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幫大孩子們呼啦啦的一陣風似的,不一會就聽到在屋外不遠處的田埂上傳來嘻嘻哈哈的聲音。
“雙年,你大姐家這個地方真不錯,你看這小河里的水多清澈啊!”
不等楊雙年過去,又有人發出疑問。
“來……來……來,你們看看這個是什么花?”
“這是狗尾巴草,還什么花,真沒文化。”
“你有文化,那你來看看這是什么?”
“這是馬齒莧,能吃的,你懂么?”
“好吃嗎?”
“當然好吃了。”
“那我們采點回去讓大姐做給我們吃好不好?”
“雙年,大姐會做馬齒莧嗎?”
“我就沒見過還有我大姐不會做的菜。”
這幫大孩子雖然有一大半是城里長大的,可也有不少有農村里的親戚,地頭上的野草野花也能認出來,所以那邊才問完,這邊就有人急吼吼的去搶答。大家你爭我搶的嚷嚷著,愣是把賞風閱景的詩情畫意變成了采摘野菜的憶苦思甜運動。
這邊這扒泥翻土的找野菜,那邊楊根月可犯了愁。
“清山,要不你到豬肉鋪子里去賒三四斤豬菜來吧。這些孩子高高興興的來,不能一碗下飯的菜都沒有啊!”
“行。”
“你跑快點啊!等你的豬肉下鍋呢,別忘了讓人再送點豬肝啥的。”
在許清山走后,楊根月又把過年存的舍不得吃的一塊咸臘肉和八個咸雞蛋找出來清洗收拾,雞窩后面的木桶里還有十來條前天翻田溝子抓的泥鰍。
“配上干豆角、梅干菜……”
楊根月盤算著這些食材能作出幾個菜。
人們在閑聊的時候說哪家的媳婦能干,常常夸張的說這個媳婦很厲害,能用一個雞蛋請兩桌客人。楊根月無奈的嘆了口氣,這一下突然來了二十一個人,要不是早稻剛好收起來,光米都不夠,今天要是不能將一個雞蛋搬開成兩個來用,這頓飯怎么也糊弄不過去的。
今天的天氣很善解人意。
雖是陰天,但是云層很高,一點沉悶的感覺都沒有,再加上大小正好的山風吹著,在這炎炎夏日居然還能感覺到絲絲涼意,煞是難得。
丫頭光著腳丫子在石子路上跑來跑去也不嫌疼,一會拿回來一把馬齒莧,一會拿回來一把薺菜,成了大孩子們和楊根月之間的聯絡員。
這些大孩子即便是農村長大的,像楊雙年這樣的,也幾乎都沒有做過農村里的事情,能認識這些野菜沒有摘錯已經是非常不錯了,但采摘的這些離做菜的標準可就差了兩三里的距離。
丫頭丟在地上的這些野菜要么不是太老了吃不動,要么就是太少了根本炒不上鍋。
為了滿足這些大孩子們的好奇心,楊根月到菜地里摘菜的時候順手在地邊上又多采了一些野菜。
其實,這些野菜楊根月平時都是很少吃的,因為野菜柴,要想做的好吃,必須要多放油水。
菜里多放油可是一個非常奢侈的行為。
一頓飯終于在楊根月的奇思妙想下完成了。
同樣的食材,翻著花樣弄,硬是被楊根月整出了二十六個菜。
兩個八仙桌拼在一起,大盤小蝶的滿滿放了一桌子。
“這也太漂亮了吧!”
“大姐,你做的菜比飯店里的還好看。”
“不行,我要先嘗嘗這個紅燒肉。”
“真傻,要先嘗這個薺菜肉圓,這里面可有我們的勞動成果。”
“你們都不識貨,這油燜泥鰍才是真正的好貨。”
大孩子們開始還嘰嘰喳喳的討論吃這吃那,當一口菜下肚,卻都紛紛閉嘴了,因為他們沒有時間說話了,若再說話,好菜可都被別人吃完了。
大孩子們都是正在長身體的時候,肚子是真的餓,吃飯的速度也是真的快。
前前后后不過一刻鐘的時間,就像是龍卷風過境,一桌子吃得是干干凈凈,一個個摸著自己滾圓的肚子,意猶未盡的感覺。
可惜嘴想吃,但是肚子卻已經裝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