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無法施行的必修課
最近的一則新聞讓人壓抑得喘不過氣來,我完全不能想象兩位當事人的父母心情。一代入,心疼得無法呼吸。不由得用手加大力氣地按壓著自己的胸口,似乎這樣便可以讓心不往外流淌鮮血。
世界怎么了?社會怎么了?年輕人怎么了?我知道自己應該問的不是“怎么了?”而是應該問智慧的人們如何以制度或政策來引導,來改善!——從而讓類似的悲劇不要發生。
最初,遇到類似的傷心事件,我簡單的思維著:我們是不是可以發布一個政策,只有心智成熟,學會了如何做父親母親的人,才準予其生孩子。提議開辦一個培訓班,讓每一個新婚夫妻免費去學習,只有順利結業的人,具備正確做一個合格父親母親的人才能拿到“準生證”似的本子,回家生子、育子。如同,你通過考試,學會了開車技能,擁有了駕駛證,才能開車一樣。
朋友聽了我的提議,笑著搖了搖頭:“你這看似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剝奪了每一個人天賦的做父母的自由。把這樣神圣的權利交由一個機構來判定。再說了,什么機構以如何的手段加以監管,才能行使好這樣一份人本賦有的權利和擔當起審核合格與不合格的責任?”
是的,在社會的發展中,有些問題出現后,如果立馬作出相反方向的糾偏,糾偏后的時光再向前推進10年、20年,新的問題又會出現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如何適時修正方向、保持正確的航道全速前行?
前幾日觀看的電影《涉過憤怒的海》里,苗苗、娜娜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倆人父母均是離婚狀態。這部影片太過于沉重,我并不想推薦給朋友看。
離婚。離婚是婚姻自由的一個體現,離婚率較之往年應是數據攀升的態勢,這是社會走向更自由更民主的表征,卻也凸顯出了“離婚后的孩子教育”這一難題。幸福的家庭于一個獨自的男人(女人)而言,較為簡單,找到一個愛你的人你也愛她(他)。但是對于這兩個人生下的孩子來說,“離婚”后的自己就變成了無根的浮萍。自己血脈相依的唯一的父親和母親要分開,并都將獨自重新組建自己的家庭。弱小的自己如何選擇跟隨?如何繼續保全自己的父愛和母愛?如何健康快樂的生長?離婚是自由的,也是正常的。只是我覺得離了婚的倆人,既然選擇了離婚,遵循了自己的內心,那么在孩子的教育面前,就應該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遵循孩子的內心,凡事多一些細心和耐心,能夠以孩子的內心為源點,以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我聽到同學說過他見到的一幕:“我真心佩服我現在的妻子,她在她的女兒面前常常會提起她前夫的好。諸如,她會告訴女兒,‘你爸爸很愛你的。就是他這個人在工作上太拼,全心撲在了工作上,那股子認真嚴謹的勁,這一點還是蠻讓我佩服的。'”在孩子高中期間,她和前夫發生了矛盾,但她獨自忍受,并不跟孩子絮叨。她覺得那是她和丈夫的事情,她自己應該承擔,而不是孩子需要擔負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希望他的爸媽中有一個人是壞人,一個人是好人。離婚沒有錯,但離婚應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不能讓孩子整日在“我的爸”和“我的媽”是你死我活的對立面中生活中。這一點,也許是國外的離婚較國內普遍的原因,他們那里分開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的相融性上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選擇勇敢地承擔起責任。離婚的孩子敏感,那么離婚的父母就應該更加智慧更加包容更加理性地面對自己的孩子,保證其不走歪路,能夠不缺愛的健康快樂的成長。
陪伴。快速運轉的新時代下,金錢作為價值體現似乎更容易更簡便。快捷又匆忙的生活讓每個職場人士都自顧不暇,多多賺金,給家庭多一些物質保障。然而,一個人的生長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在你一個心撲在工作中掙錢的同時,孩子也在對你的期盼等待里悄然成長。孩子不會站在原地等著你掙足了錢來陪他一起成長。他的5歲只有那12個月,過了,他便是6歲的孩子了。影片里小時候的娜娜在金爸出海鋪魚時,一個人躲進壁柜里畫太陽尋找安全感的那一幕。以及影片開頭,娜娜為了向苗苗證明自己對他的愛,一刀一刀刺自己,然后躲進壁柜里用自己的鮮血畫太陽畫草莓尋找溫暖時的結局。從小時候到離世而去,娜娜在世上存在的日子里,她的金爸陪了她多久?她的父母走近過她的內心世界嗎?一個孩子需要的肯定不光是錢?縱然錢能給予他們很多喜愛的玩具和快樂。但是父母陪伴著慢慢長大應該是每一位孩子成長中的剛需。在孩子成長里,家人們請不要缺席。
生命。生命無價。看了影片之后,我覺得,一個父母首先應該教會孩子的是,熱愛并保護好自己的生命。生命雖然是父母給你的,但這生命也是你擁有的獨一無二,無人能夠搶奪的寶藏。有生命在,生活便充滿了夢幻般的神奇,是無限種可能的創造。請愛惜好你的生命,并且好好地使用生命,讓其鮮活地在世間充盈、豐富且精彩。用你的腳步去丈量世界,用你的眼睛去欣賞七彩的絢爛,用你的耳朵去聆聽自然的聲音,用你的雙手去擁抱生活賜予的種種際遇。回到那則傷人心的新聞:一對清華畢業的高材生夫妻,丈夫親手打死自己的妻子,在倆個人才買的豪宅里。什么樣的矛盾,讓儒雅瘦弱的你一下一下殘忍的將一條鮮活的生命摧毀;你們倆的學識都那么高,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條沒有出口的絕路?生命是你們倆的,高智商的你們倆應該知道如何運用力量和聰慧去好好保護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對出現的問題并去好好處理好這些棘手的問題。緩慢地過渡、安全地平和處理之。擁有高學識的你們解得了那么難解的程序、算法、方程式。“生命無價”定律怎么就沒有用到了婚姻生活和工作雙贏里呢?以后的路,會有那么難面對嗎?難到了讓你以命償命。放棄你的命,還要奪人一條命。那曾是你深愛著的妻子呀?!如何下的手?
