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里燉湯,買了湖北洪湖的粉藕。
我媽媽是湖北人,我從小每當寒暑假就去湖北,連我在家說的話,都是湖北話,可見我和湖北的淵源。
湖北的藕煨湯,是用很大很深的瓦罐一樣的容器煨的,俗稱“吊子”,只有家鄉的人知道。
而吊子煨出的藕,原料是洪湖的粉藕,加上吊子的火候,幾個小時,煨出來的藕必是粉的。
離開湖北很久了,很難吃到家鄉的藕。這次,是兒子嚷嚷著要吃粉藕,于是我在網絡商鋪里搜尋著號稱有湖北粉藕的賣家。
說實話,有了網絡,買東西是方便了,但東西的品質是很難保證的。
我挑選了一家,有還可以的評價的,其實一樣,有了網絡,東西是多了,但是評價假的也多。
就想買著試試看,店家發來了藕,還附上了煨湯方法,聲明一定要用高壓鍋狠命地壓才會粉,用砂鍋或其他鍋都不行。
我就想試試看,用砂鍋,如果不粉我也認了,就當是脆藕吃吧!
結果是,還可以,有些粉,但沒有我小時吃的粉,我覺得還滿意!
就是這次煨湯的過程,煨了兩小時后,兒子嘗了嘗,說不粉,硬。
然后,我就再加水煨。
過程中,我突然想到之前用砂鍋做蜜紅豆,通常煮紅豆之前必須要泡上一兩個小時,這樣才比較容易爛。但是看到一個人分享老人教給她的方法,就是煮五分鐘,燜二十分鐘,這樣三次,我就這樣試了試,每次燜完去撈一點兒嘗嘗,就發現一次比一次軟爛。
我想,我也可以這樣試一試啊!
于是我也嘗試著煨了半個小時之后,停下火來,燜上半個小時;再煨半個小時,再停火燜;如此反復。
我突然想,我們過去總是一個勁兒地用火燒燒燒,好像火越大就越爛似的。但做飯做得有經驗的人知道,有時候要改成小火燉,慢慢地燉,才能燉得軟爛。真是事事都如烹小鮮啊!
而這次不僅是改小火,而且適時要停下來,發揮砂鍋的優勢,慢慢地燜,這樣才能燜出粉的效果來。
就像我們做事情,總是要做、做、做,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但其實空下來,停下來反而能做得更好。
也像教育界的某些人提倡,不要把孩子的時間被眾多的課外班塞滿,要給孩子們空當去發呆,說想象力和創造力要從空閑中來。
對于上班族更是這樣,提倡大家空下來閑下來,甚至說國外某某處有一個供人使用的“發呆亭”。
都說中國人講究“留白”,無論是中國畫,留白帶給我們的意境,還是中國的音樂,留白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
甚至于,學習把自己的心定下來,也不是腦子不斷東想西想,念頭不斷四處翻飛,也是在追求回到自己的心,觀看自己的念頭,去找一找念頭與念頭之間的空當,回到那個純粹意識的狀態,而且說越長時間越好,甚至會重新開發我們的大腦。
沒想到,一個很平常的做飯的一件事,也是隱藏著很多很大的智慧啊!
“小中見大”,就好好地生活,好好地過好每一個瞬間,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