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投遞之原因——神秘之境無法企及
又到清明,沒有“斷魂”之感,只覺人生苦短,還是說幾句真心話吧。
不知道有沒有人喜歡過清明節,應該也有少數人吧,比如那些衣錦還鄉者、熱衷組織宗氏活動者。
“名利”二字在這個本該參透人生虛空、無常、頓悟、放下的日子里,依然無孔不入。
清明,對每一位成年人來說,都是一通靈魂拷問。
尤其我們這種農村出來縣城的中年人。
朋友圈里鋪天蓋地是尋找人生來處。
啥來處?有那么復雜嗎?
不就是懷念懷念逝去的長輩。
小時候聽過他們的故事,或多或少。一起生活過的還有印象。大部分都是沒有記憶或者模糊不清。
年年清明,例行公事而已。
對于清明節有較深的體驗,再到當成責任,是我已人到中年,父親猝然長逝以后。
父親是在醫院里突發腦溢血走的,還有一個多月就是他的八十歲大壽。
對于他的去世,我并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兄弟姐妹們幾乎從未談起過老人辭世的預案。可是父親突然去世,只有我和母親在身邊,游手好閑的我被推到前臺,一下子就成了家里的主心骨。
我們不愿意面對生老病死,即使人年紀大了,即使這其實是大自然現象的一部分。
很多事情需要處理,甚至都來不及好好悲傷。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還老是感覺父親還在,在菜市場里,在大街上,我看著那些瘦瘦的,身著深色夾克式棉衣,頭戴貝雷帽的老爺爺的背影,就覺得是我爸,熟悉、親切。
老爸老是愛在街上走,走著走著,就不自覺地往馬路中間靠,然后媽媽就會埋怨他,把他拉到邊上去。
你看你看,那邊有一個老爺爺,走路不自覺地左傾,怎么就沒人來拉他一把呢?
潛意識里就是覺得父親去哪里走親戚了,不久還會回來。
我是對父母極關心極依戀的女兒,父親也最疼愛我這個小女兒。可是我真的沒有那種撕心裂肺的痛的感覺,這是忘恩負義么?
半年后,清明節到了。
我們全家闊別家鄉三十年,因為父親的去世又重回故地。以前,大家忙于工作,清明祭祖都是父母回來,去年父親還在戴著老花鏡,用小楷寫族譜。以后每年的清明節都要我們自己回來了。
在外地工作的大哥在父親墳前長跪,哭著自責,我哭不出來,因為我不自責。
這幾年,我一直承歡父母膝下,照顧兩位老人,和他們一起相濡以沫,過著清貧平靜的日子。一有需要,我都是第一時間趕到。
要說有遺憾,是父親昏迷之際,我被醫生喊去談話,然后守著傷心的母親。如果是現在,我一定會屏蔽一切,握著他的手,送去最后的安慰。
站在山頭看,斜對面就是家鄉的老院子,依山傍水,竹林搖曳,風景依舊很美,只是老磚房已明顯破舊,搖搖欲墜,門前的大水庫一如明鏡,童年的回憶深藏其中,隱約可見。
“以后我走了,你媽就受苦羅!”這句父女閑聊的話響在耳邊又過了十幾年。
欣慰的是我拉住了母親的手,從未松開。
清明的意義是在生者的慰藉,親情的傳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