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想了一輪,頭都大了,最后決定不想了,幫著規整東西。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父留下的書。
這個時代,鄉下人家能讀書識字的都是了不得的人物,連村長知道兩人父親是讀書人還考過童聲,那都客氣了不少。
后李村這邊天氣多干旱,日照也大,不像原主印象中的洪溪村,空氣中都帶著幾分濕氣。
姐妹倆人將院子里掃干凈,又找了好多長樹枝,互相架著,攤開在院子里。
將書冊都翻開鋪在樹枝上,稍微架空,免得接觸到地面。
李父余下的一小疊紙張也是用幾根竹片夾著,曬曬日頭。
“小丫,你在這看著,免得有風把紙吹飛了。”
紙張可比糧食還貴,二十文一斤陳米,但是二十文只能買到十張紙。
“我現在也是穿越到了別人口中如廁都要用樹葉的日子了。”
一想到這個,李希就有點淚流滿面的感觸。
本來打算進屋里再把余下的書拿出來,就聽到有人在叫她。
“大丫。”
李希聽到聲音回頭就看到孫家二哥站在遠院門外。
“好嘛,這個條件反射,現在已經良好接受這個稱呼了。”
其實這個院門也就是十來根大竹子捆的,排成一個木板的形狀,簡陋得很,還看得出有些被腐朽了。
李希自己都不忍直視,心里打算接下來要想辦法把這個門給換了。
這要遇上力氣大的,估計踹幾下就塌了。好在屋里的門是厚重的木板門,雖然舊,但還是很有安全感的。
“額,我娘讓我跟你說下,明天我們都要到鎮上進行登記戶籍,你要買什么東西,打算一下,明天一起帶回。”
“好的,謝謝孫二哥。”
孫海晏摸摸后腦勺,就回了,連門都沒進。
戶籍登記,村長有提過,選好住的地方后村長會記好,到鎮上后換成正式的文書,就正式是后李村的人了。
主要這也關系到能分地,你是這個村的人,那你才能享有村里的地。
而且這個時代不比現代,辦個身份證除了重大事情幾乎沒用得上的地方。
這個時代出行都需有自己的戶籍證明,按原主的記憶是每人一個木牌,上面寫著名字,村子,家里人口。
進入鎮子,進入縣城都是要在城門處查驗的。
原主一行人原先是洪溪村的牌子,也是一路有戶籍牌子,才沒有被當成流民。
當時逃難沒有戶籍牌子的,都是哭著求著洪溪村原先的管轄官府開具了證明的。
好在官府破例,村子里的人互相舉證,證明世代都是良民,洪溪村官府生計已經管不了,也給留了后路,以便以后村民另謀生路。
流民是沒有任何戶籍的,不說官府難以查證你的來歷,更甚至可能將你驅趕,那就只能到山上當野人了。
畢竟也沒有哪個村子敢接收流民,那可是大罪。
而且沒有戶籍證明,誰知道會不會官府通緝的犯人。
“里面的就不再拿出來了,我們今天把這些曬了,明天怕是沒時間,得整日在鎮子上。”
示意小丫一起看顧,順便偶爾翻一翻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