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下的“產物”
歷史的長河里,人類總是順著滾滾向前的流水里,昂首挺胸,闊步前進。河水是生命力的象征,人類在不斷向前流動的經歷中執(zhí)著地奔赴著更加美好的生活。
歷史的推進中,每個時代下的“產物”,很多,很多。隨著人類認知拓展和自然科技的進步,正確的,仍然是對的,是好的,或是在歷史的演變下變得更好,值得被人們銘記在心;不好的,某個時代下的短暫應激產物,即不合理的存在,在時代向前的浪潮下必然走向終點,被歷史“淘汰”。“淘汰”本身是必然,是優(yōu)化,是進步,是科學。但是其在被“淘汰”前的存在且滅亡的過程,是真相。這真相是群體下的一個人在真實的光陰下走過的每一分、每一秒。仿佛向前滾動的河水很清澈很晶瑩,可河流奔騰向前的過程中沉淀下的一些砂礫和泥渣,它們靜靜地平躺在深深的河床底部,丑陋、腐臭且黑暗見不得光。可,正是它們,以自己的身軀滋養(yǎng)著無數(shù)的微生物。對它們,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記著。不要忘記?不忘記“其”對“當年”那個時代的貢獻,不忘記這些因錯誤而不得已的存在,不要忘記這些短暫存在者的艱難生活,我想,我們的不忘記,我們的痛定思痛,便是對“其”這樣一個群體的最起碼的尊重。
《望鄉(xiāng)》電影最后,女主踉蹌著哽咽著,對著北方,艱難說出的那一句:“阿淇婆婆,她們面向日本長眠地下……”痛徹心扉,仍是念念不忘。那便是樹葉對根的情誼。
如果歷史曾經存在錯誤,正確的做法,不應該是淡忘、遮掩、抹除。我以為,勇敢正視,才是最正確的擔當。也只有敢于承認,勇于面對,這才是真正的踏實地邁出了糾正錯誤遠離錯誤的第一步。尊重歷史,尊重真相,尊重每一個存在過的人。比如,南京大屠殺;比如“南洋姐”。正視錯誤的存在,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讓活著的每一個人在緬懷受害者的痛苦時保持警醒,不再犯錯。
如果《望鄉(xiāng)》影片中尋找到的阿菊婆婆私人籌建的掩藏在森林深處被人遺忘的公墓真實存在,愿公墓里的她們有朝一日能夠在自家的國土上安眠。
每個時代下都會涌出很多或應需或應景的各種各樣的“產物”。愿時代下這些“產物”的生命力長久一些,意義更深遠積極一些,百利而無一害地為了整個人類幸福地活著,為了世界更加和平美好。愿河流沖刷沉淀下的砂礫和泥渣都能在蚌殼里長成熠熠生輝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