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投遞之原因——眾里尋他千百度,專業已在無法更改處
今天是朋友生日,我下了班往她家趕去,等待吃飯的過程中,大家談興正濃,不由得談到了孩子們的事。
我一坐定,就有多嘴婆對我說:“剛剛我們還在說你家妞,學醫最起碼十一年!”
“哎呀呀,女孩學醫多累呀!”旁邊還有破鑼嗓子應和著。
嗐,要不是今天有人生日,我非得問一下她家已經畢業的大學生在哪里上班不可(當然俺早知道啦,幼兒園上班)。為了不被打死,還是閉嘴算了,哈哈。
“你確定我妞大學能讀11年?那我做夢都笑醒,希望真的有這個機會讓我供個女博士出來啊!”
上面的街道八卦中心的骨干人員說的話,就是真實地透露著社會上的心態,我口上這么犟,心里其實是真忍不住焦慮啊!
妞上大二了,一切都好,可我的小心臟還是分分鐘被放在火上烤。
我還在為她的專業而焦慮。她高三畢業,自己也不知道讀啥。我最初是聽了老師的推薦,說一米七二的個頭,標準體重,顏值還不錯,這孩子可以去當警察。我這一聽,女警察,多威風啊,可是考警察何其難,女生的招生名額更是少之又少,就這樣浪費了提前批的機會。
其實在整個高三階段我都在為此做準備,最后選來選去,給她報了口腔醫學,奈何口腔醫學分太高,最后被臨床醫學錄取,
一開始,我還是挺高興的。家有醫生,確實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嘛!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聽到周圍人對于學醫的種種負面評價。
尤其是抖音上,鋪天蓋地的“勸人學醫,天打雷劈”。一時間焦慮之心頓起。
一方面臨床醫學熱度不減,分數線持續走高,很顯然,學霸扎堆,競爭激烈,咱這普通學校里的五年制,唉。
各種信息撲面而來,什么學歷提升,必須考研,可是考研又那么難考,千辛萬苦考上了,復試又是一道攔路虎。
前段時間考研結果出來,大家又狠狠刷了一波流量。說什么復試有多難,關系、資源多么重要。
我們這種無資源、無關系的家長心情可想而知。
一種情緒達到極致的時候,當然要尋找一個出口,來達到平衡。
不然,難道平白無故地把自己逼死么?
家長在這里操心勞神,問過孩子的感受么?
信息發過去。
“閨女,聽說學醫年年賽高三,累嗎?”
“不輕松,不過還好啊!挺好的。”
“要不要轉個專業,比如檢驗什么的?”
“不轉,為什么要轉,你別管了!”那邊已經不耐煩。
咦,這不是挺好的嘛,孩子能吃苦,肯吃苦,我這不是杞人憂天嘛!
家長還是干好自己的工作罷!
我要做的,不應該是支持、鼓勵她,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后盾么?
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只會讓自己迷茫,既定的事實,無法改變,何不直接面對,努力向上?
何況,得隴望蜀,又有哪一個專業,哪一種選擇是完美的呢?
孩子的人生,在某些重大關頭,面對選擇時確實會受到父母的影響,但是,父母不能替代她的生活。
培養一個踏實肯干,積極上進的孩子,這才是應對時代和人生之變化的“殺手锏”。
以身作則,活在當下,這才是我最正確的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