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逸飛掛上電話,給自己倒了一杯咖啡,開始慢慢欣賞拍賣名錄。
這名錄印刷的還真不錯,里面的那些金銀器看起來熠熠生輝,油畫的細節(jié)也印刷清晰。翻到有關(guān)中國藝術(shù)品的部分,里面的玉器拍的讓人一看就知道“溫潤如玉”這個詞語的由來,而瓷器也非常精美,質(zhì)感十足。
看完之后,肖逸飛理解了為什么每次拍賣會的拍品名錄都是賣錢而不是免費贈送,這玩意成本可不小,要是免費的話,來個一萬人領(lǐng)取,那拍賣公司幾十萬純利潤就出去了。
這場拍賣是以為德國收藏家的藏品,里面大多是歐洲的藝術(shù)品,和中國有關(guān)的不到十樣,這些古董都是些根本普通玩意,沒有肖逸飛想象中的那些名貴貨,而且這些瓷器玉器的估價都不超過15萬歐元左右,而且其中有幾個瓷器后面都寫著“來自teksing”。
肖逸飛差了下,才只是,這個“teksing”中文名字應該叫泰星,是一艘滿載中國瓷器的中國沉船。
說這件事就要說到一個名叫麥克哈徹的英國人。此人號稱“水下文物克星”,一生多次在中國內(nèi)海及鄰近公海打撈古代沉船,倒賣了無數(shù)珍貴的中國文物。此人可謂新時代的海盜,讓中國文物界提起他就牙癢癢。
麥克一開始盜撈南海文物是在1984年,哈徹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塵封的檔案館里讀到一條信息:“1725年冬,‘哥德馬爾森’號中國商船滿載著瓷器和黃金,在廣州駛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途中觸礁沉沒。”此后,哈徹費盡心機,經(jīng)過一年多時間的打撈,終于在中國南海海域成功地將那艘沉船打撈出海。隨后將沉船拖入公海藏匿。
一年后,他又以“無人認領(lǐng)的沉船允許拍賣”的國際公約為幌子,將船上剩下的23.9萬件青花瓷器、125塊金錠和其它一些文物,全部拉到當初的航運目標地荷蘭阿姆斯特丹交給佳士得拍賣,換回2000多萬美元的高額回報。
哈徹臭名昭著的海盜行徑曾受到多個國家的譴責,但雖說也有一些國際公約可以拿做說事,卻并不具備實質(zhì)性的法律意義,再加上此人諳熟各國相關(guān)法律,且做事工于心計,手段狡詐縝密,不留多少破綻,所以,至今為止,哈徹仍然可以明目張膽地混跡于各國水域,特別是公海,年復一年地繼續(xù)從事海上盜寶的勾當,各國政府也奈何不了他。
但上天有時候就是這樣,壞人卻有好運氣,在1998年的時候,他又走運的打撈到了另外一艘從中國開往歐洲的泰星號(teksing)帆船。
泰星號是一條中國清代廈門港的三桅遠洋貨輪,1822年(清道光2年)1月14日,泰星號搭載著1800名中國移民和上千噸的貨物駛出廈門港,可惜它卻始終沒有到達它的目的地雅加達。
2月7日,一艘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爪哇海以北,蘇門答臘島以東的南中國海領(lǐng)域發(fā)現(xiàn)泰星號已經(jīng)變成了海上漂浮的碎片,這艘英國商船只救起了190名幸存者,其他船員和乘客隨著貨物長眠于海底。
哈徹盜撈到泰星號后,居然為了保持中國瓷器的價格,將其中一多半古代瓷器砸碎,丟入海中。
他來到澳大利亞,本想在悉尼重新上演當年荷蘭的一幕,但在許多考古工作者和華界人士的強烈抗議下,澳大利亞政府不允許邁克?哈徹在澳拍賣非法所得中國文物。于是他思索再三,來到華人沒那么多的德國,找到了納高公司。
按說肖逸飛應該對納高允許拍賣哈徹“偷竊”到的文物生氣。但這種事不是靠民族感情能夠解決的,就算是曾經(jīng)拍賣過圓明園獸首的佳士得,現(xiàn)在不是還在國內(nèi)過的滋潤萬分么,而且還被中國特別允許他在國內(nèi)建立獨資拍賣公司么,連索斯比都只能和國內(nèi)公司合資,它憑什么獨資。
接下來納高的拍賣會就完全打破了人們對拍賣會的固有觀念,并且創(chuàng)下了一系列的記錄。
2000年11月17日,斯圖加特火車站旁的廣場上,納高按照泰星號沉船的原樣復制了一個巨大的模型船,并將這次拍賣會的拍品,哈徹盜撈到的35萬件中國古代外銷瓷器放置在木船各個部位。
參加拍賣會的客人們被邀請登上了碩大無比的模型船。35萬件打撈出水的產(chǎn)自中國FJ的青花瓷器,其中有后來不斷打破世界陶瓷拍賣成交記錄的元青花、明代青花和清代早期青花瓷,時間跨度長達近5個世紀。令人贊嘆不已的是,這些神秘的尤物,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海底浪淘沙洗,竟然每一件都還是那樣完美無缺、鮮亮如新!
