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在想,小時候的我們,會有像現在如此的憂慮么,也會有遺憾嗎?好像沒有。
在我的印象里,小時候的我們總是不在意塵土,卻又介意蹭到的灰。天氣好的時候,我們在泥地里嘻戲,玩耍。身上嘛,難免會拖塵帶土的,看著臟兮兮的。可每當我們蹭起灰,卻又很介意衣服上那塊灰白色的印記,總得起身把那層灰白色從身上拍打掉,好像因為這點印記就會被家長察覺,然后免不了一頓毒打又或是責罵。
這就很矛盾了。塵土是我們年幼時自由無拘束的證明,酣暢痛快的標志。可能我們總是灰頭土臉,衣服也不見得干凈利落,可是我們是小孩子,又或是城中村的人家,不在意這些。
小時候總是羨慕那些,能在外面暢玩很久的朋友們,而我有時會被“軟禁”在家,只能眼巴巴的趴在窗臺看著他們嬉鬧。可總是在外面玩耍的伙伴們,會被家長批評成不好的孩子,甚至是不讓與其玩耍。也許現在長大了,看著這些“條例”有點橫行霸道蠻不講理,但是小時候這些,就是會像規矩一樣,規矩著我們的孩童時代。
孩童時代的我們,快樂是很得以滿足的。可能就是街頭的喜羊羊造型的棉花糖,或者是回味無窮的椰子糖。我們有憂慮著什么嗎?也有吧,功課有沒有完成?還有多少沒做呢?當時覺得,把作業做完是最有成就的事情了。在同學面前,可以自豪的說出來,我寫完作業啦!然后就可以得到輕松的周末。有時候也會存在,現在看起來很好笑又獨有的一些攀比心,可能也只是屬于那個時代的我們。和同學會比之間誰作業寫的多,誰受了哪些嘉獎(老師獎勵功課或者一些評選,小紅花類似的這種)。你要是說,還會不會有別的攀比了,可能就只有年齡再大一點,可以偷摸著玩一些游戲的等級了,段位了。
那時候的我們,是在仰望這個世界的。我們總是抬頭去看比我們高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比我們高的樓房,還有風箏,以及天邊噴射的飛機。
是個怎么樣的濾鏡?
是一個只在乎當下,在乎昨天,今天,明天的。
我記得,那時候最害怕的就是母親生氣的呼喊著回家,最怕聽到的也是朋友那句,你媽媽叫你回家了。好像這句話,就讓我們本約定著一起遨游四海,情比金堅的我們,瞬間隔了一道海。他們在岸上歡快,而我卻被拖進了冰冷刺骨的海水里。
最擔心的是日暮的降臨,因為天黑了,我們不得不回家,再好的兄弟,鐵打的感情,也要在此分別了。兄不兄弟的另說,今天是務必得回家吃飯了。不然等會家里開飯還沒回家,就得被父母好生伺候一頓了。
“那我們明天見”!
“明天繼續”。
這是我們臨近分別時說過的最多的話。夜幕降臨,家家戶戶里亮起的燈火,是我們結束今天“戰斗”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