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6日【深化練習】
@相遇練習
在這個練習中,我感受到我更加地開放,與伙伴面對面還是比較自然的。也許這只是我以為。
因為,有一個小細節,就是我還偷偷看我和TJ老師是不是面對面,好像自己不太愿意和她面對面,很有意思的細節,自己也關注到了,所以下次還是要嘗試和TJ老師面對面看看,會怎么樣。
我還感受到,我更清晰了,因為在同伴比較混亂的時候,我依然清楚該到哪里,該做什么,不過也曾經有不到一分鐘的時候的迷糊。
我還感受到,我更喜悅了,我能感覺到自己的快樂,不知道是不是刻意提醒,但是我們有快樂的感覺在心中。
有一個技巧或者方法就是,如果想要我們的形不走樣,整個團隊還保持著形,那么我就要關注我走的每一步,我下一步要到哪個位置,我就要到那里,而且每個人都需要做到,這個形才能夠維持,才能夠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我把我的發現也直接分享給了伙伴們!
還有一個發現,當我和對面伙伴做邀請姿態時,無論是哪個腳在另一個腳的前面或者后面,我的重心都不穩,看來還需要練習。
@悲愴2
依然能感覺到我的清晰。
老師提醒我也有失去重心的時候,整個人往前俯下去了,丟失了重心,看來身體不能向前向下太多,還要保持直立一些,才能保持住重心的部分。
與伙伴的聯結依然保持著,即使和TJ老師面對面,也依然很順暢。
老師還提醒我手臂的意識,又從下撈了,看來是對音樂的音高的意識沒有那么清晰。
@花非花的形
感覺到伙伴的不清晰,明明老師的圖是從左前方開始,她們還是從右前方開始,發現人都有迷糊的時候,或者是當時就是不在那個頻道上。所以溝通的時候,不在一個頻道,是常有的事情。突然覺得其實巴別塔到處都是,甭說要打亂人和人之間的語言體系了,就是同一種語言,因為每個人都不客觀,因此溝通起來都非常不順暢。天哪,人類的功課好難啊,都在各自的系統,都有各自的小宇宙,但是還要讓大家彼此理解,彼此接納。這是老天爺(宇宙)給人類的功課嗎?所以“雞同鴨講”其實就是常態呢!如果能互相理解,其實100%是不可能的,有個30%不錯了,50%相當不錯了,70%就是知音級別的了。哈,這么說來,如果能和同伴說到某個事情能夠產生共鳴,天哪,那就太幸運了!
老師讓我們兩兩一組,作為一個整體走形,要走出彼此的關系。我覺得,我就是丟掉了自己,完全為了和伙伴配合。這個平衡失掉了!和我同組的伙伴是一個空間感不太強的伙伴,她走著走著就丟失了中心,我還是遷就著她,努力和她一致,完全把自己的表達給丟掉了。
再說前面個人走的部分,經過老師引導,我覺得我能把自己開放的心胸表達出來了,感覺手臂的動作更加打開,更加舒暢。
另外,對于音樂的感知,兩段的音樂,我突然感受到前一段是先慢起,后快收;而后一段是先快起,后慢收。我感覺到了音樂的旋律的不同,挺有意思的。因為是我自己體會到了,所以很開心。
@音程的練習
三遍的音程,我很感動,因為我突然體會到了聲音從“1,1”到“1,高音1”的過程中一個逐步打開的過程,雖然上學期老師老早就講過整個音程的圖景,就是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再次循環的過程,但是腦袋知道就只是腦袋知道,不是自己體驗到的,當我自己體驗到了就非常地開心。
所以我后來總結的是,形常常是最不關鍵的部分,但我們剛開始學的時候,真的是很容易抓住的東西,但是形就是形,不是根兒。根兒的部分,是從心而發的感受,到那里了,形自然就出來了。所以從內心生發的過程更加重要,而不僅僅是形,甚至可以說不是形。而我們剛學的就喜歡抓住形。
但我現在還想加上的部分是,需要對于前面我說的抓形的部分的接納。因為什么都抓不到的話,只能抓形,如果抓到形,常常能讓自己安穩。而其實,形也有它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它是一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通向我們想去的地方。就像一個拐杖,幫助我們度過某一段時期,而后能夠走得更加順暢了,就可以丟掉它了。
最近聽到某一個課程中老師說到:“多練習,多復習。練習熟練了,體會的深度也會不一樣了。”
突然有了感觸,就是關于形,我們也要多練習,多復習,因為練習熟練了,體會的深度不一樣了,就是會把我們帶到那更加深刻的地方。我覺得我對音程的學習就是如此的體驗。
所以,我得到的觀點是:形也很重要,它也有它的位置。它的作用是:讓初學習的我們有更多的抓手,可以有更多的安穩和安心;通向更深體會的工具,練習多了,就不知不覺走到更深的地方。
所以,什么都要接納,無論是什么。每一個人事物,都以各種面向來到我面前,無論我對它是輕視,是重視,無論我對它有什么感受,好與壞,它都有它的功用,只是陪伴我的時間長度不同罷了。而我的感受,也就是小我的感受,不是客觀的,是完全主觀的內容,所以有分別,有兩極化。而在兩者之間唯一相同的,就是它們都是我的恩典,既然是恩典,那么感恩就好了。
@送別
送別的圈上的動作,我基本都熟練了,但對于兩列的形的動作,還是不熟悉。原來在前面一個寒假假期里想要對著以前的視頻學習來著,還想一句一句地摳一摳,結果沒有付諸行動。看機會吧!
