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鵝丘后,我開始慢慢喜歡上這里的生活了。老實說,這里除了離父母遠點兒,其它方面比我的老家好很多。在老家,燒火做飯用的都是莊稼桿子:玉米桿、大豆秧,甚至是樹葉,一頓飯功夫能燒好大一堆東西。這些東西不禁燒,所以平時我們都很節省,夏天時基本上就燒兩次(早飯、晚飯),做完飯就熄灶,冬天也不敢多燒,所以屋里也冷,我們總是挨凍。這里就不同了,做飯用的都是木頭,一籃子木頭就夠燒一個小時,飯后再往爐子里放點兒樹根,一個晚上屋子都是暖呼呼的。
我很喜歡這邊的火墻,就像現在的暖氣一樣。爐子點著了,火墻也慢慢地跟著熱了,天冷的時候,從外面做事回來,整個人冷颼颼的,往火墻上一靠,很快緩過來。我家的火墻、火炕都是我老公搭的,用了好多年都不堵。我那時沒什么事,總愛在火墻邊坐著,一邊說話,一邊看電視,暖洋洋的,感覺很舒服。現在住了樓房,家里都是暖氣,雖說也不冷,可是沒有火墻暖屋的那種感覺了,我也老了。
之前和你們說過,我們在這邊就靠伐木過日子,所以手頭總是很緊,女兒們上學后,我們的手頭就更緊了。為了能讓日子能寬松寬松,我沒少想辦法。起先我注意到,鵝丘這個地方沒有人養雞鴨鵝,可能是林場的緣故吧,這里的人以豬肉、牛羊肉為主。我想辦法托人買了一批雞鴨鵝仔回來,用飼料、菜葉養著,不出四個月就能出欄,而且每一只的重量都達到了七、八斤,有的竟重十斤。
我讓我老公在門外掛好招牌,賣雞鴨鵝,每只50元,大小不計,早買早劃算。你別說,這個廣告還挺不錯,牌子掛出去沒多久,就有人上門買,那一批雞鴨鵝最后陸陸續續都賣出去了,除去飼料費、幼仔費,凈賺一千多塊錢,把我們樂壞了。世上的事就是這樣,凡事你不做他也不想著做,你去做而且還做好了的時候,別人就都涌上來了。看我養雞鴨鵝掙錢,林場有人眼熱,第二年好幾家都開始養雞鴨鵝賣,這么多人一起競爭其實也賺不了什么錢,所以我就不養了。
不養雞鴨鵝了,家里的條件又回到從前。剛剛有點兒起色的日子就這么回到原點,我不甘心,還想再做點什么試試,想來想去,我看上了流動小販這個行當。這個在我老家也有,那時,每逢初一、十五,或是到年節時候,總能看到小販們挑著擔子整個村子叫賣,他們賣的東西各有不同:日用品、花生瓜子、水果蔬菜等,很受歡迎,而且這種買賣還有很大的優點,那就是成本少、風險小。我想我可以試著做一做。
說干就干,我先讓我老公編了兩個籃子,又做了一個扁擔,把工具備齊了,然后開始仔細考慮販賣的東西,比來比去,我最后決定賣熟食。鵝丘林場這邊的人多為單身漢,他們平時沒活干也不愛做飯,總是買著吃,我看準他們的需求,在家鹵制了不少雞頭、鴨腸、鵝掌這樣的小食,挑出來沿著整個林場叫賣。剛出來時,也挺不好意思的,挑著東西走也不說話,別人問我干什么去,我才回答“賣熟食”,弄得人家都樂了,這樣哪能賣出熟食呀?
我自己想想,也是,買東西不出聲還叫賣東西嗎,既然要賣熟食,就得豁出去喊叫。就這樣,我開始招呼賣貨了。生意比我想象中的要好,我賣熟食,每天都能掙個幾十塊,雖說不多,但起碼夠一天的花費了。我做的熟食,我自己都舍不得吃一口,我老公卻總要吃,經常趁我不注意的時候拿些偷吃,以為我不知道。其實我做的東西,總量有多少,我心里是有數的,只不過,我覺得和氣生財,一家人少生氣比較好,所以就不計較了。
不過,這個營生也沒做多久。后來鵝丘擴建,來干活的人更多了,這里先后有了好幾個小賣店,還增了幾條去往圖強等地的客車,人們買東西方便了,我的生意自然就差了很多,再加上那時我因為去我婆婆家不小心折了腳,不能多走路,所以就在老公、女兒們的勸說下停掉了這個營生。雖說有點舍不得,可到底也是力不從心了。
現在想想當年折騰賺錢的事,心里還是很得意,從白手起家過到現在有房有車,也算很不容易了,當然心里也有點兒遺憾,如果當年身體允許的話,我可能還會繼續做下去,也許會比現在更好,這也說不定。不過,做人應該學會知足,這樣才有幸福感,我有今天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