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奔跑,前進,追趕,爭分奪秒。
在這樣的一群人面前,感覺時間過得飛快,總是不夠用。
葉老師說:“今天摸底考試前,留兩分鐘給你們,拓寬思路,大膽發揮,以最快的速度,完美的文字,用詩詞的形式自創,或者借鑒古詩詞,把秋末冬初的喜怒哀樂描寫出來。在現有的時間內,能寫多少盡量寫多少。我用了一分鐘,留三十分鐘時間考試,試試看能不能答完四十五分鐘的試卷。剩下的十二分鐘,留給今天的加題作文,題目是《我的父親》,或《我的母親》,也可將父母親寫在同一篇文章。著重要寫秋天和冬天的故事,形式不限字數不限,古今文言不限,開始。”
《秋覺》·云舒
秋風烈,蕭瑟瑟,黃葉飛似蝶,
枯草萎,辭林綠,葉知秋深脫。
秋未央,冬登場,楓紅零凋謝,
勁風殘,搖葉落,凡樹空葉絕。
云舒寫到:《蝶戀花》宋·蘇軾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羈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見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初冬》宋·陸游
“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楓葉欲殘看愈好,梅花未動意先香。
暮年自適何妨退,短景無營亦自長。況有小兒同此趣,一窗相對弄朱黃。”
林曈寫:宋·蘇軾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初冬》唐·杜甫
“垂老戎衣窄,歸休寒色深。
漁舟上急水,獵火著高林。
日有習池醉,愁來梁甫吟。
干戈未偃息,出處遂何心。”
京花寫:夜(一作秋夜客舍)唐·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田雨寫:《洞庭湖》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剩流直上天。”
凱特寫:《天凈沙.秋思》元·馬志遠
“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宏基寫:《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眼。
古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冬日歸舊山》唐·李白
“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地冷葉先盡,谷寒云不行。”
茂霞寫:《天凈沙秋》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陽,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白草紅葉黃花。”
愛英寫:《秋詞》唐·劉禺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安陽寫:《北風行》唐·李白
“獨龍棲寒門,光翟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同學們,兩分鐘到,云舒,把詩詞收上來。
“好的老師。”
“為什么讓你們寫古詩詞?因為高考試題中,會有相當一部分古詩詞和文言文,占分比例不少,所以,我們不能只限制在課本中。下面考試開始。”
考場內安靜極了,同學們聚精會神,低頭思索埋頭答卷,筆尖劃過卷子沙沙作響。
云舒沉著冷靜全神貫注,文思泉涌奮筆疾書。她卷面整潔字體工整,順利答完試卷,她又迅速寫加題作文《父親的刀痕》
我的父親,是東北抗聯戰士,老軍人,中國共產黨黨員。
我的母親,出生煙臺革命家庭,詩塾底子,讀過女子學校,家景富裕,賢良淑德家庭教育良好。
1927年,我的家鄉水、旱、兵、蝗,異常災害,連續三年顆粒無收。為了生存,爺爺奶奶用扁擔挑起姑姑叔叔,帶著我的父親,逃荒要飯去“闖關東”。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九一八事變爆發,也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開始,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爺爺鼓勵我父親投身革命,我的父親就和東北三省人民,組織抗日游擊隊,聯合東北抗日義勇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抵抗日寇鐵蹄侵害。他們的口號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們和日寇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殺的昏天黑地,血流成河。
95頂子山一戰狼煙四起,父親和王雅臣奮勇當先馳騁沙場,一直打到沒有子彈,雙方開始肉博。石頭砸,拼刺刀,槍托打。“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戰斗激烈角逐,鋒不可當,刀刃相接,他被敵人的雙刃刀刺中左肩,他咬牙拔下刺刀,頓時一股鮮血涌出,他不顧疼痛,揮起刺刀刺向敵人,一陣狂殺猛刺,殺的敵人鬼哭狼嚎,直到戰斗結束,他才扯下衣襟包扎傷口,現在,刀疤依然清晰的刻在左肩上。
有一個叫金馬川的地方,是日本關東軍的一個重要據點,里面住扎著二三百人的守備中隊,十幾路義勇軍都想把它拔掉,此地易守難攻,大家難免會有畏敵情緒。驍勇善戰的蓬萊之子王鴉臣挺身而出,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他帶領著父親和十幾名弟兄,發起突然襲擊,一舉擊敗十備于己的日軍。在那次戰斗中他受了重傷,從此,這支隊伍令日軍聞風喪膽無可奈何。
