩戴德、交口稱贊,都尊稱他為陶公。后來為紀念陶公,還把他住過的嶼山改稱為陶山,“陶山”之名由此而來。始建于唐朝天寶年間的陶山寺如今依然尚留有清人撰寫的楹聯:“六朝霸業成逝水,千古名山猶姓陶”,表達了人們對陶公深切懷念和無限敬仰之情。
陶弘景和大若巖陶公洞
大若巖位于楠溪江上游,大若巖最大的石洞名陶公洞,梁代道教思想家,陶弘景曾居于此。他曾在大若巖清修,其修煉之地,是當年山水詩鼻祖永嘉太守謝靈運也曾到訪過的石室山,后人敬為陶公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