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練習是從2023年7月1日開始的,那一天是個周六,于是我也選擇了2024年2月17日,也是個周六,開始我長達兩個月的練習。加油!
【早1】
~關于練習的態度:輕輕松松地進行練習,不要抓得太緊,不要太認真,不要太嚴肅,這樣效果更好。如果時間過得很快就很好,因為時間過得快,說明你很享受這個過程。
~練習“在”的瑜伽(一兩分鐘):只是“覺”,單純的覺;只是“知”,單純的知;只是“在”,停留一會兒。
~理論
我們可以認識的世界只是現象的世界,如何認識?透過三個層面:
覺察--感官感知到的
感受--心里產生的情緒(無數多種,多個層面)
想法--念頭,可以回想(過去),可以投射(未來)
還有一個世界,是一個無色無形的世界,成為本體,這個本體不是在現象世界之外,而是包括這個現象世界的。
我們想看到這個本體,只能通過現象世界去看,是看不到的。如果說本體是“光”,而通過現象,只是遮住了光,或者投射了光。所以想體會到本體是不可能的。
但古代的大圣人們早已知道有一些打開、解開的觀念,就是要感知到本體,就是要打開、放過、自在,把它們當作一個工具。(它們,我理解就是覺察、感受和想法)
具體的方法就是當每個覺察,每個感受,每個想法來的時候,讓它們自由來去,不去干涉它們。讓它們輕輕松松膨脹,打開它們,到哪里?到它們自己。(上面這句話我還不太理解。)只是輕輕松松的,最多就是歡迎,接待,接納和感恩,然后就能自然回轉到本體(真正的自己)上來。
~打哈欠和伸懶腰的練習。
#我在生活中體驗著上面的話。
當我清洗海帶時,我感覺到它滑溜溜的,這是一種覺察。這是當時一剎那的感受,就是那個時候就來了,突然來了,沒有預警。博士說的不去干涉它們,是不是就是發現它來了,就結束了,不需要有更多的想象和思考。
如果我就是有了想象和思考,如果我從滑溜溜的覺察中帶出我不太喜歡這種感覺,這種讓我覺得不舒服,這時候就到了感受層面。既然來了,也就看到它就可,不需要有更多的想象和思考。
如果我就是有了想象和思考,我想到也許是過往的哪個事情讓我把這種感覺和某個想法聯系起來,打個比方,是過去小時候媽媽讓我做了太多我不愿意做的家務,那么就看著它來了,就結束了,就好了,不需要總是想,一直想,直到陷入。
即使我已經陷入,什么時候發現了,就跳出來即可,沒有埋怨,沒有自責,就放過它!
哇塞,我們的腦袋真的是很強大啊,一個海帶,可以帶出無窮無盡的思考和想象。就這一個東西就能給我產生好多煩惱了,更別說還有很多很多人事物,那么我們的頭腦會產生出無窮無盡,無限大無限大的想法,無限多無限多的煩惱??!
