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高中三年的終極目標就是高考,無論是文科的選擇還是成為傳媒藝術生的決定,都是為了上個好大學,這是所有家長、老師、自己的期許。至少高一高二的學習狀態,我自認為還是蠻不錯的,我并不是班上的名列前茅,但也不是班上的吊車尾,算是班上成績的中游偏上吧,同我初中一樣。我也依舊秉持著笨鳥先飛的理念,學習本就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工程,只要我不放棄,說不定最后我便能像中考那樣,驚艷所有人呢。
我們的英語老師長得很漂亮,但是有點毒舌,她懟人,罵人不帶臟字,并且她的老公也是如此。有一回教我們的地理老師有事請假,她老公也是地理老師,便來代課,班上都是吐槽的聲音,說他們兩個不愧是夫妻,兩個人一個樣,不會好好說話,嘴巴臭得很,她老公講課稀爛。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沒做聲,因為沒分班之前,她老公就是我的地理老師,我已經習慣了,而且他又不是要一直教我們班。至于英語老師,雖然說話不好聽,可是她講課認真啊,我對她的這層濾鏡也有可能是因為她對我的學習比較關注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英語老師教學有個特點,體現在點人回答問題以及點人課間去辦公室背書上,她每次上課都會把最新一次的月考排名表帶上,是各科成績匯總的排名表,老師把它從中間一對折,點名就點排名表前半部分名字,后半部分的人她就不管了。我想大概是因為沒分班之前我便是她的學生,她認識我,知道我的名字,加上我的排名在她手中那張表中偏上的位置,所以點人去辦公室背書五次便四次就有我。她每次點名,雖然有些忐忑,但還是很期待她能點到我,雖然背書挺痛苦的,但我高興大于這份痛苦。每次去背書,感覺老師既嚴厲又親切,像老師,又有朋友感。被老師認可,關照怎么可能不高興,這份高興便化為了學習的動力,覺得英語雖然不好學,可是學起來又覺得有趣多了。可高興之余,又有些難過與害怕。難過的是那些在排名表后面的同學,他們就像被英語老師放棄了一般,在這些人當中,有一個英語成績可好了,也是學傳媒的,她的英語能考一百二三十分,我驚訝的是她并沒有認真上課,其它成績一言難盡,可獨獨這英語成績名列前茅。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因為老師的不關注而不好好學,還是因為自己本就不想學。但我在英語上是真的欽佩她,我總覺得如果她能好好學習,縱使其它各科不像英語成績這般出眾,也能上個不錯的大學。我害怕的則是如果有一天,我的排名也跌落到后半頁紙,大概率也會被放棄吧。為了防止這個結果的出現,我除了努力學習,別無他法。
我的語文從不會讓我失望,讓我不禁感慨,我不愧是中國人,語文是唯一一門我不用怎么耗時間,就能及格的一門學科。不要覺得我只追求及格,高中各科成績及格真的挺難的,在我們學校挺難的,要不然也不會那么多人學藝術,要不然怎會稱我們學校為藝術學校。能全科都考及格了,大概只有年級前二十了。因為全部剛好及格就是四百五十分,而這些大神們是有拿手學科的,在語數外中,另外一兩門考個一百二三十分,總分就有五百多分了,學校不是重點高中,沒有考六百多分,至少我們這一屆是沒有的。可能我是中國人是我語文成績好的一方面,我語文的語感好也是一方面,大概也有小時候基礎打得好的原因。考試中有一個文言文大題,是三個選擇加兩句文言文翻譯,考的不是語文課本上有的,是古時候的文壇大家寫的文章。所以這個大題想要拿到分其實挺難的,畢竟古人惜字如金,很難拿捏把文章轉化為現當代文的準確度,畢竟要想做對題,首先得知道文章中講的是什么,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才能做對題。而每次考完試試卷發下來,看著這一大題,我有些小驕傲,因為班上同學大多都拿不了幾分,而我大多數時候就只扣了一兩分,扣得多的時候扣的是四至六分,也能拿個百分之六七十的分。我覺得我對于語文的喜歡是良性循環,我喜歡那些有魅力的文字,所以會主動去學,而不像其它學科學得異常痛苦,不反感,便在考試的時候做題得心應手,成績出來時,是各科成績最好的,便更加喜歡了。但也不是完全順風順水,在寫作這一塊,我沒了初中時的驕傲,甚至有些苦惱。
