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投遞之原因——再美的特質也要遇到有耐心的人。
放假,下午孩子們嚷嚷著要去基地一趟。我正好閑著沒事,心想:“干脆搭個順風車過去吧,順便看看那些被我遺忘在大廳角落的紅薯們。”于是,我像個跟屁蟲一樣,屁顛屁顛地跟著孩子們出發了。
冬日的太陽,就像個暖男,無論什么時候都讓人覺得不干點事還對不起它似的。何況我心里頭還一直惦記著屋里大廳里地上擺放的紅薯。
當初挖的時候可是費了老勁了,心里只想著做紅薯干吃。結果呢?那次老常在挖回來一個星期的樣子,做了好多紅薯干,最后都沒人吃,孩子們簡直是不屑一顧。
剛挖出來的紅薯,外表光鮮亮麗,可是它是粉粉的,少有糖分,既不甜也不糯,感覺味同嚼蠟。事后,我還給老常好一頓埋怨,簡直是浪費。
因為據有經驗的人說,紅薯挖回來得晾,晾的日子越久,做出來的紅薯干越好吃,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晾著,不用去管它,等變甜了才能做紅薯干的。
今年的紅薯品種特別好,外表鮮紅,內心也是紅黃色的,煮熟以后顏色就更亮麗更深了,人稱南瓜薯。我這種平時對紅薯興趣缺缺的人也能吃不少,至于做成紅薯干,吃起來更方便,味道也更好。
我們這里幾乎沒有不愛吃的,女人小孩子不用說了,就連平日里對零食興趣不大的男士也贊不絕口。當然,前提是好的紅薯,做得得法,否則照樣是無人問津的。
我拎起簍子去裝紅薯,大廳里的桌子都收起來了,顯得挺空的,地上攤開來晾了一地的紅薯,薯上的泥早干了,大塊的泥早已松脫,落在地上,由于這邊的土地是砂土,土質松軟,所以風干了的紅薯身上只一層薄的泥土了,看起來像老人被歲月打磨的痕跡。
我喜歡挑那些修長的紅薯,你想想,用刀一切就是一個漂亮的月牙,多好!洗紅薯的時候就費勁了,雖然有太陽,畢竟是冬天,自來水放出來還是有點冷手。光是用手洗肯定是不行的,我找出來一個刷子,順著流水刷起來。“洗刷刷,洗刷刷”我在心里合著節奏,一開始很帶勁,時間長了手也冷了,腰也酸了。
他們在那邊生起了火,我又喊他們準備盆和刀、削皮的刨子。我洗一陣刨一陣皮。馨兒小朋友負責把我們削好的紅薯放進鍋里。才三歲的孩子就懂得大人的指導,會順著鍋邊把紅薯放進鍋里。
半截大鐵皮桶做成的柴火灶,燒得旺旺的。先到的紅薯已經半熟了,后來的還在盆里。有人擔心后來的煮不熟。我說:“不怕不怕,反正要煮很久,老師傅說最好小火熬一晚上呢!”
好不容易把所有的紅薯安放進鍋里,太陽也已經西沉,蓋上鍋蓋,只等明天早上把它們曬上了。
第二天,是個多云天氣,太陽如一個羞羞答答的姑娘姍姍來遲。紅薯干經受著考驗,固執地不肯變得更干。我們心急地圍著薯干,一會兒嘗一塊,品砸著甜甜的軟糯,還帶著陽光味兒。
天黑前我帶著打包的薯干,邊騎摩托車邊想:時光真是奇妙的魔術師,它的積累擁有這么大的力量。已經沒有生命的紅薯如此,人的成長也是如此吧,對孩子們的成長,有時候無需太過著急,光陰荏苒,讓我們從容靜待花開吧。
這次的紅薯干制作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慢工出細活”的道理。
紅薯從地里挖出來,到最終變成美味的紅薯干,需要經歷晾曬、清洗、煮熟、切片、曬干等多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耐心和細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盡棄。
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等待。等待紅薯晾曬得恰到好處,等待它們在鍋里慢慢煮熟,等待太陽把它們曬得干透。這種等待并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是一種對時間的尊重和對過程的享受。
看著馨兒小朋友熟練地把紅薯放進鍋里,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們的成長也是如此。他們需要時間去學習、去體驗、去犯錯、去改正。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期望他們一夜之間就變得成熟懂事。我們要做的,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讓他們在自由探索中慢慢成長。
這次元旦假期的紅薯干制作,不僅讓我品嘗到了美味的紅薯干,更讓我領悟到了生活的哲理。無論是制作紅薯干,還是陪伴孩子成長,都需要耐心、細心和愛心。
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學會放慢腳步,享受每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