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練習】
@很多練習
有一個練習,需要轉圈,需要一只手斜向上,把一些能量從外部帶入進來。
老師說,注意有些伙伴只注意到中間,沒有注意到外部。
我發現,我就是,我很容易把專注力只給到某一個方向,我容易陷落進去,然后就顧不到其他了。
同樣,另一個練習,是大家都在圈上,面對圓心。
老師提醒說,注意你們背后的空間,對背后的空間有意識。
然后我發現,我很容易把專注力給到面前的人和空間,對后面完全一無所知了。
還有一個練習,我們四個人兩個一組,呈正方形,我們每個人在一個角上,我在前面靠右的那個角上。
然后我發現,我做動作時,對于我后面的同伴基本沒有意識,她是不是和我動作一致,我和她的距離是不是合適一概不知,也是對自己后面的空間沒有意識。
優美活動是會鍛煉我們朝各個方面的空間感知力,目前我的狀態就是“顧得了前面顧不了腚”,且看我經過練習后能否有否改變,當然需要我不斷地對自己有意識才行,這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音程的練習
老師提到,我需要多做五度的練習。
五度,是六個方向(前后,左右,上下)都平衡的,雙手從胸前向前推開,然后形成一個半圓形,形成自己的邊界。
老師說,可能我還和孩子的關系上容易失去了我的邊界。
老師說得很準確,并且不但是在和孩子的關系上,而且和一切人的關系上都容易沒有邊界,我會讓他人侵入我的邊界。這就是過往的我,直到最近一兩年,我才剛有意識,并且在樹立我的邊界。
老師說,我可以多做做五度的練習。
@另一首樂曲的練習
在這個練習中,有流動的部分,有堅定的部分。
我發現,我喜歡那種有堅定的部分,就像把一把劍在面前一劃,然后堅定地停在某處。我喜歡這種動作,感覺很爽。
@另一個走弧線加交叉的活動
這個活動中,老師提到我容易出去了后回不來。
確實是這樣的,我可以滿場跑,但是呢,跑出去之后很容易,但回來的時候步子就不夠大了,沒能夠回到原地。
我正是比較容易散出去,但不容易回來。
@一點思考
我想,我學習優美的目的,是為了發現我自己,發現我自己是怎樣的,我可能傾向于做怎樣的動作,我可能無意識會做什么活動。
比如,老師今天還說,我在做某個動作,需要把雙手伸出撈取上面的能量時,無意識會往下也撈一下。老師開玩笑說:上面的能量足夠你用了。
我的即時的反應是:我比較貪,無意識想撈取更多吧!
這也蠻像喜歡東學西學的我,對于知識會貪;也像我覺得金錢和食物不滿足的時刻,很想撈到足夠多的食物和金錢。
這就是我目前的狀態,我想不要給任何的評判,只是看見。
我想重申一下,也是為了提醒一下自己,我學習優美的目的,是看到我自己。
【下午練習】
@歡迎練習
在這個練習中,老師準確地發現了我們把音樂的節奏通過我們的動作進行了改變。
原本一個句段走一個“S”型,結果被我們改成了“^”型。
然后在很多人走得都是后者的前提下,我想按照前者走還是挺有難度的。開始走得還是對的,到后面也變成了后者。
所以,對自己要做的動作是否有清晰的認識,對音樂的句段是否有清晰的認識,是不能模棱兩可,或者差不多就可以的了,很需要我們自我的堅定。
@“悲愴”練習
今天一起舞動的人超多,幾乎是平時的兩倍,結果我發覺整個舞動的場有所變化。
我發覺,我自己基本上還是在音樂之中的,但仍然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專注度沒有人少的時候強;還有就是原來自己特別在意他人的情況有所減弱。以前如果是類似的情況,人一多,我無意識地就想要做得更好,期待別人可以看見(當然,其實通常別人根本看不見);但這次,我意識里已經沒有這個想法了。
@流動的練習
老師讓我們兩條龍隨著音樂舞動及互動,每一個不是龍頭的人都要跟隨龍頭的腳步。
結果我們這條龍是“笨笨的”(老師說的),因為我們后面的每個人并沒有完全重復前面一個人的腳步;而另一條龍確是很流暢地流動,當龍頭轉身,每個人都依次轉身,好像魚鱗游動一樣。
我本來以為跟隨和重復是很簡單的事情,結果發現原來并不是那么簡單,功夫在細節之處。
另外一個發現就是老師說我們怎么都那么文靜,結果她做了一次龍頭,開始在教室里滿屋游動,我們明顯步子變大,動作更甚了。
@接受的練習
最后一個練習,老師請鋼琴伴奏老師用缽劃出綿長的“嗡嗡”聲,我們張開雙臂接受所有一切。
我們一共做了三遍,因為前面沒有達到需求。
老師提醒我們,一個是手指末梢是最有靈性的,是可以接受到一切信息的;另一個是要“完全的接受”,是完全被動的,不要有任何主動的意識。
我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早就習慣了,我要這個,我做那個,我們的頭腦指揮著我們做任何事。現在要求我們要被動,要完全的接受,無論接受到的是什么,是需要練習的。
就好像我自己每天做的另一個“簡單站立”的練習,就是要完全放開頭腦,讓身體作主,也是不那么容易的,我需要有意識地讓自己的大腦放空和給予身體主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