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究竟怎么用嚴肅的文字,并且在標注日期的情況下,解釋瘋狂與愛情呢?”當年一位小說家在描寫傳記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怎么才能寫書優秀的人物傳記呢?她發現純粹的外部記錄構成了傳記作者使用的素材,與這樣的東西打交道是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今年我看過瑞·蒙克教授的《維特根斯坦傳:天才為之責任》,今年9月份看他的《羅素傳:孤獨的精神》。瑞·蒙克教授是英國哲學家,南安普頓大學教授,研究領域有數學哲學和分析哲學歷史。受《維特根斯坦傳》影響,我看了他的《羅素傳》。
羅素一生著作很多,數量幾乎讓人難以置信。他正式出版的文字卷帙浩繁。據羅素檔案館估計,該館收藏信件多達4萬余封。羅素一生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他于1970年2月2日逝世,離他98歲生日僅僅幾個月時間,幾乎每天都動筆寫作,使用的體裁各式各樣。維特根斯坦很像藝術家,富于敏感,喜怒無常,他每天早上懷著希望工作,每天晚上又在絕望中結束研究。當他無法理解時,他表現出來的那種憤怒之情和羅素一樣。“生存之戰”可能會成為妨礙美國或英國商人享受人生,這里的“生存之戰”指的是成功之戰。他們每天擔心的不是明天早上有沒有早餐,而是自己有沒有比鄰居強。年輕時我們會更崇拜英雄式的極端主義。可能在平衡努力與放棄的關系時,我們應該保持中庸之道,圣徒和神秘主義者主張放棄,高效的專家和強壯的基督徒主張努力。印度的托缽僧只要捧著缽盂接受信徒們的施舍就不用努力就可以生存。但在西方的國家里當局者并不贊同這樣的方式獲得收入。除了極少數例子外,幸福不會像成熟的果子那樣只靠幸運環境的作用就能掉進你的嘴里。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有一個是不用強調的,任何一個為生存而工作的人顯然需要努力。
正如理查德·霍爾姆斯最近指出的,傳記是“人類的一種理解藝術,是對人性的一種贊美。”傳記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文學體裁,如人們想了解維特根斯坦和羅素,想了解這類有趣的人可能就是傳記存在于社會上安身立命的理由。羅素傳中我感觸最深的是他渴望愛情,追求知識,對人類的苦難抱有情不自禁的憐憫之心。無論是看《叔本華:人生的智慧》還是《羅素傳》或《維特根斯坦傳》,他們的孤獨,噬交心靈的孤單痛苦,長期追求內心平靜最后發現并不平靜。這種強烈的感情讓我掠過極度痛苦深邃的海洋,瀕臨絕望的邊緣。羅素是非常孤獨的,備受不斷思考的大腦的折磨,他的靈魂和身體似乎有一條巨大的鴻溝。智性非凡而懸在空中,與感性生活沒有什么關系。如果說感性有關的話,他沒有什么想象力,那一定是弱小的可以忽略不計的。他智性超群,過于依賴智性。以至在其它方面失去了活力。其實我這么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成為一臺外觀精美、結構良好的電動工具,不食人間煙火,僅僅靠理論和本能驅動。唯獨這樣,就不會因為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煩心,就不會有太多時間去浪費。也希望學習之路是康莊大道。
努力亦同于意志,苦惱是當我們對現在的境況不滿,就是意志和目標之間有一定的障礙。反之,滿足、健康或幸福,即為意志達到它的目標,我們可以經常性發現沒有永恒的幸福,或人們經常性陷入苦惱。眾生皆苦,唯有自渡。可能短暫的幸福并沒有幸福,一次滿足是下一次努力的開始。對自身狀態的不滿,不滿之心就會有苦惱。努力時又會四處碰壁,因而也經常苦惱。“智慧愈多,痛苦也愈多。”如若一個人認識愈多,則痛苦愈多,他想做的事也就愈多,智性愈高,他便有更多的煩惱。正如苦惱沒有休止,努力沒有終極目標。
傳統自由主義過多強調追求幸福的愿望,我特別贊同羅素的成長原則,“一種本能的推動,引導人朝著特定的方向發展,恰如樹木趨向陽光一樣。”也許每個人取得何種杰出的成就是我們每個個體不同的核心想象力影響。社會制度下,可以不用強迫一個人根據另外一個人的模式成長,我們可以根據自自己的模式自由成長。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成為想成為的人。????
哲學是人生觀的學問,是心靈的完整,是生命之詩,這是一次走進大師的心靈之旅。這本書讀起來淺顯易懂,饒有趣味,觀點新穎,受益匪淺。愛因斯坦曾說:“閱讀羅素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我也想說,閱讀羅素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