初中時,我的作文多次被老師作為范文要求我念給全班聽,我是擅長寫記敘文和散文的,每次寫來得心應手。可上高中之后,學了一種新的文體——議論文。老師要求我們作文只得寫議論文,說每次考試的作文題目更適合寫議論文,其它的問題很難寫好,你寫議論文就算寫得不好,只要立意是對的,就不會扣太多分,可寫其它文,寫不好可能六十分你只能拿十來分。我覺得這種文體局限性太強,至少在高中學習與寫作過程中我的感受是這樣。老師教給我們的框架結構是三段式:開頭引入、中間分段分析、結尾總結。中間部分也分為三個模塊: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樣條框的設置,讓我在寫文章時覺得很生硬,拼命的往外擠內容,湊字數,不像散文、記敘文讓我覺得在寫作過程中是一種享受。議論文寫多了,我發現我就不會寫其它文章了,我想寫自己拿手的,提起筆來,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了,我的腦子已經被“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占據了。雖然說,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要不斷學習,嘗試新的領域,但我們也不能忘記以有的知識,甚至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更何況我現在有種芝麻沒撿著,還把西瓜丟了的感覺。現在已經如此了,便得好好寫議論文吧,要是做個朝三暮四的小人,那可能我的作文真得拿十分了。至少現在每次考試,還能拿個四十五到四十八分。
曾經我自認為我的文采不錯,但也有自知之明,老師說過,看的書多了,肚子里就會有墨水,寫作的時候便不會空無一物,我相信老師說的話,因為在每讀一篇文章,我就明顯感覺到充實,是大腦的充實。我喜歡看書,但由于爸媽的管控,我看過的書其實屈指可數,記得小學有一次得知班長讀過很多書,我便問他讀過什么書,聽著他細細數來,我真的滿眼羨慕。現在高中班上的有個同學,我們也是很好的朋友,主要也是她同初菡和彭城是朋友,她們是初中同學,我很喜歡她的作文,她沒有按照老師的教學議論文,她一直都是按自己的方式寫,寫的都是散文,語句優美且深奧難懂,她的文章不像高中生寫的,就像是專業的作家,老師也讓她在班上念過作文,那是一篇老師都無從扣分的文章的。同學們聽完唯一的感受就是:寫得很美,句子優美,但是聽不懂,自己也寫不出來。班上有這樣一位作家,當然就是如獲至寶了,老師推薦她去參加市里的作文,毫無懸念,她捧了個獎回來。優秀的人對自己都是不自知的,她比完賽回來時,我還問她,感覺怎么樣,能拿獎不?她說,感覺大家都是大神,我就是去參與了下,拿不到獎的。當然,也有可能是她謙虛,但當時的我完全沒有想到這一點,腦子還是太直了。
聊了那么多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不能忘了我是傳媒生,畢竟現在的我非常篤定,我未來的人生是離不開藝術的,這可是刻在骨子里的靈魂。傳媒機構在農業大學里,距離我們學校有二十多公里,單靠自己去確實不方便,于是機構老師便租了個大巴車,每周末七點會在學校門口等著,接我們這界所有學傳媒的學生去農校學習。我很少坐大巴車,上次可能還是在小學春游時坐的。這種車封閉性太強,而且味道大,不大一會了,我就反胃了,胃里有翻江倒海的趨勢,頭也脹得很。我就覺得這路上的經歷,我未必都能緩過來,因為以前暈車,我都會難受一整天。我都懷疑我到地方,還有心思和精力聽講嗎?轉頭一想,在學習這方面,我從小就練就了無比強大的意志力,更何況,只要是我感興趣的,我便會很投入,我想我應該沒問題的。教室在農業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十二樓的會議室里,這里就像一個酒店,一個高檔酒店,我以前雖親眼沒見過,但電視劇里有啊。無論是教室還是走廊間,裝修風格很歐式,偏原木色的那種,還有茶水間,但此時完全聯想到國際兩個字,也沒細想這棟樓是干什么的。會議室嘛,就是中間有個大圓桌,老師說我們的課主打一個輕松,不用那么緊張,隨便找位置坐下來就好了,于是大家就坐了下來。那個招生的老師,給我們發了印有他們機構名字的播音書、編導書和作業本,說我們后期有作業,要寫影評的,便把課堂交給了播音老師,一個長頭發的大眼睛美女。
