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的時候,菜市場的人也開始漸漸多了起來。
城里的老百姓都喜歡早早的到菜市場買菜,這時候的菜最是新鮮,去的晚了就只能撿別人挑剩下的。
早起逛菜場的人,手里多半都挎著一個竹籃子,有些人在籃子里還放一個小秤。
有經驗的城里老百姓都知道,和菜販子討價還價最是要有心眼,一不留神可能就會被以次充好了,或者是短斤少兩了。
吃虧的次數多了,買菜的人也學精了,帶個小秤,不嚇人,也能唬人。
自古以來,菜市口都是魚龍混雜之地,再缺心眼的人到了這也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假扮閑逛菜場的扒手和不老實做生意的菜販子都盯著前來買菜的老百姓口袋。
如此種種,在這個一畝三分地里,買賣雙方就成了天生的敵對,爾虞我詐的主角。
信任在此處很少存在,好心是需要出這個菜場的門才能碰到的。這話說的有些極端,但不管愿不愿意相信,這進出菜市場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這種氣氛。
對于來買菜的大爺大媽來說,她們的眼里可不分在里面賣菜的菜販子和在門口賣柴的柴販子。
都是販子,買賣的時候都要長心眼,捂好自己的錢袋子要緊。
很多時候,老百姓能在這些販子手中占一些便宜或者小小的坑對方一把,也不算有什么心理負擔,從雙方長久以來積累出的敵對關系上來說算是為廣大市民扳回一局。
戴援朝他們這些小山村里出來的人,不知道這些歷史根由,只知道從親身經歷來看,城里人都不像農村人實誠,賣柴也要多些心眼。
一不小心,從幾十里外跋山涉水熬夜流汗送來的柴火可能就糊里糊涂送給了人。
一路上,許望妮和楊根月交代最多的話是“天上不會掉餡餅,我們不想占人便宜,也不能吃虧被騙。”
“城里人聰明呢,你都不知道他們會那什么話來騙你。”
“總之,一手交錢一手交柴。”
來之前,楊根月是沒有想到城里是這么危險的,不過她也不怕,柴在自己手上,人家總不能伸手搶不是?
片柴確實是好東西,來詢問的人也多,只可惜大多數人不能全車要,而且還要求送貨上門。
楊根月記著許望妮的交代,在這大街拖著一板車的柴走街串巷,去容易,回來就怕走迷路了,一時半會找不到菜市場耽擱時間不說,人還會累的半死。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反正這日頭還早,楊根月便堅持要整車的賣。如此等到一起來的八車子柴火賣掉了四車,她這車子片柴還沒找到買主。
表面上,楊根月和楊朋飛還笑呵呵的,心里卻有些急了。
楊根月心里正急著,就看到一個老先生板著臉來詢問柴火的行情。
“這片柴怎么賣?”
“老先生,這片柴四塊五一百斤,您要是整車要,我給您送上門。”
“我肯定是整車來買,不過你這價格可不實在。”
“老先生您看,我這片柴曬的干,這里的一百斤能頂上正常的一百二三十斤了,價格實在著哩。”
“三塊五,我全要了。”
楊根月聽到對方喊出了一個三塊五的低價也不氣惱,依然笑呵呵的說道:“老先生您殺價太狠了,要是按照您的出價賣給您,只怕我賠的連飯錢都不夠了。”
“你這姑娘小嘴還真能說,誰不知道你這柴火是從自家山上砍下來的,做的是沒本的買賣,哪里會賠錢?”
“老先生您別見怪,我覺得您這么說可不對。我這柴火是從自家山上砍下來的不假,但是且不說把樹從山上砍倒抗下來再做成片柴有多難,光這運往城里的三十里路,兩條腿走下來也去了半條命。怎么能說是沒本的買賣?若說這菜場里面攤位上買菜的販子成本是腰包里的票子,我們這些拖柴的,成本可都是自家的小命呢!”
“得,瞧你這姑娘說的,我若再講價可就變成了沒有良心了。這樣吧,你稍微讓一點,給我個臺階,我就全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