所以,一層一層回到當下:比如,覺察到海帶是滑溜溜的,就到此為止,結束;如果結束不了,想到自己不太喜歡這種感受,就到此為止,結束;如果結束不了,就想到小時候被媽媽要求做事的體驗不好,就到此為止,結束;如果還結束不了,甚至陷入其中,就等到自己發現了,就抽身出來,就好!嗯,就是有很多很多層回轉的機會,就看自己在哪一層回轉。
即使我還是陷入頭腦的想法,那也沒有關系,對自己只有覺知和接受,接受所有狀態!#
#所以,我理解的是,對于這個現象世界的一切,都是覺知和接受,觀察它,然后接受它即可,無需其中更多想象。
當然,可能這需要我作為當事人的觀察(包括覺察、感受和想法,其實就是觀察我的感覺、情緒和念頭),同時需要本我的臨在(就是本我在旁知道我在觀察)。這一點還要慢慢去體驗……#
#再說一句:目前我的觀察是,對于海帶的部分,我覺察到它滑溜溜,最多有微小一點點不舒服,到這里就結束了!#
【早2】
~再次提醒飲食和運動的部分。
飲食:吃飽,吃好,吃得清淡一些,脂肪多一些,淀粉、碳水化合物,以及加工類的食品少吃一些!多用好水,多吃元素類,多吃蘑菇類,多吃纖維類的食物。希望能帶到日常的生活中。
運動:有氧運動,有一些運動的練習視頻去學習。配合呼吸練習,多一些腹部,多一些肋間肌的動作。注意有沒有一些固定的無意識的運動動作,打破它,打碎它,然后用一個新的模式,建立一個新的回路。
#我在網絡上查了一下這些推薦的食物。
膳食纖維含量較多的食物,包括蔬菜如芹菜、菠菜、竹筍、辣椒、菜花等;水果如櫻桃、香蕉、石榴、蘋果、火龍果等;五谷雜糧如麩皮、玉米、燕麥、蕎麥等;還包括部分菌類如香菇、木耳等;豆類如黃豆、青豆等;堅果如花生、核桃等。
含有脂肪的食物,包括各種烹調油類,比如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橄欖油、芝麻油;堅果類的食物,比如核桃、榛子、松子、開心果;動物的肉類;還有蛋類的食物。#
#我今天做了深蹲運動,昨天感覺到自己深蹲之后有點重心向后傾,有點站不住,就按照視頻中老師教的,前面扶著東西輔助。今天感覺到還是有些這種情況,但我看得比較輕了。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慢慢地做,慢即是快,并不是多做就好,反而是慢慢地體會,給自己的鍛煉更多。于是我決定每次就做九個,三個1,2,3,慢慢地深蹲。#
【中】
~理論
我們仍然是想獲得什么,想得到什么領悟,想得到什么體驗,我們會與別人比較,怎么他有那樣的體驗,我是不是很遲鈍,我沒有,這些是我們目前的常態,表面都懂,但是做不到,很快回到小我,下一秒就徹底忘記。
其實我們從來就在本體,就沒有離開本體。
一個問題是:我在觀察自己,同時我在觀察世界,兩者會矛盾么?是兩個體么?如何運作呢?先提出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自己去參。
“舌抵上腭”是一個法門,活躍副交感,放松整個身體,可以讓呼吸慢下來,可以拉長呼吸。靜坐做到深處,就是呼吸慢下來,并且自然地舌抵上腭。而我們現在把這個結果帶到最前面。如果我們能一整天做下來,那么我們已經在達到放開、自在的境界了。
#我對博士提的要參的這個問題的體會是:不是兩個體,是一體的,就是同時即在觀察自己,同時也在觀察世界。#
#我做“舌抵上腭”的體會是,短時間可以,長一些時間會覺得舌頭有點兒累,有時有口水,就咽下去。想到了就會做一下。#
【下】
~進行諧振式呼吸的練習。
從1分鐘6次,到1分鐘5次,到1分鐘4次,磬聲吸,鼓聲呼。吸完或者呼完時間沒有到,就自然屏息即可。
#做諧振式呼吸對于我來說還比較輕松,之前看著書就練習過!#
【晚】
~Om,Aum練習
蓮花手,唱誦“Om”,好像Ong的音
雙手合十,唱誦“Aum”,好像Ah+m的音
~最誠懇的禱告
用自己的方式禱告,可以把這幾十天的共修的期待帶出來
#我沒有禱告的習慣,我就是表示感恩,感恩我的祖先,感恩我的祖父母,感恩我的父母,感恩我的同輩人,感恩我的兒子,感恩我的娘家親戚,感恩我的婆家親戚……#
~諧振式呼吸,1分鐘5次,做了幾分鐘
【結束】
感恩今天,感恩自己!今天完成了第一天的練習!
總體比較順暢,也比較輕松,只是時間上還需要調整!
今天做很多練習時,比如結構調整的運動,或者諧振式呼吸時都感受到了大腿內側有熱熱的感覺,有時也感覺到腳底的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