新穎的課堂環境,不一樣的教學內容,無一不有趣,這大概是藝術的魅力吧,播音里的聲調同我們小學學的不一樣,不是一二三四聲,而是叫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我們平常說的普通話其實一點都不標準,我們口腔是放松的狀態,播音則需要把口腔立起來,這就需要我們做口部操的練習。一開始的學習都是基礎的,我們平常說話實際上是并沒有咬字清楚的,但大家都聽得懂,而在播音上則需要把每個字音要完整的發出來,不能吃字。現在只是字的練習,都讓我興致勃勃,不禁讓我感慨,原來學習也可以不是一件那么痛苦的事,甚至我還是發自內心愿意主動去學。我突然意識到,我是真的很喜歡文藝的東西,或許我根本就不是讀書的料,但還得努力的去學,結果成績也還是差得很。雖然對自己一直持懷疑的態度,但學習卻不能放松,高考、高考、高考,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我能堅持下去,無外乎所有人都告訴我,只要上了大學,好日子就都來了,以后就能按自己的意愿來生活了。這大概就是我堅持的動力吧,上了大學,學自己喜歡的專業,畢業后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是自由的味道。
我和宋錦習慣于說方言,我們的方言還不是江城話,是因為我們那邊有很多外地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方言便融合了其它地方的味道。
課間休息時,我們用方言聊天,被張老師批評:“你們說的哪里話呀,要說普通話,既然學了傳媒,就要時刻說普通話,時刻練習。”
我們就開始用普通話交流,有了一種怪異的陌生感,少了那么一分親切,這份怪異讓我們不禁笑了起來。之后我們便在機構學習的時候說普通話,其它時間還是說的方言。
編導一開始是影視業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對新聞的理解與評論,老師說編導是要不僅要考面試,還要考理論知識,面試和播音一樣都有自我介紹,不一樣的是,我們考的是廣告創意和講故事,而筆試則要考其實播音老師還沒同我們說要考什么。我翻著編導的書,直觀的感受就是中國電影人的名字還挺好記的,可國際電影史,那些人名那么繞口,怎么記得住。編導應該更偏理論,也注重思維,是一個能體現想法,創意的行業,這就是電影幕后工作的魅力吧。哎呀,反正在我這,只要和文藝相關的什么都是好的。老師還給我們布置了作業,每天都要看焦點訪談,每周寫三篇觀后感,每篇四五百字,我感覺這比議論文好寫多了,每次寫的時候,唰唰的,行云流水,。我之前跟朋友說過我喜歡畫畫,而現在我又說我喜歡傳媒,大概也沒人會相信,或許會覺得我是個朝三暮四的人,說不定趕明兒又喜歡別的了。但以前的我在認真畫的時候,就是覺得很沉浸,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那是喜歡,便從未和他人說過。現如今我同朋友說我喜歡傳媒,便也無人反駁。甚至于高中三年我說過最多的兩句話一句是我從不后悔選擇了傳媒,即使最后我沒考上本科我也不后悔,因為我是真的喜歡。另一句便是我大學絕不會選擇跟經濟、政治有關的專業,以后也絕不會從事跟經濟、政治有關的工作。因為高中政治分四個板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與哲學。在學習過程中,我覺得那些文字有些枯燥,一點都不如語文試卷里的閱讀理解。但是為了高考,我不得不去背它們,去戰勝它們。我不敢說我就是一個為文藝而生的人,因為我五音不全,柔韌性不行,看上去就是一個毫無藝術細胞的人,但我熱愛,我始終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相信我能學好傳媒。