愛需要表達。愛,要善于表達出來。不一定是天天掛在口上直白的言語表達,可以是美好的祝福,可以是一個具體的表揚和肯定,可以是一個擁抱,可以是一份禮物……孩子們還小,他們未必能夠看懂父母深沉嚴厲的愛。每一個專屬于孩子的特別日子,都值得父母記得,并表達出你的愛。母愛為什么于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最難忘記的。因為母親是細膩的。常常在點滴的細節里傳遞著她仁慈又充滿溫暖的愛。比如:下晚自習回家后,端出的那一碗熱乎乎的面,削好切成塊的水果。
全面發展。金錢絕對不是一個成人價值的體現唯一方式;誠然,學習成績好,也不是一個孩子求學期間追求的唯一目標;當一名合格的家長,應該從小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先做好了人,再去做事情。當一個社會,不是簡易地突出金錢的作用力,人們成就感和榮耀感便會多元化,生活充滿可能性也會更豐富。人,或許有時間靜下來,會慢下腳步,走得更從容,更從心,更堅定;社會抑或會更和諧,更高尚。金字塔尖的孩子們,都是品學兼優的,他們從小到大乖巧懂事,聽爸媽的話,順風順水,一路高歌走到了最高學府,然而社會是復雜的,不是考高分就可以的純粹標準答案,不是非黑即白。五彩的世界里,挫折是難免的。小傷小磕容易成為他們邁不過去的坎。曾經出家的北大學子柳智宇在接受采訪時沒忍住淚水,說的那段話:“那是我生命中間最快樂的時光,我希望這段時光能夠被人所銘記;我希望在許多年之后,當我們回憶起這段時光時,有一些東西能夠記住他們。”以及他通過出家疏解了自己的心理問題后的悟:“來自成人世界的壓力摧毀了美好的世界”。別讓孩子在金字塔尖因為一點風雨重重摔落谷底深淵,請讓他(或她)如禾苗一般,沐浴陽光,經風歷雨,茁壯成長,骨骼硬朗,偉岸堅強地屹立在金字塔尖。
《是媽媽,是女兒》的歌曲是唱著,“放手如果是一門功課,媽媽一生沒考過。”可是,學校里的答卷,若是沒考過,不就是失敗了,沒過關嗎?難道,作為家長不能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嗎?難道,家長不能夠在孩子獨立長大后,學會一種躲在孩子身后悄悄愛的技能嗎?將曾經細碎的愛,變為智慧又不擾人的適度愛。“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對于已然長大成人的孩子們,父母們過好自己的生活,照顧好自己將要老去的身體,此刻成了他們的剛需。——“你需要幫助,家永遠在,我們是你最堅強的后盾。你不需要幫助,請放心去飛,奮力去拼,我們會照顧好自己。”
《涉過憤怒的海》的結尾是我惟一覺得踏實的地方,金爸一個人劃著木船靠近聳立在大海里的一個有風向標識的風塔。金爸從塔底內救起一直被自己關在此處的心理變態的苗苗后,沖其一聲怒吼:“滾!”。然后,鏡頭給向苗苗一個人劃著那唯一的木船向大海邊逃去,而金爸則一個人選擇了將自己留在大海中孤零零豎立著的風塔里。這個場景給我一個感覺:每個問題孩子都值得救贖,每個問題孩子的父母都必須反思和自省。孩子們身上散出的錯,是因為父母在他們年少無知時種下的因結出的毒果。如果失去了教育的機會,導致了問題孩子,后果的沉重無法相象。
獨生子女這一代,有兄弟姐妹的我們并不懂。但下一代孩子們也一樣,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都與父母們的長大環境不一樣。作為父母,試著培養自己的代入感——多多用孩提時的孩童之心,放在如今節奏快,競爭強,物質充裕,娛樂豐富的發展的當下時代里生存。體會孩子們的不易,理解社會的變化。在充分理解下,拔高自己的認知和體悟,向內觀,從自我身上出發蛻變、成長、成熟,智慧的以孩子們能接受的方式適時作出正確的引導,培養出心智健康的對社會有用對人有愛的下一代。
教育,莫失機。教育是人類精神層面上的傳承和延續,父母單身時可以率性,有了孩子,就成了一棵樹,扎根大地,用力活成孩子的榜樣。家庭里的每一個人聚力在一起,筑就了最小單元的一個生命共同體。肩并肩,手拉手,向上長,合力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