僅1935年,整個東北抗聯在東北三省,共發動大小戰斗39105次。
1936年7月,南滿省委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成立,父親編入到總指揮楊靖宇的第一軍,同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支6000人的隊伍,活躍在敵人的心臟地帶,周旋于敵人的刀光劍影之中。日本東北軍稱第一軍為,“東邊道之癌”。
截止1940年,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共發動戰斗7萬次,殲滅敵人18.37萬人。
我的父親說:“在戰場上,餓的實在受不了了,就抓起皚皚雪山上的白雪,大口大口的呑吃,胃疼的老病根從此就落下了。”
長云暗雪山,遙望山海關,踏雪萬戰日侵賊,殺不盡倭寇誓不還。
這一年我父親的腿和腳都被凍傷,很多戰士的腳趾頭都被凍掉。
1945年8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北抗聯和義勇軍戰士,浴血奮戰英勇殺敵,打的日本鬼子抱頭鼠竄,日軍戰敗投降撤出東北。
1938年2月3日,日本侵占煙臺,用及其殘暴的法西斯手段,清鄉掃蕩殺光搶光,鐵蹄錚錚慘無人道,置煙臺人民水深火熱之中。我的母親和女子學校的姐妹們,團結起來參加革命,她們組織人民群眾聯合抗日,直至1945年8月24日,淪陷了八年的煙臺被八路軍收復。我的母親和姐妹們繼續跟隨八路軍抗戰,后來,她在戰場上和我的父親相識相知。新中國成立,全國解放后,她們就在原籍省城安了家。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通過了十五年趕超英國的目標,五年完成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目標。
1959年,我的父親響應國家號召,掛帥去修建東周水庫,他帶領著全體工人吃住在工地上,過年都不放假不停工,大戰苦干了九百多個日夜。
那個年代,沒有機械設備,不論是修路架橋還是修水庫,完全都要依靠人力肩挑背扛,寒冬臘月朔風凜冽。“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我的父親和工人們在工地上,吃的是凍得硬梆梆的干糧,喝的是砸開冰凌的水。為了干活方便,他們穿的是薄衣褲襖,冒著嚴寒奮戰在施工一線。
水庫工地上糧少人多天氣冷,我父親就把家中七口人的口糧,每個月都分出一大半來,拿到工地上給工人們吃,他自己盡量少吃飯多喝水,餓急了就吃口咸菜再喝點涼水。
為了鼓舞士氣,北風呼嘯的冬天,我的父親脫下上衣光著膀子喊起號子:“一二三,抬起來呀,一二三,拼力干呀,扛起石頭挖起泥呀,勝利就在咱眼前啊。”
石頭大的抬不動,就用鐵釬子和大錘砸開再抬。就這樣,我的父親領著大家一擔一筐的挑,一錘一鑿的打,一鎬一鍬的掘,一天到晚的筑。東周水庫建在青云山腳下,五十公分厚的土壤之下便是青石,挖不動了他們就在青石上打個洞,洞內裝上火藥放炮開石。大家的手腳都被凍裂出一道道口子,肩膀磨出了一個個血泡,膝蓋凍的紅腫痛癢,卻沒有一個人請假休息,沒有一天放下工作。有時我的父親餓得頭昏眼花,實在忍受不了,就少少的吃一點干糧喝些水墊一墊肚子,再繼續帶領大家趕進度。
有一次,我的父親正掄著大鐵錘砸石頭,覺得自己的胃疼逐漸加重,他沒有停下來,堅持著干下去。半個小時后,疼痛持續加劇,疼的他大汗淋漓,汗珠子不停的從額頭上滾下來,手腳都沒了力氣,他扔下大錘拿過鐵鍬柄頂住胃部,緩解一下疼痛再繼續干活。
修建水庫的整個施工過程,父親他始終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在他的帶領下,工期提前順利完成。可我的父親,他再也堅持不住了,他沒來得及撤離剛剛竣工的大壩,就胃出血暈倒在親手筑起的堤壩上。
我父親的胃病手術后,他只能吃七分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療養,并需終生服藥。他骨瘦如柴無法工作,國家照常發工資給他。可是,我的父親,他不愿意給國家和人民增添頂點的負擔,毅然決然地申請停薪。我的母親也毫不猶豫地向學校遞交了辭職申請。他們攜家帶口來到一個土壤貧瘠,荒蕪不堪的小山村,從此,在這里安了家,扎了根。
這里的百姓們靠天吃飯,生活十分困難,一日三餐都難得吃飽。群眾的疾苦,我的父親看到眼里疼在心里,他毛遂自薦當了村官。
村支部成員中,還有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他們契合度及高,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多為村民做好事辦實事,這個村支部,被大家稱為智囊村班子。
他們在短短的時間內,為村里辦起了榨油房,彈花房,磨面房,鐵爐房,養殖場,屠宰場等等。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又為群眾開辦了夜校,組織了村劇團。他們還帶領著群眾一起,為四個生產隊各修建了一座水庫。因地制宜地栽種了蘋果樹,桃樹,梨樹,山楂樹。還在不同的地段,打了三口直徑十多米的大機井,筑起了一級二級揚水站。解決了群眾朝不保夕的實際問題,村民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大家的臉上都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可是,我父親的胃病再也不能全愈,他卻常年要靠藥物來維持著生命。
我父親常念叨給我們聽: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常保國。”
“時間到,云舒宏基收卷”
“好的老師。”
三十分鐘的考試時間,同學們基本都能做完試卷。
云舒和宏基收起卷子交給了老師。
葉老師欣慰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