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書會,我勇敢地表達了自己!
繼前日母親節我找到了愛自己的最好禮物就是“看見自己”后,今天在讀書會上,我勇敢地推動伙伴們去看到真實的自己,看到彼此的不同!
我之前做了一丁點兒的鋪墊,我說到我自己在觀察自己,探究自己的過程中,還拿了一件事情做例子,說到比如我希望多一點伙伴參加某一練習課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很多:
可能是希望多一點人,做活動比較好做;
也可能是希望大家做了練習后,可以在課堂上做得更加順暢;
也可能就是因為我組織的活動,希望多一點人,否則沒人,那多沒面子……
原因有很多種,但是我們需要對我們自己負責,我們自己要清晰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希望更多伙伴參加。
當然,有時候不必非要找出原因來,除非有的時候有這個需要,比如起情緒的時候,比如起沖突的時候,就有必要對自己真實,因為這是我們成長的必經道路。
而讀書會的氛圍,讓我覺得是安全的,我真實的原因就是想讓伙伴們真正地看到彼此,于是我就引出了上次的“要刷油漆不參加讀書會”的風波。
說是風波也許并不準確,其實是我自己心里有的風波,但經過今天的溝通之后,才知道,其實在另一個伙伴心里也是風波,而在第三個伙伴那里,是完全沒有任何情緒的。
整個過程中,我(第一人)先表達,然后是在我的風波里是當事人(第三人)表達,接著另一個伙伴(第二人)也表達了她的想法。然后就是我們輪流去表達出來我們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讓彼此看到不同。
結果發現,第一人和第二人有比較類似的看法;第三人覺得自己完全沒有情緒。這里沒有對錯,也不是說兩個人看法相同就是對的,第三人就是錯的,只是表明碰巧第一人和第二人的想法比較類似而已。
說了一輪之后,當第三人舉例子表示,其實她覺得我們倆的反應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看法所致。我寫到這里突然察覺到,其實在這個時刻,我是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沒有被對方接納到,所以才會有了后面的行為。所以,其實我們人與人溝通的重點,并不是對方是不是認同我們(雖然也希望對方認同,但是這個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們有了情緒,對方接不接納。沒錯!我確實感受到我們倆的情緒反應被第三人否定了,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動作。
然后,我又試圖再一次表達自己,想要通過清晰的表達,讓第三人理解我們倆真正的想法。(這里,我也可以再次審視,我只是想讓她理解呢?我還是有想要讓她認同的無意識的心理?)
我說,我只是感覺到她在跟我們表示出詢問的意思的同時,其實已經做出了決定,但我們都以為她是真的在詢問,以為還有余地。結果她直接不顧我們的回復,直接就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去做,就讓我們覺得不舒服了,覺得自己沒有被尊重到。而她覺得這沒有尊重和不尊重的問題,是我們想多了。
而后,她拋出問題給我,說是不是我就是非要按原定計劃做才可以?
第二人幫我回答了我的問題,與我想的是一樣的。
從第三人的問話的內容看,確實她沒有理解我的真正含義,即使在我第二次想再次闡明這個問題時依然沒有理解。
整個過程中有了很多個來回,我覺得雖然我仍然沒有把握最終第三人有沒有理解我們倆的共同感受,但是我有幾個看見:
首先,第三人雖然是詢問,但是她可能已經有主意在先了,并且也會按照自己的主意去執行,可能只是告知,不是征詢意見;(這里,沒有任何評判,只是更了解了第三人,會這樣做。而可能我自己選擇的方式是會清晰地表達,是告知就說清楚,是詢問就代表可能可以調整。只是兩種方式而已,不做好壞評判。)
其次,第三人給我了一個對我的看見,我覺得特別好。我當時說,我覺得我沒有憤怒,我覺得我只是不舒服,當然也可以說極不舒服。但是她告訴我,她感覺到了我的憤怒,而且這個氣場很大。雖然很讓我詫異,但是卻是另一個角度對自己的看見。(正好剛剛讀到心路中關于憤怒的議題,剛好可以協助我去探究一下我的憤怒,感謝伙伴們!)
再次,就像第三人伙伴說的,我和第二人都是比較在意讀書會的,而第三人比我們的渴望程度都輕一些,她覺得有也可,沒有也可。
另外,第三人還說出了一個對我的看見,我也覺得挺有意思。她說,我就是內心有我的標準,然后會拿這個標準去套每一個人,希望每個人都按照這個標準去做。如果不按這個標準去做,我就會不舒服。我覺得,我過去確實是這樣,希望所有周圍的事情都在我意料之中,如果事情不是按照我想的去發展,我就很難受,但是我以為,我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既然伙伴給我了這個反饋,不如就關注一下看看,看看是不是這么一回事!
還有一點,我必須要說,就是第三人還提到說,雖然我表面上很注意用詞,但是內里的力量還是滿足的,情緒還是蠻大的。我聽到了卻很高興。為什么呢?因為除了今天讀書會的開頭,我刻意從自己最近體會到的“對心靈負責”一句話開始引入,后面的整個溝通過程中沒有任何刻意,比如刻意使用不傷害他人的詞語,或者刻意用對方能接受的詞語,而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說,真誠的表達,完全沒有特意選擇用詞。而從伙伴這次的反饋來看,我確實現在自己變得柔軟多了,已經可以無意識地去和別人溫和地溝通了,讓這種平和的溝通成為習慣,這是我自己的一個進步,也是我這次的看見。
最后,就是通過前面的看見和探究,我發現了其實溝通的順暢與否,并不是決定于溝通的雙方一定要認同對方的內容,而是決定于溝通的雙方是否能夠接納對方的感受。所以,就像海靈格的《看見》一詩中,只有你看到對方的行為的意圖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時,才真正看見對方了。所以這次的讀書會,也讓我感受到了,當我被對方看見了,就沒有情緒了;而當我不被對方看見,我就會有情緒。當然,我目前的狀態就是這樣。(給我也找到了一個想去的方向:就是多多看見自己,多多尊重和接納自己的感受,當看見自己的時候多了之后,我就不需要對方的看見了。哈哈!)同時,也更多地去理解他人,從理解對方的感受著手,而不是僅僅關注在內容上。
最后的最后,再補充一點,第三人對此事的反饋,讓我看見了我也是經常這樣做的,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推擋,是無意識地對自己的一個保護,當時心就緊縮了,緊縮的當時就無法對自己保持開放的態度,就不容易傾聽到別人,于是就無意識地在溝通中設置了障礙。這也是一種看見吧!
感謝伙伴們,感謝讀書會我們仨的直接表達,這都是幫助我們看見我們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盡管會讓人不舒服,但是人生就是在不舒服中得到的成長更大。
衷心地感謝伙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