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似乎就像一個潘多拉的夢幻寶盒,它給了我們無盡的想象與憧憬。
無知,幻想似乎能給人以希望。
然而慢慢的從夢幻中醒來時,接觸到了現實就像美麗的泡沫著了陸瞬間破碎。
在夢與實之間,我們部分人似乎像失重般活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
而另一些人則就如隕石砸在硬生生的大陸上,除了留下的沉重的轍跡外,還有對于當下狀態的恍惚。
成年后的我們再也沒了聯系,每個人都回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和他的相識是在十多年前,那段歲月過的匆匆、懵懂,以至于我自己什么都沒明白就這樣不辭而別了。
似乎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本充滿趣味的書,但不知不覺間都翻過了。
有的人懷念那段歲月,有的人為此留下了遺憾。
而我哩?
對此是百感交集的,我有寫周記的習慣,那些少年時留下的稚幼青澀的筆觸都還有保留,每年回家去一趟我會進行更新,就像是一位暮年的老者偷窺著少年的心。
我雖不知未來會是什么模樣,但是我想好好看看自己是怎么來的,通過自己的過去,結合自己的當下更清楚的對自己進行更深的認知,或許就明白了自己將要走向何方。
那時的我是個十分瘋狂的人,曾經寫周記也要打草稿修改引得同學們笑話,也曾因一個命題作文寫不好,一個晚上寫了六七篇,但最終都未能令我滿意。
在備考的枯燥時日,下完自習拿著詩歌在樓道引吭高歌感覺人生如此,不枉此行。
而那個時候的你呢,已與我斷了聯系,我喜歡文字,能感受到它們的溫度。
說到這里,我真的不得不由衷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了,每一個字符就像一個音符,隨機的排列組合就能傳達出精妙的意境。
那時的自己獲得的是一份滿足,在文學的世界里泛著一葉小舟,瀏覽著這詩與畫,琴與茶,雷電和云霞。
多年后這個習慣都沒再改變,只是少了當年和我一起討論的人。她當時比較現代派了已經開始看蘇童,格非和張小嫻。
我當時還沉浸在古詩的世界里,我們是比較好的朋友,也可以說是臭味相投吧!
每每有什么事情,她都會寫詩來安慰我。她在我眼中是個十分有靈性的人,對于作品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關于她后面我還會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