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一見星空

第四十六章得失一生

秋分后的某個清晨,我站在村口的老槐樹下,看見西邊田壟褪去了金黃外衣,東邊院墻卻壘起玉米與南瓜的城垛。農人把沉甸甸的果實搬進倉廩時,總要在門檻上輕輕跺腳,仿佛要把沾在草鞋底的泥土還給大地。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動作里,藏著中國對“滿“與“空“最樸素的哲學認知。

秋陽穿透竹篩,在青磚地上織出斑駁的光影。辣椒串垂成朱紅的瓔珞,玉米棒疊出黃金的屏風,連屋檐下的葫蘆都鼓著圓潤的肚子。這般豐盈飽滿的景象,恰似《齊民要術》中記載的“五谷豐登圖“。但若細看墻角竹筐,會發現每個南瓜都帶著道淺淺的刀痕——這是農人刻意留下的記號,提醒自己莫要貪盡地力。

村東王老漢在挖最后一壟紅薯時,總要在土坑里埋幾塊塊莖。他說這叫“留種“,聲音里帶著祖輩相傳的敬畏。這種近乎固執的克制,與《月令七十二候》中“季秋之月,蟄蟲咸俯“的記載形成奇妙呼應。大地不是無限索取的倉庫,而是需要呼吸的生命體。

江南水鄉的曬秋場景最具禪意。雪白的棉桃在竹匾上綻開時,老嫗會特意留下幾朵棉絮不摘,任其在風中飄散。這些游絲般的白絮掠過祠堂飛檐,倒像是天地在素絹上揮毫的留白。

三星堆青銅神樹上的九只太陽鳥,定格了先民對永恒豐收的渴望。但考古學家在祭祀坑里發現的炭化稻谷卻告訴我們,古蜀人早已懂得用焚燒祭品的方式維持生態平衡。這種將最珍貴的收成還給天地的行為,暗合《道德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智慧。

敦煌榆林窟的唐代壁畫里,飛天手持的寶瓶永遠微微傾斜。藝術史學家認為這不僅是美學考量,更是隱喻“滿招損“的東方智慧。就像蘇東坡在黃州墾荒時寫的“自笑平生為口忙“,文人放下筆墨扶犁時,方知天地間沒有不勞而獲的圓滿。

日本茶道中的“殘月“意象最能詮釋這種哲學。千利休設計的竹花入,必定保留竹節的天然缺口。他在《南方錄》中寫道:“器物太完美,反而失了與天地對話的孔隙。“這種審美取向,與莊子“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的洞見遙相呼應。

終南山下的柿子林每到深秋就掛滿“燈籠“,但修行人采摘時總會漏摘最高處的果實。他們說那是留給山雀的冬糧,也是留給自己的功課。這種充滿靈性的取舍,讓人想起臨濟禪師“隨處作主,立處皆真“的教誨。

太湖石“皺、漏、瘦、透“的審美標準,本質上是在歌頌“空“的價值。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真正的雅士賞石,“不在其質堅,而在其氣通“。這恰似人生至境,不在于填滿所有空間,而在于保持靈魂的透氣性。

去年在徽州見到的場景最令我動容:霜降后,村民把最后一茬菊花摘下,卻任由枯萎的花莖立在田里。他們說這些莖稈能蓄住地氣,待來年化作春泥。這種輪回觀照下,失去不再是終結,而是另一種形態的擁有。

暮色漫過曬場時,老農開始撒掃庭院。金黃的谷粒歸倉后,空蕩蕩的曬簟上只余幾莖稻草。但我知道,當冬至的糯米香飄起,當立春的犁頭破開凍土,這片留白的土地又將開始新的敘事。或許生命的真諦,就在于參透滿與空的永恒交替,像二十四節氣般坦然接受枯榮,如長江水般欣然擁抱盈虧。在這無始無終的圓舞曲中,每一次失去都是得到的倒影,每一處空白都是圓滿的留位。

千葉鴆羽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氏县| 拜泉县| 渑池县| 勃利县| 毕节市| 呼伦贝尔市| 永宁县| 顺平县| 蒲江县| 望都县| 阳高县| 团风县| 虎林市| 醴陵市| 巧家县| 志丹县| 延庆县| 龙江县| 舞钢市| 合山市| 儋州市| 彭泽县| 繁昌县| 桦川县| 板桥市| 沙洋县| 娄底市| 齐齐哈尔市| 松江区| 朝阳区| 庄浪县| 泸水县| 崇左市| 红安县| 湾仔区| 蕉岭县| 望都县| 金寨县| 涞水县| 新泰市|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