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春之前的人生道路中,小春對公婆的態度算是比較消極的,特別在女兒的養育方面和對老公的做事看法方面,小春和公婆的分歧比較大。雖然表面上小春沒有和公婆發生正面的沖突,但是小春的內心是有想法的。
經過那么多的事,小春對有了更多的了解,公婆對她也了解更多。雖然現在的相處方式還是和以前一樣,但是小春的心態和之前完全不一樣了。
小春的公婆一年中會有幾個月的時間在小春身邊照顧小春一家人,幫她煮飯接孩子。
每次小春工作完回家,公婆都會準備一桌好吃的飯菜,而且每次都會留著好菜等小春回來吃的時候煮。
一家人坐在飯桌上吃飯,肉類都會放在小春和女兒的前面,公婆前面要么不放菜要么放著隔天剩菜或者當天炒的蔬菜。公婆都是先等小春,老公,女兒吃的差不多了,夾著幾口肉吃吃,每次夾菜的時候公都會調侃說“要嘗一下味道,得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吃。”婆婆更是為了讓小春的女兒多吃魚,她每次餐桌上有魚時,她都會先幫小春的女兒整好魚肉,然后自己才吃飯,而剩下的魚邊的肉她都慢慢地處理掉。
在一日三餐方面,小春對公婆是非常感激的。雖然是簡單的幾菜一湯一飯,但是小春知道這花費他們一天的時間精力,而且他們是真的用心在準備著。
時不時老兩口到野外摘點野菜,回來清洗,切碎,做成餃子餡兒,包幾個餃子,給一家人煮上一鍋熱乎的餃子。說起餃子,不得不說一下小春的公公的靈魂蘸醬。小春的公公很早時候就跟著父親出去外出務工,他所去的地方習慣吃辣,這就讓他養成了每天要吃辣醬的習慣,小春也跟著公公習慣吃起來辣醬,現在小春的每餐飯都會配著公公特制的蘸醬。
冬天冷的時候,公婆會準備家庭小火鍋,配菜無非就是肉片,蔬菜,粉絲類,但就是吃個現燙現吃,比外面任何一家火鍋店好太多了,干凈清爽,靈魂蘸醬都有了,粉絲拌上,夾上肉片,這一碗絕對滿足了。
還有面疙瘩,做法很簡單,就是面粉加水,攪拌到粘稠狀,然后煮上一鍋熱水,拿著筷子,攪上面糊,往鍋里一丟,瞬間凝固,變成面疙瘩。炒上一盤番茄肉沫,燙上幾棵油麥菜。面疙瘩加上肉沫配菜,攪拌一下,一口下去,碳水的滿足,肉味的鮮嫩,蔬菜的清甜,到位。
還有還有最經典的豆腐包,小春婆婆老家的特色小食,和燒賣差不多,但比燒賣口感豐富太多了,里面有十幾種食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荔浦芋頭。把食材都包在豆腐皮里,吃一個還不夠,每次剛出鍋都會干掉5,6個。
說好講小春的公婆,到后面變成美食篇了,但就是美食才最能代表小春公婆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以前關于育兒方面的分歧,小春也懂得調整自己的心態,現在他們也更多的給小春時間空間教導自己的女兒。每次小春在教導女兒的時候,他們都會主動退到一邊。
小春能感受到他們的付出,也非常感恩自己能有這么好的公婆,同時小春也感謝自己,能調節好整個大家庭的人際關系,實屬不易。以前的恩恩怨怨不說一筆勾銷,只能說是人與人互相了解的過程。夫妻更是如此,更別說是媳婦與公婆了,以后的道路且走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