這些美麗的瓷器,全部按照出水前的位置,整齊地擺放在船體的各個部位,每一部分都安排了漂亮的專業(yè)講解員,為客人們釋疑解惑。悅語盈盈、彩燈搖曳,聽著一個個關(guān)于中國陶瓷的美妙傳說,看著一件件來自大海深處的神秘青花瓷,那種誘惑簡直無法抗拒。
此前,盡管在歐洲一些國家也零星有一些中國古代外銷瓷露面。這一次,如此眾多的中國青花瓷器在一次拍賣會上集中亮相,的確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董商和收藏者們眼前一亮:‘HowbeautifulChineseChina
is!’(原來中國瓷器如此漂亮?)
毫不夸張地說,這次拍賣會,可謂是一場美輪美奐的文化秀,無論從構(gòu)思、前期策劃還是從規(guī)模和聚眾效應上講,都達到了相當完美的藝術(shù)水準。在這以后9天內(nèi)所進行的一場破記錄拍賣,非但改變了自己拍賣行的命運,而且也改變了世界藝術(shù)品拍賣的某種格局。
雖然參加此次拍賣的人數(shù)空前,但是由于主辦方出于多方面考慮,事前并未直接在中國大陸投入廣告宣傳,所以到場的華人大多數(shù)是香港、臺灣以及大陸以外的其他華人圈中的藏家和炒家。
這里要表揚的是,就是這些華人買家,他們似乎在事先就有某種默契,很少相互競價,大部分人都是在略高于起拍價的價位上成交。就是因為大家的默契,讓這場持續(xù)了9天的中國古代瓷器專場拍賣會,35萬件拍品總成交額只有2240萬德國馬克,當時約折合人民幣8320萬元左右。折算下來平均每件拍品的成交價不足100馬克,約合人民幣250元。有人居然只用了20多萬美元就買到5套28件清中期的餐具,這個價格在現(xiàn)在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這場拍賣雖然天量成交但利潤卻不理想,讓哈徹沒有賺到那么多錢。這還不是肖逸飛對納高有好感的地方,真正讓他有好感的是,在發(fā)生華人買家有默契之后,納高并沒有采取應對措施。
拍賣行是靠傭金盈利,而傭金是隨著成交金額增加的。一旦買家形成默契,那么拍賣行為了提高利潤,一般的應對措施是雇傭托價手,來抬高拍賣價格。如果托價不順利,拍賣行甚至會終止拍賣。納高并沒有采取這些措施,而是任由這些華人買家繼續(xù)在稍高于預估計買下這些精美瓷器。
這場拍賣會,納高收獲了意想不到的輝煌業(yè)績,打破多項世界記錄,使原本名不見經(jīng)傳的納高拍賣一夜成名、蜚聲世界!
這里所說的破記錄,并不是指單件拍品的天價成交,而是拍賣會在整體上所取得的成就:
對拍賣會所進行的整體包裝無論從組織到策劃,其精致程度、所投入的資金量均創(chuàng)下了歷次拍賣會的最高記錄;
同一種類的拍品多達35件,打破了歷次拍賣會的拍品數(shù)量記錄;
毫不牽強地將拍品與它的凄美身世打包出售,打破了歷次拍賣會“只賣商品、不賣故事”的形式;
連續(xù)9天的現(xiàn)場拍賣,打破了歷次拍賣會的單次拍賣時間記錄;
打破了此前歷屆拍賣會參入人數(shù)的最高記錄;
此次拍賣35萬件拍品全部成交,創(chuàng)下了歷次拍賣會的成交率記錄,被有關(guān)國際專業(yè)機構(gòu)公證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拍賣會”,其創(chuàng)下的拍賣史記錄,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當然了,這次拍賣會也不光是這些好的方面,就是這場拍賣會,讓歐洲人對中國明清瓷器的價值有了重新認定。也就是這場拍賣會,讓世界其他拍賣行,包括蘇富比、佳士得找到了新的業(yè)績增長點。
當時隨著日本經(jīng)濟泡沫破滅、蘇富比和佳士得因涉嫌價格壟斷在美國被起訴,世界藝術(shù)品市場一蹶不振,陷入了低迷狀態(tài),大家都苦于找不到新的突破口。而德國納高舉辦的這一場拍賣,讓這些拍賣會把目光投向了他們以前一直忽視的中國。也就是在那以后,全球的拍賣行紛紛來到中國淘金,千方百計想要打入中國市場。
說句題外話,咱們國家大力發(fā)展海洋尋寶,打撈出“南海一號”就是被麥克哈徹逼的。
肖逸飛對這些瓷器不感興趣,一來大家都知道,中國瓷器現(xiàn)在價格虛高,買了不劃算。二來這些瓷器都是大路貨,外銷瓷器,不符合國人的審美。
肖逸飛開始在網(wǎng)絡(luò)上查找近期有中國文物的拍賣會,一查之下才知道,下周居然就是佳士得的亞洲藝術(shù)品周,連著有3場有中國藝術(shù)品的拍賣會,里面東西的檔次明顯比納高這個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