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粥出生于蘇南的一個小鎮,背朝長江、面朝古運河;僅一趟公交車經過的柏油馬路,頭尾兩站路的距離。
90年代的小鎮,坐落著幾家國營工廠,以及圍繞工廠建立的宿舍樓/生活區。鎮上的人基本都是這幾個工廠里的職工,他們在這里工作、生活,大多數人也許一輩子沒有踏出過小鎮。除了馬路兩邊的工廠和生活區,還有就是古運河兩岸的農田和自建房居民。鎮上只有一個供銷社商場,主要銷售一些生活日用品。
小鎮離市區40分鐘的公交車程,粥粥高中之前基本沒有去過市區,印象深刻的有三次:一次是作為優秀小學生代表,參加區里舉辦的夏令營,也是那次粥粥第一次知道了“階梯教室”這個詞和它的模樣;一次是她去市里的新華書店,想看看有沒有她想買的參考教材;還有一次是初中班級晚會,每個人交五元錢,她和另外兩個同學去市區的商場買了好些零食回來分發大家。
粥粥對于小學五年級前的記憶是模糊的,只有零星的幾個畫面:一年級選班委,有個學習委員候選人,一個男同學,她不同意,給老師說的理由是他跟女同學打鬧,拉拉扯扯,行為不端正;二年級口算比賽,別的同學都交卷了,她的抓耳撓腮,恨不得把腳趾頭搬到桌子上一起點算;三年級開始老師讓寫周記,老師點名表揚并朗讀的日記就一句話:今天是我第一次寫日記,我很開心。她的第一篇毫無創意地編的是扶老奶奶過馬路;四年級,她被選為校廣播電臺播音員,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廣播,她至今記得她開頭的第一句話:請各班停止早讀,請各班停止早讀,紅領巾廣播臺現在開始播音…也正是在廣播臺,她第一次見到了他,隔壁班的班長江淼:大隊委,校草,斯文清秀,笑起來眼睛彎成一彎月的男孩。
五年級因為周邊鄉村小學融入,學校重分了班,她和江淼分到了一個班,江淼依然是班長,她成了數學課代表。
誰能想到當年那個口算比賽做的汗流浹背的小女孩,自從被老師隨機點作數學課代表后,好像突然開竅般蘇醒并一路開掛,每次數學都是滿分;有幾次考前,江淼笑著對她說:100分在向你招手~
可當她進了鎮上的初中,卻發現昔日你追我趕、暗暗較勁的小伙伴們都不見了,其中也包括江淼。原來,因為鎮上的教育資源貧乏,一些有關系的同學父母都想辦法把他們轉到了市里或者其他縣鎮讀初中。
從孟母三遷到如今一線城市動輒10萬/平方米的學區房,家長們在教育上從來都是竭盡所能。
粥粥的父母也盡力了。那年鎮上工廠招工,粥粥的父母從偏遠的縣郊來到鎮上工作,那時粥粥才四歲。許多年過去了,她的父母和她絕大多數同學的父母一樣,依然是鎮上普通的工人,拿著微薄緊湊過活的工資;他們也沒有關系人脈,車間主任也許已經是他們能交流上的最高職位。
小升初前,粥粥的媽媽也在為她的轉學想辦法。她找了她的妹妹,也就是粥粥姨媽,她在隔壁鎮上一家大型國企工作。
隔壁這個鎮(也就是公交車下幾站的一個鎮)更繁華熱鬧:有大型能源國企,有配套的商業區、生活區,幾乎不用去市里就能解決生活必需。這個鎮上每年會有趕大集,粥粥小時候跟著大人也去玩過幾次,真真是音響開到最大、鞭炮噼里啪啦,人頭攢動、接踵摩肩;特別是刮獎區,獎臺上嶄新的小轎車,仿佛召喚著人們——再刮一張就能把它開回家!
粥粥媽想把粥粥轉進這家大廠的子弟學校讀初中。因為廠里有錢,學校的師資很好,還有些特級教師。粥粥媽讓妹妹給牽線搭橋,拜見他們廠子弟學校的中學老師。粥粥不清楚她媽媽是否見到了那位老師,還是只是托姨媽去問了話,但她記得媽媽給她說:那個老師說,只要小升初考到195分以上就可以來這里讀。
后來粥粥小升初考了全校第一,197分,語文98,數學99。但她并沒能進那所子弟學校初中部,還是留在了鎮上。多年后,粥粥才懂得,很多事情,能說出口的要求條件,都只是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