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已經是一個多月之前的內容了,正好是過了個春節,但其實,這一個多月我仍然在不斷地練習,以及讀書、學習。最近學得比較多的是楊定一博士的理論,他有二十幾本書,我買的第一本是《呼吸,為了療愈》,讀罷,很是認同和共鳴,就嘗試著去練習。
這本書里的理論,我幾乎都很認同,而且完全讀得懂;同時,我還在聽博士每周六的留言,從最近的開始聽,然后回溯之前的錄音。從聽到的部分來看,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我都很明白,而且結合我之前學習BJ那位老師講的“空”,結合萊斯特大師推廣的練習,我似乎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很感謝這些大師們,感謝老天讓我在此刻碰到這些,讓我逐步可以貫通起來。其實,大師們講的都是一樣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抓住不同的重點來說,但說的都是那個實相。
對了,還有一本書《清醒地活》,也讓我更加清晰了頭腦的運作方式,也讓我更加接近那個實相。
我試著說下現在的理解: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人間,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以某種方式,某個名字去過我們人間的生活(無論說這種生活是命運注定的,還是說我們自己預先設定的都沒有關系)。而在人間的生活,我們都會以某個“我”,有某個身體,有某個頭腦,有某個特定的環境,然后會形成某個性格,或者喜好,總之是有某個特定的生活模式。所有在人間的模式都是在二元對立的環境中形成的。
這種特定的模式中,好的方面就是:我們可以更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因為我們的頭腦起的作用就是在“我”和真實之間進行緩沖,所以會協助“我”更舒服地在這個世界生活。所以,我會有我的喜好,我的特質,我的圈子,我的朋友……很多很多關于“我”的,為了讓我活得更舒服。
不好的方面就是:“我”害怕讓我不舒服的,讓我痛苦的,“我”更加傾向于活在自己的小小圈子中,我看不到整體,我受到限制,漸漸的,我以為我不能夠,我以為我不完美,我以為我很糟糕,其實只是因為別人和我不一樣。而且不斷地累積,我小時候被怎樣對待,于是我就形成了我的認知,我的限制性信念,并且一點點累積,變成一片片,然后長大,然后變老,我就越來越認同自己的那個固有的認知,那個小小的小小的狹窄的圈子,我以為我做不到,我以為我很無能,而且我越來越不愿意跳出那個圈子,因為雖然對自己評價很低,但是至少是舒服的呀,至少不會恐懼呀。
而我同時渴望自由,如何讓心靈自由?就是要突破那些圈子,突破總讓自己舒服的行為,要面對那些未知,面對那些恐懼,而且要歡喜地面對,快樂地面對,面對下一秒發生的每一事!
因為,我不是那個小小的認知中的“我”,我其實不是那個被人間規劃和成長起來的我以為的“我”,我原本是大的意識體中的一部分,我原本是合一的,完美的,無所不能的,但因為來到了人間,我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完美和真實。
所以,我想要回去,我想要回到合一的狀態,于是我就要突破自己,突破那個小小的“我”的小圈子。人間還在繼續,“我”的人生還會繼續,直到以這個名字生活在地球上的這個生命的終點。但是,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活:
歡喜地活!感恩地活!活在每一件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之中!
活得簡單!活得通暢!跳出每一件事情旁觀著自己活在其中!
我決定,要清醒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