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的分享,我又對這標題的三個字仔細思考,來品味它們的意義。
知什么?知俺有這樣的身體感覺,知俺有這樣的情緒,知俺有這樣的念頭;知這個世界是由意識構成的,不是由物質構成的;知一些老師分享的道理和原則。
覺什么?覺俺的身體感覺、情緒和念頭都是正常的,覺它們都是限制性信念,覺它們都是變化的;覺這個世界是由意識構成的;覺也是自己體會,體驗,體悟到這些老師分享的道理和原則。
什么在?俺在俺正在做的動作之中,俺在俺與俺面對的人之間的關系之中。
要先“知”,要允許俺的所有身體感覺、情緒和念頭出現,不要去阻礙它們的出現,甚至用“覺”去阻擋也不合適,而是就要通過“觀”,“看見”去“知”它們。
“知”了之后再去“覺”它們,去體悟它們,去了解它們就好。
當然有些可能是先有“覺”,有了一些體悟,而后再“知”,也好!
總之,“知”和“覺”都有就好!
那“在”在哪里呢?正是在練習“在”的時候,會出現很多身體感覺、情緒和念頭,這是注定會出現的,于是就開始“知”和“覺”。
這樣說來,目前俺能看到三者的狀況是:
面對人事物時,“在”的同時去“知”和“覺”;
向眾位老師學習時,先去“知”,然后再“覺”;
在生活中,可能先“覺”,然后再“知”。
那么放松和前面三者是什么關系?是“在”中的一種狀態嗎?為什么現代人不容易放松,容易緊張,做任何事都容易是如此呢?是因為有很多的身體感覺,有很多情緒和很多念頭,所以不容易放松!那么就是在“知”和“覺”的基礎上的“在”,身體容易放松。是這樣嗎?或者倒過來也說得通,身體放松下來后容易做到“在”。
所以,俺想要練習的是“知”、“覺”和在放松狀態下的“在”!
從做事情的角度來講,就是在放松的“在”的狀態下做所有的事情,然后“知”和“覺”!
如果不是在“在”的狀態下,那么就是之前一直做的時候,不在做的事情里面,而是在很多的身體感受、情緒和念頭里,無非還是擔心過去,擔憂將來,于是所有的精神就耗在過去和將來之中,耗在其實只占4%的狀態中,不值當啊!
所以需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放松狀態下的“在”當下的事情中,然后“知”和“覺”。
然后是另一層面,俺是這樣的,他人也是這樣的,所以所有的人都是常常陷入在4%不自知,陷入在變化的人生活動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意識不到。而且,他人也是完全不知自己的大背景,不知自己是完美的,是合一的。從這個角度上說,俺和他人都是一樣的。那么當俺理解了自己,俺也理解了他人,所以對于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因為他們都和我一樣。無非就是一些人在俺的人生中,和叫這個名字的俺比較對路,比較親近,比較投緣,互相比較欣賞或者喜歡,所以俺喜歡和他們在一起,也期待和她們多呆在一起;還有一些人在俺的人生中,是給俺帶來那些讓我不舒服的身體感受的,讓俺產生很多情緒和念頭的,所以俺不想和他們呆在一起;當然還有一些人沒有和俺比較近的關系,比較平淡的。這三類人其實都是在俺的人生中和俺的人生劇本有著親疏關系的人,有的近點,有的遠點,有的是引起俺高興的,有的是引起俺痛苦的,其實都還是包含在那4%里。所以,俺如果能看到這么遠,看到這么廣闊的圖景,其實俺應該對他們一視同仁。雖然他們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都和俺一樣,俺應該慈悲為懷,對待自己,也對待他人。
再加上俺要在“在”的狀態下去做事,那么所有的事情,無論大小,無論需要時間長短,有的2分鐘,有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幾年,俺是否也需要同樣對待?這個同樣指的是不因事小而不在當下,不因事大而格外看重,還是應該是同樣的態度去對待,就是都是在“在”的狀態下去對待每件事,每個人。
所以加上這些總結成一句,就是:
在放松的“在”的狀態下以同等的態度對待所有的人事物,“觀”,然后“知”和“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