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愛上了手機攝影,于是常常看到一些景就拍下來。由于自己總是兩點一線的,基本上不動窩,所以總是熟悉的景,熟悉的人,但是路上總有植物,總有藍天,總有不同的光,總有一些不一樣的風(fēng)景。
昨晚,去菜鳥驛站拿快遞的路上,熟悉的路燈樁子,熟悉的路,突然我看到了路燈下的樹葉,由于臨近南方的秋天,樹葉大部分綠色,還有些黃色的,還有些紅色的,關(guān)鍵是燈光照下來,使得一些樹葉顯得很通透。所有有深有淺,有不同的色彩,整個畫面還是挺有品質(zhì)的。我忍不住停下腳步,開始取景,最后拍了幾張,今天就分享到了平時分享照片的平臺上。
分享時,常常可以寫一些感悟,我竟然寫了長長一大段,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于是想記錄下來,然后再延伸開去。
看了潘老師(我的攝影課程的老師)分享的好書,書中說不要對人造光有偏見,它和自然光有著一樣的性質(zhì)和特點。果不其然,即使是毫不起眼的路燈的光線,也讓這片樹葉有所不同!
突然有個感悟:為何說“境由心轉(zhuǎn)”?(呵呵,也是我的筆名!)人不同,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的狀態(tài)下,看到的環(huán)境也就不同了。比如這個路燈,多少人看到;這片葉子,也許是比較少人注意到;但這個有品質(zhì)的畫面,就更少人能看到了。所以,誰說有絕對的客觀呢?根本沒有嘛!因為有了看的人,就一定不客觀了!因為看的人會影響到看到的風(fēng)景。
所以,為何有人說,一個人講話,一群人聽,這聽的人每個人都聽到得不同,就是因為這一群人都是帶著自己的心的狀態(tài)的。而這個講話的人在那里講,本來是客觀的,但是有了聽眾,聽眾就是主觀的,因為有自己的心境,自己的狀態(tài)不同而決定。那么就沒有絕對的客觀了,最多某一個人盡量有意識地去除自己的主觀,他也只能無限逼近客觀,但永遠達不到客觀。因為他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客觀,除非他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還沒有被這個人類世界影響過,但這種情況根本是不可能的嘛!
所以一樣的,我寫了這段文字,當(dāng)然是帶著我的主觀的。但是對于讀者來說,我寫的這個東西只是個客觀的,但他看了會有他的感悟,而這個感悟就是和他的主觀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想讓我寫的文字,能夠讓讀者真的理解我的意思,這是不可能的!
那么既然根本無法理解全部,為什么還需要人和人的交流和合作呢?當(dāng)然需要,100%達不到,不代表達不到20%,30%,甚至70%。人和人之間的合作交流,就是需要這不到百分之百的理解就可以達到了,就可以一起合作做一些事情了,就可以讓參與的人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還想到科學(xué)。科學(xué)就是人類研究世界的一個見證,人們希望能夠看到客觀世界的真實狀況,這是多么好的愿望啊!但是,豈料開始研究之初,就已經(jīng)不足夠客觀了,因為有觀察者。然后,人們發(fā)明了實驗,盡量減少人的參與,減少人的主觀參與,盡量看到實相。但實際上永遠達不到實相,頂多是接近實相。但是,即使這樣也是偉大的,因為我們多少能夠?qū)ψ匀唤缬辛苏J識,而且認識的深度會越來越深,雖然其實我們認識的還仍然很少。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參與到自然界中。
所以佛家說,外在的一切都是虛幻的。我很早以前就聽得這一句話,但是理解不了;現(xiàn)在,其實還是理解不了的。但是稍稍從前面分析的角度上說,之所以虛幻的,是因為我們看世界,都夾雜了自己的主觀狀態(tài),所以我們看不到實相,永遠看不到真相。所以,那不就是虛的嗎?不是實,不就是虛!
罷了罷了,好像轉(zhuǎn)到哲學(xué)命題上來了,其實我什么都不懂,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