@花非花的韻
老師讓我們重復聽著音樂,一遍一遍地找到音高,哪些高的部分,我們身體的姿態要更向外,更向上;而哪些低的地方,需要我們身體姿態更加向下。我覺得我能聽到一部分,還有一部分還不很清晰,于是需要多聽多感受。
@結束
結束的總結,我分享了自己的部分,同伴也給予了我回應:感覺到我確實比過去打開,也感覺到我的穩定,還有伙伴說有溫暖的感覺。
我還聽了一位伙伴的分享,她對于某一個曲目自己去逐句逐句地去理解,去摳,去打磨,去琢磨,她的滿滿的收獲,正好和我之前對《送別》曲子的一個回應。當時,我就在想,她對這個曲子,或者對于優美的活動是非常熱愛的,而這種熱愛才是支撐她去理解,去打磨的動力。就像我跳優美前碰到另一個老師,那位老師說:看到你們每周堅持來做,很佩服你們。我脫口而出的一句是:喜歡唄,如果不喜歡還要每周來,那不是受罪嗎?
是啊,就是這樣的,通常我們聽到某某的努力,某某的用心,無論是現在伙伴對曲子的打磨,還是從小就熟知的居里夫人發現鐳的故事,其實都是一樣,她們真正喜歡這個,愛好這個,然后就愿意去打磨,去用心,當然也需要一點點毅力的部分,但是毅力是由興趣去驅動的。所以,光是看到這樣的故事,在我們小時候很容易被大人教導,要學習某某,殊不知我們看到的面向只是其中的一個面向,而且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背后更大的興趣,更大的驅動力。在這樣大的驅動力的追趕下,她們去打磨,去用心,完全是比較水到渠成的事情,哪里有那么那么的偉大呢?
我們從小就被比較,被道德說教,被引導著要像某某人一樣,結果我們丟失了自己。我覺得更合適的做法是不是讓自己欣賞這些發現了自己的興趣的人們向前走的腳步,甚至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一步,但是不盲從,不羨慕,更不要要求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部分,恰恰是發現獨特的自己,綻放獨特的自己才是更加重要的。
同時,如果自己正好是那個某某,被他人所欣賞,所贊美,我也沒有任何必要驕傲,或者以為自己多了不得,無非就是自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用了心而已。
所以還是那句話,找到自己,發現自己小我的特點,綻放獨特的自己,把小我的特點用在我的人間生活中,才是真正地在這個人間活出自己!
這周的練習,帶著其它的功課,給我的感悟真的是太多了,自以為是自己人生史上的劃時代的意義了。
2024年3月7日【社交練習】
@傳遞球的練習
上課前跟著伙伴一起復習了整個形,清晰了很多。我故意讓一個剛剛跟其他學會的伙伴帶我走一遍,她正好又深入了一遍,我也復習了一遍。
分組進行,我們五個人組成一個五角星。我對自己有兩個發現:
一,我作為五角星的腳的部分,我似乎總是不能和另一只腳靠更近,我總是容易遠離;
二,如果我在第一排,我很容易自己跳HIGH了后,沒有回到我們整體。就是我容易發散開去,但收不回來。
前者我需要繼續對我自己觀察,后者我需要更加有意識,我覺得我還是挺自我的,很容易在自我的世界里HIGH,不想管他人什么事。
@銅棒的練習
從兩個人,到三個人,到五個人。
兩個人,上次的伙伴,比較默契了,除了音樂不容易踏到點之外,我們兩人還是蠻默契的。
三個人,雖然加了一個人,但我們倆穩定,一切都很順,于是三人跳,我更多了些放松和輕松。
五個人,加了兩個人,節奏和我們一致起來有些困難,于是自在沒有了,比較慌張地接棒,拋棒。
我對自己的覺察:雖然我讓同伴大膽地扔,雖然我說保證不被打到是我的責任,但我發現我往往也是陷入到一個部分,就不管伙伴了。尤其我發現,我需要對我扔出去的棒有意識和負責任,我需要保證它直立地輕松地盡量拋到對方能接的范圍。
最后結束后,老師邀請我們坐下來聊大家的體驗,或者問題。一些伙伴對于銅棒有恐懼,大家說了說。有個伙伴在大家說完了之后舉手發言了,她表示說其實老師已經在很后面才帶出來這個銅棒的活動,已經很好了;還說前一個伙伴提到的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家的水平都不同。這個伙伴的發言讓我很覺得不快,她的說法好像就說“你們水平都太次了,解釋了你們也聽不懂”以及“老師已經很好了,到很后面才帶出來”,但是后來她還說“可能要一步一步帶出來會更容易接受。”聽到最后的這部分,我才覺得合適。前面的語言我聽到覺得很刺耳,我也在想,是不是我心里有某些成見,所以會這樣理解。
嗯,似乎這位伙伴多次的言語讓我都有些看法,比如她的言之無物,說了半天聽不出重點;繞來繞去,或者所謂的高大上,有些拔得很高的體會;顯出自己的驕傲,表示XX不懂,而她比較懂……而我有時會心里告訴自己說,還要耐心聽一聽她說,不要對她關閉上我的耳朵。呵呵,后來有點影響到我和她的交往,如果她相約某個活動,我就不太想去參加,第一反應是她的那些大道理我不想聽。
好吧,接納自己的反應,再觀察觀察,再耐心地聽一聽,再覺察一下自己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