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媽夜里回了屋里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想到王大寶傳來的話就心里不安難以入眠,她反復琢磨當年和子吟第一次見面的情景。
五年前,吳家老人走了東邊空出了一間房。吳媽是個精打細算過日子的人,她想把東邊屋子收拾了租出去得些錢可以補貼家用,便差使兒子寫了個招租文貼在街上。
這招租文貼了沒幾天,一個陌生面孔不知從哪兒來的女娃站在她家門口,怯生生地說想要租她家東邊的屋子住。那時候的子吟面容憔悴,膚色不算黑但是微微發黃很是暗沉,身材更是瘦得跟竹子一樣,吳媽一看心想這是多久沒吃過飽飯了呀。吳媽以為她是因為鬧饑荒逃來茂城的難民,見她孤身一人年紀又不大,沒爹沒娘的著實可憐,想也沒想就答應了。多個人不就是多雙筷子嘛,吳家雖不是富貴人家但也不愁溫飽,即便女娃付不出房錢也無所謂了。吳媽心里盤算的好,一直到晚上吳長生回家,才覺得自己欠了考慮。家里有個正當年的男娃,就這樣不明不白的和一個沒結婚的女娃住在同一屋檐下,怕是對女娃名聲不好。若是以后子吟因此嫁不了好人家或者被夫家嫌棄可怎得是好。
吳媽是個直腸子,肚子里有事悶不到第二天,當下就去找子吟說。
子吟聽了吳媽的擔憂,覺得吳媽著實是個實在人,想著自己將來也是要靠吳媽幫襯著過日子的,更是應當將能說的說盡,自己不能白白拖累了吳家,他日若有什么事也能互相有個照應。
子吟的父親是在大地方當官的,在當地頗有些身份地位。在這樣的門戶出身,姑娘家本應是捧在手里的掌上明珠沒吃過什么苦的小姐。可偏偏子吟沒投到嫡母的肚子里,她是家里最不受父親疼愛的庶女,親生母親性格柔弱溫順,她們母女常年被嫡母苛待,被嫡姐欺負,日子并不比鄉下農戶里的閨女好過。后來父親為了自己的利益把她嫁給了有名的紈绔,本以為嫁了人只要在夫家低頭做人應有好日子過,沒想到夫家也是在利用她,最后更是逼她遠走他鄉。子吟離開夫家后才發現自己竟無處可去,母親死了,娘家自然不再是她的家,天下之大竟無能容她之所。后來她機緣巧合一路輾轉來到了茂城,看到了吳大娘的招租文。她感嘆老天總算不算苛待她,讓她遇到了吳家這么好的人家,如今一心只想好好活著便好,往后不再嫁人。明日她便會出門尋個活兒,定不會白吃白住的。
這番話博得了吳媽和吳長生的同情,吳媽便說往后便把子吟當自家女娃對待。
子吟沒有告訴吳媽,其實她在住進吳家的前幾日就已經到了茂城,看到吳家招租文后,她便暗中觀察了吳家幾天,還向左鄰右舍、吳長生東家打聽了吳家人的情況,他家幾口人、年歲幾何、從事什么營生都了解詳細。她得保證自己的安全,這并沒有錯,但這事兒若說出來會讓雙方都顯得拘謹,她便按下不表了。
吳家院子不能算是茂城里頂舒服的招租房,但是對于子吟來說是剛巧正合適。她身上所剩的錢不多,她身材瘦小干不了重體力活,但在邊境小城里靠識得些字找份工應該不難,就像吳家大兒子;另一方面,自己干活得來的錢要存下一些,以免將來說不定還得搬家;吳家都是敦厚老實的人,家里有男丁和女丁,無論干何事互相之間都能有個幫襯。
子吟是從小吃過苦的女娃,洗衣煮飯樣樣拿手。她在主街上的范家布料鋪子里找了份工,白日里去鋪子里上工,下了工回家了幫著吳媽做飯。平日里偶爾也會幫襯吳媽做些縫補的活兒。吳媽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吳爸常年在外忙營生,不常歸家。吳家是靠著長子吳長生養著,吳長生小時候念過幾年書,會寫幾個大字,在張家鋪子里當掌柜先生。張家鋪子的生意在茂城能算得上數一數二,老板為人大方,張長生手頭也是寬裕的。
吳媽還有個女兒名喚吳青兒,年紀比子吟小幾歲,也識得幾個字,平日里除了跟著大哥學些記賬的活兒,也幫著吳媽打理家里的活兒,性格開朗,能干乖巧。
子吟來家里后,空閑時會教青兒識文寫字。青兒很是喜歡子吟,話不多待人非常有耐心,和城里別家呱噪的姐姐不同,子吟姐像是一朵漂亮的百合花,溫柔端莊。青兒書讀的不多,想不出更貼切的詞形容子吟,只覺得和她相處很舒服。但是年歲小的青兒想不太明白,為什么子吟姐偶爾會望著北邊發呆,這么好看的姐姐,為什么不太愛笑,她的聲音明明那么好聽,為什么不多說些話。她能做的只有時常逗子吟姐,給她講巷子里好玩的事,講城里今天又出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吳家讓子吟有了家的感覺,她便打算在吳家常住下去。
過了一年,青兒長到了要嫁人的年紀,吳家給找了對象,正是吳家隔壁王嬸家的大兒子王大寶。王大寶雖然不識字,為人卻極為老實能干,和青兒從小青梅竹馬長大,對青兒極好,平日里出門做活,回家后家里的活兒都攬著自己干。王家和吳家是多年的鄰居,知根知底,王嬸一個人含辛茹苦拉扯大兩個兒子不容易,得了吳家不少的幫襯。青兒嫁過去后離自家近也不怕被欺負。
吳媽和吳長生是極其滿意這門親事的,妹妹就嫁在自家隔壁,有什么事兒娘家人都能幫襯。
子吟好生羨慕青兒,生在這農戶人家物質條件不如官宦人家,但是父母親兄視她為掌上明珠,吃的穿的都緊著她,不舍得她遠嫁,還給她挑了個寵著他的明事理的婆家。青兒哥哥能干、母親慈祥、丈夫體貼,往后的日子定不會差。
想到這她常會陷入沉思,她記得以前有人同她說過一句話:夫妻本就該是一體,一榮共榮,一損具損。彼此之間,相互扶持,日子就能過順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