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艷再出發前辦了兩件大事,其中一件便是繼承玉蟾宮宮主之位。
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祭天的典禮,到了周代,“天”的觀念逐漸代替了殷人所說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稱謂。周王是作為天帝之子在人間統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對天帝的侍奉、享獻的儀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并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后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
圜丘之上,銘艷三祭,只為禱告前程無憂。
遠古時已有對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長五谷,養育萬物,猶如慈愛的母親,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古文獻記載土地神是“社”,祭禮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對社土的祭祀,還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記錄,主要目的是祈求農作物的豐收。
隨后,銘艷郊祀后土以配天。
“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記·封禪書》正義曰:“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就是“封泰山”、“禪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傳遠古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的有七十二家。歷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將封禪作為一代盛典,給予特別的重視。行封禪禮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后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與宋真宗。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壇。本來,社壇與稷壇是分立的,后來合而為一了。相傳共工氏之子名勾龍,能平水土,被稱為“后土”,即社神;厲山氏之子名農(一說名“柱”),能播殖百谷,被當做稷神。商湯滅夏,以周人的始祖契(后稷)為稷神。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報”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舉行,秋報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舉行,這是社稷的正祭。
宗廟的設置,與宗法制度密切相關,后代宗廟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還是周代的禮制。周人宗廟制度,一般認為: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所謂昭、穆,是指宗廟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遞邅排列下去。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五。大夫三廟,士一廟。祭祀用的食物,行禮后要分而食之,稱為“餕”(jùn),是食鬼神之余的意思。牲肉(生曰脤,熟曰膰)分贈給參加祭祀的賓客或頒賜給同姓諸侯。
吉斯之后,銘艷向四方九拜,向四方神靈告知今日正式繼承母親公主只為。
《周禮·春官·太祝》曾曰:“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當然,祭祀并不是“九拜”并用。稽首是跪下后,兩手著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拜禮中最重者。頓首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者。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是拜禮中較輕者。這三拜是正拜。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顙,即將額頭觸地。兇拜,是先稽顙而后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褒拜,是行拜禮后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肅拜,是拱手禮,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揖。這是軍禮,軍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肅拜。其他幾種拜禮都是正拜的變通。
宗廟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禮。平輩同級之間,拜迎拜送,拜望,拜謁,行頓首禮。對于卑者的稽首禮,尊者以空首禮答拜。吉拜禮行于各種祠祭,兇拜禮是服三年之喪時所行的禮。
禱告結束,母親將發簪插入銘艷的發髻中,以視成年,自此,玉蟾宮屬下姐跪拜,口稱“宮主”。
冠禮即成人禮,是給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在氏族社會,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要參加一種“成丁禮”,這樣才能成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員,享受應有的權利和履行應盡的義務。冠禮應當是從這種“成丁禮”演變而來的。《禮記·冠義》說,冠禮是“成人之道也”,“將責成人禮焉也”,要按照“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四個方面的禮的規范加以約束,使之成為具有“孝、悌、忠、順”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十五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發加笄,也要取“字”。結發是將頭發梳成發髻,盤在頭頂,以區別童年時代的發式。禮經中并無笄禮詳文。梁代賀瑒說,笄禮由主婦為笄者結發著笄,由女賓以酒醴禮之。女子到了二十歲,雖然還未許嫁,這時也要舉行笄禮,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笄禮至明代即廢而不用。民間女子婚嫁時將頭發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與婚前發式明顯不同。這也算保留了些許笄禮遺風。
銘艷在祭壇之上眺望遠方,不知怎的,她竟想起了歷史上的那位女皇——武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