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仍然在讀《金剛經(jīng)》,跟著臺灣的楊碩誠老師。
同時在看心路的入門書《坦呈自我》,講到了人在地球上出生之后,是在長大的過程中,在預先設置的環(huán)境中,如何一步一步給自己設置了障礙,形成了錯誤的生活信念的。
于是做了一首詩:
人心本無相
成長生諸念
待到某時醒
從此無相行
還想著變成八句,能更清晰地表達想法:
人心本無相,純粹來世上;
成長遇各境,生出諸念相;
終究有一刻,恍然突然醒;
于是從此后,不再負相行。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部分,說的是人本自具足,人本來就是FO(覺悟的人),但是人說我要成為覺悟的人,于是拼命地去做,去做,再去做,其實是自尋煩惱罷了。因為人本來就是覺悟的人,所以無需去做,而是帶著覺悟的人的心去行就好。
理解的是,人本來就是覺悟的人,但是自己不滿足,自己不知道,自己還要成為其他,其實告訴我們的是,你本就是,你本具足,只要做出你本來的心境可以做的事情就好,無他!
之所以自尋煩惱,就是指自己認為自己不是,于是拼命去找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是。
突然想到了小時候看的日本的動畫片——花仙子,小蓓出門去尋找七色花,去了很多地方去旅行,去尋找,認識了很多朋友,做了很多事情,最后回到家中,然后發(fā)現(xiàn)七色花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
同樣的流程,人,出門去尋找真實,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老師,認識了很多朋友,做了很多事情,最后安住在自己這里,然后發(fā)現(xiàn)真實就在自己的心里。
同樣的流程,人,出門去尋找真正的覺悟,去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老師,認識了很多朋友,做了很多的修行的事情,最后安住在自己這里,然后發(fā)現(xiàn)覺悟就在自己的心里,自己就是覺悟的人,自己想找的那個人就在自己心中。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去做?
以圣人之心境做事,以覺悟者之心境做事,以FO之心境做事。
覺悟的心說,一切都是浮云,一切皆是虛妄,一切解釋夢幻泡影。
于是,用浮云的心態(tài)來看,以虛妄的角度來看,以夢幻泡影的方向來感受。
只是,人已經(jīng)習慣于自己的色想行識的方式,人早已忘記真實的自己。
于是,通過經(jīng)典,通過受持讀誦,通過圣人的講解,提醒自己,真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