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娃的話,毫無疑問,猶如當頭棒喝,直接將岳飛打懵了。
現(xiàn)代人與古代人,最大的差別,不在聰明多少。須知一切的所謂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絕非無根之木,概念到現(xiàn)實,中間還橫亙著生產力。
亦不在眼界多高,秦皇一統(tǒng),王莽篡漢,隋帝運河,不可謂不先進,不可謂無功績,結果都是身死道消,越干越垮得快。
而在于思想開放。
不畏權威,敢質疑;知識廣博,不受限。千年積累,古今中外,道路已明,自信從容。
此差別之中,又越是平頭百姓間,越為明顯。
所以岳飛對于李娃所言,縱然滿心不服,卻偏偏無從反駁。
尤其最后兩句。
倘若武人不可有功,那他從小到大秉持的信念,豈不是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
失魂落魄的岳飛,被李大送過湖后,屏退左右,獨自一人,在宜興縣城里漫無目的晃了幾條街,最后,來到岳堤,又駐足良久。
無人知其所思所想。
但從那日之后,他再不似先前般意氣風發(fā),更少談及收復建康之功了。
折枝兒私下里來問她道:“岳統(tǒng)制興興頭地來,怎地你看他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就連蘇單都特意跑回島一趟,開口很帶了些責備的意思:“某竟不料,大娘子如今可眼高得緊。岳統(tǒng)制此番大功,大娘子竟全看不入眼了!”
直說得李娃一頭霧水。
好一番打聽后,方才知曉,外間傳言,已經沸沸揚揚,只道是李大娘子嫌棄岳統(tǒng)制功小位卑,武不如文,捧高踩低,傷了人心。
卻不知是如何傳出來的。
李大氣得臉紅脖子粗,李飛亦氣得在院子里破口大罵,李娃自個兒,除了感覺好笑,倒并無生氣。
本來嘛,寡婦門前,是非就多。
其實吧,對岳飛,李娃是極矛盾的。
私心情感上,一方面,她至此時,依舊還不想嫁人,因此遲遲不肯答應岳飛;但另一方面,關注岳飛關注得多了,兩個人之間也相處得多了,英雄雖不帥,自有魅力在,漸漸地,又有了些與旁人不同的意思了。
公心公事上,一方面,她不希望英雄蒙冤,因此竭力想要阻止岳飛行事;但另一方面,在她的內心深處,卻又時時刻刻期望著岳飛不畏艱險,依舊是歷史上那個頂天立地,一心北伐的岳武穆。
故而現(xiàn)下聽了傳言,她確實是不生氣的,可又擔心起來,生怕自己一頓當頭棒喝,令民族英雄就此一蹶不振。這到底是救人,還是害人,真正說不清楚。
畢竟,這個六月,那首《五岳祠盟記》并沒有出現(xiàn)。
不過,還未待她糾結出個結果,六月丁丑,戚方犯湖州安吉縣,官家詔浙西、江東制置使張俊往捕之,仍命統(tǒng)制官岳飛聽俊節(jié)制。
“岳爺爺軍”再一次點兵出征。
甲申,岳飛破戚方于廣德軍。丙戌,戚方詣張俊降。
消息傳回宜興,李娃大大松了一口氣。
反應過來,涑然一驚。
卻原來,根本做不到置身事外。強兵,弱宋,到底是意難平,排戲、練兵、制火藥,自己參與幫忙,并不完全僅僅因為岳飛。
或許,該找一條新的路走。
是否,岳飛的北伐,有那一絲成功的可能?
歷史,既然能在牛首山前拐上一個彎,接下來,再拐它幾個別的彎,又有何妨!
穿越過來第一次,李娃認認真真地思考起“不逃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