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可愛去奶奶家了。
也許因為從小他并不只有母親陪伴所以他其實很堅強,我不知道是好是壞,不過作為母親的我并不是從小到大一直陪伴他的人。
這個小孩子他的世界里不僅僅只有母親。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好現象。
前段時間因為各種壓力我在一次極度不舒服的早上對小可愛發脾氣了,我很想控制我自己的情緒,可我想就算是在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也有發脾氣的時候,因為我們都是凡人。
我一直愧疚至今,因為我知道是我自己的心情不好,也許那次大發脾氣對他來說,媽媽這個字眼蒙上恐怖的陰影。
他肯定在之后記得不太清楚,畢竟他只有四周歲,但是那種可怕的暴風雨來臨的恐懼感也許會伴隨他的一生,而我很可能一旦回想起來這件事我只能陷在深不可測的情緒沼澤里面。
說起來女性因為各種原因的暴躁歇斯底里聽起來真像是對自己控制情緒的無能找借口。
因為是弱者所以需要得到強者的遷就。
可我并不想逃避自己的錯誤,同時一直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作為一個平凡人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得到恰當的教育,而不是人云亦云來逃脫自己作為母親的責任。
作為一個母親,我更應該是個情緒的管理者,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但母親同時也不改將自己作為一個無私奉獻的形象,比如因為我是媽媽所以我不該做錯事應該像一個神明一樣去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是很無稽的行為。
事實上就算是最奉獻的人也不敢將自己比作神明,何況母親的身份雖然極度容易受到贊美,同時也不太應該被神話。
母親是有痛苦的,每個人都有痛苦,雖然絕大多數人不想遇到糟糕的事,但是又不得不承認經歷的事不可能永遠都是令人愉快的。
就像天氣的陰晴,在一個必須出門的日子下雨了,你也不能不冒雨前行。
而我的小可愛在父母沒辦法陪同的情況下去奶奶家玩,這也并非是母親父親的失責。一個人能管控自己尚且困難,至于天氣陰晴不定,作為父母更該展示的是雨天也許并非是困境,你的困境只存在于你的心境是否因此改變。
我那次的發脾氣一開始他是憤怒的并且同時極度想要反擊,可一個小孩子對于憤怒的成年人來說無論如何做都是以卵擊石。
他最后屈服了,可他并不知道我我為什么而發脾氣,盡管我最后對他道歉,他還是十分的委屈。
若是將我帶入他的世界里,我應該是覺得這是一場極度莫名其妙毫無預兆的狂風暴雨,而我從他的角度來說試著反擊但是于事無補。
你總不能跟一個瘋子去講道理,即使對面是你的母親。
想到這里將我自己的靈魂帶入到我兒子的身體里的話,我居然忍俊不禁,因為我兒子的小臭臉下若是有個成年人的靈魂就該知道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他可能會更清晰地認識到“母親發瘋”是多么令人無解的事情。
當然,在我自己嘲笑我自己的同時,我也忍不住想到某一些母親在成年的孩子面前若是孩子一旦有不合母親心意的決定后,介于這個孩子已經成年了便不得不“以死相逼”這樣的笑話來說,也許我早點意識到“母親發瘋”并想要做出改變,至少一下子意識到問題所在來說,我應該算是還好。
“忤逆”“不孝”到底是指孩子的什么行為,我覺得作為父母應該被再次教育。或者說作為父母你真的能分清出這件你需要孩子去做的事,到底是為了他好,還是因為你覺得為了他好,或者說是只是你恐懼他不做就會有不好的后果而甚至以武力來強迫他去做的恐懼本身呢?
為人父母,責任之重大我也不過窺其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