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漢以前,黃河一詞并沒有出現,而是以“河”作為專稱,如《山海經》記載: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
最早開始使用“黃河”是在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地理志》用黃來解釋黃河水的顏色,《爾雅·釋水》同樣也有一樣的記載:何處昆侖、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作為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黃河,也是誕生了不少神話傳說以及鬼怪之事,其中就有神秘的撈尸人。
撈尸,顧名思義就是下河打撈尸體,由于常年跟死者打交道,又叫“陰陽跨界人”,他們是一群游走在生死邊緣的人。
由于中國人對“生死為大”的傳統觀念,尤其對死的重視,中國人講究的是“入土為安”的傳統習俗。“入土為安”就是人死后一定要埋在地下人的亡靈才能得到安息。這種對尸體的土葬處理形勢從夏商周開始一直延續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周禮》對土葬就有很明確地解釋:“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如果人死后,沒有被自己的親人“入土為安”,那么死者的亡魂將很可能會成為孤魂野鬼,無處容身。
由于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對于入葬儀式十分的重視,入土為安更是中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一項傳統習俗。那些因為意外不慎跌入黃河失去生命的人,他們這些家屬希望有人可以將這些尸體打撈上來,讓這些尸體得以入土為安,只是黃河之水非常的湍急,再加上尋找尸體本身就是一件風險,很多不善于水性之人就極有可能因為打撈而命喪黃河。
于是,巨大的行業缺口便顯現出來。“撈尸人”起初的行業門檻很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輕易找到尸體并且將其安全撈上來。
想當撈尸人,除了自身水性特別好,要有一雙鷹眼,其中有佼佼者,靠著一雙犀利的眼睛,能在漆黑的水中看清每一寸泥沙。其次要八字硬,似乎這樣便能受到河神守護,保護著他不受江水的吞噬。
撈尸人有自己行業的禁忌和行規。
每次在打撈尸體的時候,一定要在船頭系一塊紅布,這種紅布是用來驅邪,而且當他們打撈完尸體以后,回到家首先需要殺一只雞,然后將雞血放到盆中,然后洗手用來避兇。
因為在古時候,只要死在黃河里的人都是大兇之人,甚至還有人說,黃河里由于死的人太多了,所以陰氣重。
此外撈尸人三撈三不撈的規矩,在行內是人盡皆知的,也沒有哪一位撈尸人敢打破這個規矩,畢竟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一是在水中直立的尸體,絕對不會撈,因為水中直立的尸是煞。
他們認為直立于水中的并不是尸體,而是一種煞,而且這種尸體會隨著黃河水緩慢的流動,慢慢地移動。
看起來就和尸體行走一樣,而且在一些干涸的地方,還可以看到腳印,因此黃河邊的人,認為這種尸體是因為人死后,怨氣太大,久久不愿離去。
必須等到害死他們的人也死了才可以。因為時間一長,尸體就會變成煞尸。這種尸體撈尸人是撈不動的。對此,撈尸人的解釋是:他們只是代人撈尸,不代鬼申冤,這種直立于水中的死倒并不是尸體,這是一種煞。據說,因為這些很可能是橫死的人,怨氣太深,遲遲不肯離去,非要等到害死他的人出現才肯倒下。如果將其打撈起來,就會被怨氣纏身,給自己帶來厄運,甚至是小命不保。
二是雷雨天氣絕對不會出船撈尸。
這個很好解釋,雷雨天氣,河水湍急,暗流涌動,行船很是不安全,更何況撈尸了。
三是同一具尸體三次沒有成功撈上船之后,就絕對不能再撈了。
如果說有人的尸體在打撈三次以后,還撈不起來就不會再繼續打撈了。
一般人們認為這種人是被黃河里的水鬼給拖住的,水鬼為了自己去脫胎轉世,所以就會使用一些鬼言,將岸上的人們哄騙下去,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替死鬼,所以這樣的尸體,是根本打撈不起來的。
其實,撈尸人,也沒有傳說中那么神秘,也只是一種養家糊口的職業而已。就如同湘西趕尸人,XZ天葬師一般,讓死者魂歸鄉里,入土為安,是一種深深的文化傳統和尊重生命的表達。在故鄉的土地上,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得以與祖先的靈魂團聚。他們的骨灰被灑在熟悉的土地上,與大地融為一體,如同他們曾經的生命一樣,扎根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這樣的儀式,對于生者來說,既是一種寄托哀思的方式,也是一種心靈的安慰。他們看著親人的骨灰融入大地,仿佛看到了親人的靈魂得到了安息,也仿佛看到了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樣的安慰,雖然無法完全消除他們心中的悲痛,但至少能讓他們感受到一份寧靜和溫暖。
同時,生者也在這樣的儀式中得到了力量的傳遞。他們明白,生命雖然短暫,但精神可以永恒。他們要以更加堅強和勇敢的態度面對生活,珍惜每一個當下,傳承先人的智慧和品質,讓生命在這個世界上留下深刻的印記。
畢竟,在生命的舞臺上,每一個生命的離去都如同一片落葉歸根,默默地融入大地的懷抱。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也是一種生命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