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與時代的發展,中醫逐漸式微。守正?創新?是恪守傳統還是尋求改革?依然有這樣一群人在艱難地上下求索,尋找新的出路。他們能否讓傳統中醫活下來?我們,拭目以待。
在“霧潤情絲,雨淋閑愁,吳儂軟語如歌唱”的姑蘇城,有一片枝繁葉茂的杏林。相傳三國時期吳國有一名醫董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自此,醫家每每以“杏林眾人”自居。到了明代,蘇州出了位鄭欽諭。居吉由巷杏圃,號稱“假山鄭”,著《女科心法》。
如今,先人已去,而傳承不絕。姑蘇鄭氏還在恪守祖訓,望中醫薪火不斷。年僅十三的鄭紅瓊是這一脈最年幼的血脈,她能否接下這衣缽讓鄭氏再度譽滿杏林?我們且隨這稚嫩的眼光逐漸成長。“紅瓊落盡春意鬧,只待明朝賣杏黃。”她又能否像鄭諭山所期待的那樣,讓傳統中醫再度煥發生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